刘娜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山东平邑 273300
术后转运是手术患者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患者术后转运时刚刚从麻醉状态复苏,也刚刚经历长时间的手术创伤打击,机体的基本机能多未能完全恢复,因此在转运过程中患者往往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转运过程或者患者返回病房早期发生意外的事件并不少见[1]。因此对术后患者的管理,要从最初的转运环节做起,提高患者的转运安全和转运质量,保证患者转运及交接后的安全,在提高患者术后管理质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3]。品管圈是护理管理过程中常用的工具,能够通过工作相关联的人员自发和有目的的组圈,对工作流程、环节、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剖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达到优化流程,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的目的[4]。2019年5—6月平邑县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针对手术后患者实施转运交接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9年5—6 月平邑县人民医院骨科实施针对手术后患者转运交接的品管圈活动,其中实施前(2019年1—4月)完成306次转运,实施后(2019年7—10月)完成314次转运,对实施前后的术后转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对转移质量的优化作用。
1.2.1 成立品管圈并确定名称 由骨科牵头成立品管圈,圈成员包括骨科病房全体护士及手术室护士长,由骨科病房护士长担任圈长,手术室护士长担任圈辅导员,确定成立品管圈的目的为提高术后患者的转运质量和交接质量,提高转运安全和护理安全,依据品管圈的目的,综合圈成员的综合意见,确定圈名称为“优化转运圈”。
1.2.2 确定主题及目标 圈内成员针对转运过程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针对性的问题查找及分析,对转运及交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挖掘,针对问题的每一个原因,每一个环节进行充分讨论,确定圈的主题为“优化转运流程”,目标为“降低转运时间,提高转运质量”。
1.2.3 现状评估及对策制定 针对主题和发现的问题,圈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根本原因分析法对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最终综合讨论确定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确定解决的具体实施方法,做到方法可操作,具体措施可落实,避免不切实际地制定条条框框,而在工作中难以实际操作,然后将各个环节、各个交接内容等的节点进行设置,最终达到优化转运流程,并且能够实现质量监督和控制。在进行现状及问题评估中发现,自患者转运环节的开始就存在诸多不足问题,如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出手术室时,在工作台等待时间过长,常出现多个患者集中出室的情况,导致患者在对接区域等待,没有足够的对接者转移患者。而在患者转移到对接车后,由于转运梯只能运送一名术后患者,导致患者等待电梯的时间也较长。在患者进入病房后,患者的床铺准备不完备,全麻患者缺少监护及吸氧设备,或者牵引设备准备不足,或者气垫床未铺设等,导致患者不能及时转运到床铺,耽误转运交接的完成。此外,在交接过程中也存在对患者评估不充分,交接记录不详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讨论,最终制定改进措施。
1.2.4 优化流程及对策的实施 对最终的改进措施进行确认,制定流程后在骨科及手术室进行培训讲解,确定最终流程的可实现性,主要包括:①确定清单:科室制定不同类型手术患者术后接受准备的清单,如生命监测支持设备,床铺要求,牵引装置、输液装置,特殊设备等。②准备时间提前:患者离开病房后,病房责任护士立刻根据患者的手术种类、麻醉方式等按照清单进行相应的准备,进行床铺的整理,气垫床的准备,监护及支持设备的准备,患者输液设备的准备,并且检查相关设施、设备的工作状态,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③患者手术结束前由手术室巡回护理联系病房,通知做好接收准备并确认准备完成情况,给病房留出足够的时间对准备情况进行核实,患者手术完毕出室前联系手术室工作台护士,了解转运患者等待情况及转运梯应用情况,合理安排转运次序。④患者到达病房后转移至病床,病房责任护士手术室转运人员进行交接,由双方共同对患者进行评估、记录及交接,并双方签字确定,签字前确定记录的完整性。⑤患者交接完毕后,由办工室护士对交接记录进行核查,审核交接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观察品管圈实施前转运时间,转运交接记录评分(交接记录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患者一般情况、皮肤情况、管路情况、患者整体情况记录、交接人员签字等内容,总分100分)。观察实施前后并发接收患者准备情况,如监测设备及吸氧等支持设备,床铺的整理和体位调节等情况,特殊设备的准备情况,如牵引架、气垫、驱栓泵、弹力袜;输液准备情况,如输液泵、输液架、液体配置、输液管排液等。
实施后手术患者转运时间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交接记录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品管圈实施前后转运时间及交接记录评分比较(±s)
表1 品管圈实施前后转运时间及交接记录评分比较(±s)
时间转运时间(min)交接记录评分(分)实施前(n=306)实施后(n=314)t值P值9.2±4.26.9±2.78.132<0.00191.6±6.297.4±2.115.680<0.001
实施后转运患者监测及支持设备、病床物品、特殊物品、输液物品准备完备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品管圈实施前后病房交接物品准备情况比较[n(%)]
转运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对于骨折创伤患者,患者的伤情往往较为复杂,而且可能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或其他隐匿性损伤,因此在转运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也要保证不能加重合并伤或者引起副损伤。严重的骨创伤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事件的情况并不少见,如管路脱落,生命体征发生骤变或者突发心肺功能障碍等[5-6]。因此保证患者的安全永远是患者转运的主题。因此,在创伤骨科患者的转运过程中,要尽量缩短转运时间,给予足够的支持设备作为保障,提高转运安全,这就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对转运中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对转运的流程不断优化,完善转运交接的各个环节,做到无缝隙链接,避免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不断提高转运质量,才能够真正保证患者转运的安全[7-8]。除此以外,创伤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复杂,有些创伤或合并伤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显现,甚至手术前和手术后患者的诊断发生变化。因此在对手术创伤骨科手术患者交接时,要对患者进行充分而且全面的评估,避免患者病情进展或者发生并发症时不能提供足够的评估及诊断依据。
品管圈是质量管理和提升常用的工具,品管圈采用开放式的思维方式,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流程,由相关联的人员组成。圈成员依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理论推测等方式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并且对能够改善的环节进行归纳,依据个人的理论体系,实践经验,提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形成共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加以运用,最终达到改善流程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目的[9]。该组资料在对创伤骨科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进行品管圈活动时,通过圈成员对转运过程的分析,发现在转运过程中存一定的问题,可能影响转运的安全和交接的质量。如在转运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过长,患者在手术室等待区等待转运梯或转运车的时间过长,与各个转运缓解沟通不畅等原因有关。在患者转运至病房时,交接前病房准备不完善,导致患者不能及时从转运车转移到病床,耽搁患者转运的完成。此外,在患者交接过程中,对患者的检查及记录不详细,如对皮肤评估不充分,管路标记核对不完全,导致在后护理工作中发现相关问题不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或责任科室,甚至引起矛盾的发生。通过该次品管圈活动,对工作流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改进,健全沟通及交接机制,改进工作流程和工作细节后,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的转运质量明显提高,转运时间缩短,交接文书的记录质量评分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病房对接收患者准备得更为充分,监护及支持仪器,床铺、输液等各个环节的完备率均明显提高,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护理保障。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能够优化创伤骨折手术患者的转运及交接流程,缩短转运时间,改善病房接收患者的准备质量,提高转运及交接质量,提高手术转运及交接的安全性,对护理质量具有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