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观点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

2021-06-21 22:34:45亚历山大舒宾刘显忠
观察与思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列宁革命

[俄]亚历山大·舒宾 著 刘显忠 译

提 要:列宁是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其思想政治活动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成功地将很多民粹派思想吸纳进马克思主义。他主张建立工农联盟,反对资产阶级的支援,反对指望资本主义提高经济和文化水平。列宁期待世界革命的支持,但共产党人在没有世界革命的情况下也能够保住政权。列宁成功地在策略上随机应变,没有错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任务。在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修正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将合作社要素引入了社会主义模式,并承认文化因素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前提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一国建成。这意味着与民粹派的实际接近,但列宁的观点始终没有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因为列宁观念的核心仍然是无产阶级专政和基于集中计划基础上的工业发展。

弗拉基米尔·列宁(乌里扬诺夫)——共产主义运动和苏维埃国家的奠基者 ——从苏联式的官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角度来看,列宁是位观点不存在矛盾的人。这种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处于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辩证法原则本身矛盾。列宁的观点也是发展变化的,笔者关注列宁思想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囿于文章篇幅,笔者主要关注列宁的社会经济观点和社会政治观点、他的革命计划,至于他对其他一些重要的问题,诸如哲学或者民族问题,暂不作讨论、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因为对列宁而言,革命及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是其生命的核心事业,是他思考的核心主题。

一、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民粹派

列宁的革命观点起源于1887 年在同专制制度斗争中牺牲的民粹党人、其哥哥亚历山大的悲剧性事件。但是,很快列宁就选择了另一条同俄罗斯帝国社会制度进行斗争的道路,从1888 年开始,他参加了尼·叶· 费多谢耶夫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4 年乌里扬诺夫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小册子中,激烈地反对民粹党人。他选择当时最有名的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作为批判对象。尽管米海洛夫斯基没有注意到这位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攻击,但对于乌里扬诺夫来说,这是首次全面论证自己观点的好时机。在这篇文章中,乌里扬诺夫把米海洛夫斯基的观点同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立起来。

米海洛夫斯基认为,借助于经济唯物主义无法理解民族问题的作用。乌里扬诺夫阐释了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在每一个国家部分民族差别“把被压迫者阶级组织团结起来反对压迫者阶级”,还有就是 ——把这些阶级的政党联合成一个国际组织。①《列宁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25 页。

对列宁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米海洛夫斯基的“别让社会劳动阶层爆发直接冲突”的要求。②Михайловский Н.К.ПСС.СПб.,1911-1914.Т.8.Cтб.664.说的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列宁不否定无产阶级比农民阶级更具备优势的思想,但他要寻找机会创建工农联盟。

乌里扬诺夫同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经济派(反对建立政治组织的人)的论战中,试图证明,俄国已经达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如此高的水平,已经到了无产阶级开始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的时代。《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一书是其论断的延续,该书刚好用来证明资本主义在农村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

俄国沿着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行,这一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吗?与民粹派不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不可逆转的。但列宁比自己的温和的同行走得更远。既然资本主义已经走这么远了,就该提出新的社会主义目标。在这里,列宁出人预料地站在了民粹派一边,民粹派甚至在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目标。

乌里扬诺夫批评民粹派的唯意志论,民粹派把自己看成是可以影响民众的主体。但是后来,他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推理,承认革命的理论是在工人阶级外部产生,并由社会民主派在工人阶级中灌输。此外,不管激进的唯物主义者觉得多么不可思议,乌里扬诺夫始终认为,俄国缺乏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工人阶级还没有掌握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当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领会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领会了关于俄国工人的历史使命的思想时,当这些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在工人中间成立坚固的组织,把他们现时分散的经济战变成自觉的阶级斗争时,俄国工人就会起来率领一切民主分子去推翻专制制度,并引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并肩地)循着公开政治斗争的大道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③《列宁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64 页。1882 年普列汉诺夫也提出过类似思想,但没能这样斩钉截铁。在援引《共产党宣言》时,他指出,工人阶级的成功“取决于这个阶级的联合及其对自己经济利益的明确认识”。(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наследие Г.В.Плеханова.М.,1940.Сб.8.Ч.1.С.24)。这个“大道”思想成为列宁1917 年所奉行战略的基础。该战略中有极其浓厚的理想主义元素——胜利的思想组织条件、主观能动性条件不足,而不是社会经济条件不足。社会民主党人要自己确保这些任务的完成。确保拓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任务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思想家——自由党人的责任。“大道”理念让列宁和民粹派相互接近,民粹派在这段时间也接受了很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列宁的主要敌人是那些要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推迟到完全战胜资本主义的社会民主党人。

二、布尔什维主义的创始人

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乌里扬诺夫将论战的火力集中在反对将社会主义和政治任务提上议事日程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经济派”上。列宁的《怎么办》一书就是对他们的回应。实际上,列宁通过自己对经济主义①19-20 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主张把工人运动限制在经济斗争范围之内。的批评也开启了对当时占主导的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些教条的抨击。列宁要求为改善工人个人经济状况的斗争要服从于争取自由和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列宁谴责极端的经济决定论、“经济派”“政治始终是顺从于经济的”②《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40、29、166 页。的观点。社会民主主义政策不应排在经济之后,而是应在前面引领。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就是引领工人阶级。

列宁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冒险的结论,即社会主义意识对无产阶级而言是外部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③《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40、29、166 页。。工人阶级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因为它没有经过理论培训。列宁公正地指出,社会主义学说并不是从无产阶级意识中产生的,而是知识分子、有产阶级思想演变而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被视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的追求并不一致,而是社会主义知识分子认为它的“客观利益”就在于此。那么,为什么要将这种意识形态视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呢?因为在现存的社会中,无产者处于贫困之中,而社会主义倡议消灭导致这种贫困的条件。而且,在新社会中,穷困的各个阶层将不再受穷。

曾经有一种说法,即正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本身使无产阶级组织起来。但是列宁认为这没有充分根据。一切都取决于党的组织教育工作。列宁认为,宣传鼓动可以“使群众的自发的破坏力量同革命家组织的自觉的破坏力量接近起来并融为一体”④《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40、29、166 页。。因此,正是这个组织不仅团结了工人,而且团结了“自觉的工人”,成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上的代表。这样就创立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模式,即工人阶级的组织(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自觉的工人)领导着整个无产阶级,并以工人阶级的名义领导着农民的革命部分。来自党的组织性越来越深入到民众的自发势力的集体中。

在与“经济派”的斗争中,一大批社会民主党人团结起来,他们因自己出版的报纸的名称被称为“火星派”。看来,他们在一个主要问题上是一致的,即认为工人阶级应该有自己的政治工具、自己的政党。但是,很快就清楚了,在建党问题达成一致的背后,是完全不同的使用这一“工具”的策略。由此导致对党组织认识上的差异。冲突沿着列宁模式中确定的两条主线展开,即(“自觉工人”)的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无产阶级(由该党所代表的)和农民的关系。

在先前一致赞同《怎么办》的“火星派”分裂之后,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开始在彼此的观点中寻求“小资产阶级性”。列宁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赞同民粹派,这些成了列宁最易遭受攻击的地方。根据马尔托夫的观点(不过,不是立刻提出的,而是在与列宁爆发激烈冲突之后提出的),《怎么办》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它更适合认定社会主义革命者的政策”⑤Мартов Ю.О.Избранное.М.,2000.С.66.。

影响到了个人关系的组织争论,导致了在1903 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分裂成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都主张集中制和民主,但布尔什维克强调前者,而孟什维克则强调后者,并将民主和多元化等同起来。

三、第一次俄国革命(1905 —1907)

1905—1907 年的革命是对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思想的一次最重要考验。1905 年春,列宁讨论了刚刚开始的革命在一系列革命中的地位。他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模式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发展,并使社会民主党人相信自己的正确性。

社会民主党人将自己置于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的位置,但不知道这是否会发生诸如法国大革命之类的有影响力的巨大的激进事件,或者是否一切都限于1848 年革命的水平。列宁看到了1789 年和1848 年革命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建立共和国(也就是说,我们所谈论的是1848 年事件的德国方案,1848 年没有建立共和国)①《列宁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62、363、363 页。。

列宁希望有一个比1848 年更为激进的方案,即“积蓄的仇恨”更多。“在我国,转变更为急剧……”②《列宁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62、363、363 页。。他还列举了其他有利于革命者的因素:大规模武装干预的可能性低、政党的发展程度更高、民族问题、农民破产——所有这些因素都比1789 年具有更大的潜力(列宁仔细地罗列了更有利于1789 年方案的因素)。

1905 年革命将要带来多大的破坏性,当时让列宁感到激动。他撇开了各种革命的创造性任务的差异。

还有许多与法国大革命的不同的因素——封建制度的残余已经很少,战争转移了人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政府更强大,经验更丰富,其他国家稳定,民族运动分裂了反对派,“资产阶级就更害怕无产阶级革命并且宁愿投入反动派的怀抱”③《列宁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62、363、363 页。

第一次俄国革命在其爆发时就被社会民主党人称为资产阶级革命。这意味着无产阶级在第一次俄国革命中无法取得胜利。他该怎么办?支持资产阶级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还是选择自己的方针?但是资产阶级斗争萎靡不振,无产阶级开始在历史事件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它人数少且组织性不好。社会民主党人到哪里去号召“自己的阶级”呢?

孟什维克的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是利用这种情况来团结无产阶级,支持自由主义者(资产阶级)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孟什维克马尔丁诺夫写道:“无产阶级对自由派资产阶级和激进派资产阶级的意志施加革命压力……”④《列宁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8 页。结果是,社会民主派是自由运动激进的一翼,而在资产阶级争取政治统治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是自己的阶级敌人——资产阶级的冲击锤。意识到这一点让人感到难堪。孟什维主义的思想领袖之一普列汉诺夫在同罗莎·卢森堡争论时写道:“人们告诉我们:你正在让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工具。这完全错了。我们在让资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⑤Плеханов Г.В.Сочинения.Т.15.М.,Л.,1928.С.349.

这令人怀疑。“资产阶级”(该概念也指自由知识分子)有更多机会利用无产阶级对政权的不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战胜专制制度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可能要感激获得了公民自由。也许,资产阶级制度不配获得它的这种感激。

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揭露了孟什维克与自由主义运动接近的战略。但是,在评估无产阶级的任务时,列宁并未过于激进。如果无产阶级不应该为资产阶级服务,那么它应该为自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它应该怎么办?

站在资产阶级一边行动意味着增强阶级敌人的力量。列宁提议寻找另一个盟友来取代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者。在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农民“在实现政治形式的问题上,这个巨大的阶层同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要比狭义上的真正‘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多得多”①《列宁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16、18、21 页。。这种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联合的战略,随后被中国共产党人运用。

列宁作为一名实用主义者说明了与农民阶级结盟的理由:问题不仅在于如何夺取政权,还需要巩固政权。只有“依靠绝大多数人民的革命专政”才能持久。②《列宁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16、18、21 页。但是无产阶级不拥有这个多数。这意味着“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是可能的。③《列宁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16、18、21 页。农民阶级表现出了自身的革命性。既然如此,它就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盟友。阶级模式正在转变为政治模式。如果孟什维克基于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而倾向于与自由主义者结盟,那么布尔什维克则以建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专政的任务为出发点,倾向于与社会革命党人结盟。

列宁提出了工农政府的构想后,并没有忘记其过渡性,也没有排除无产阶级(即社会民主党)与该政府进行斗争的可能性。外界的压力将把革命政府的政策向左推进,这样一来,将推动国家解决无产阶级的任务(这一路线将在1917 年春夏由布尔什维克来实现)。1905 年由布尔什维克召集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宣布:“无论社会民主党人是否有可能参加临时革命政府,都必须在最广泛的无产阶级群众中进行宣传,使他们懂得,社会民主党领导下的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为了保持、巩固和扩大革命的成果起见,必须经常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④КПСС в резолюциях и решениях съездов,конференций и пленумов ЦК.Ч.1.М.,1954.С.78.但是,由于小资产阶级政治家不会自己朝该方向转变,因此,这种在来自下面的压力下运行的专政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左翼社会民主党人执政。但是,在一个还没有准备好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中,他们将如何使用这种权力呢?

当时列宁认为,把社会主义变革提上议程是无法接受的社会革命党人思想。⑤《列宁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16、18、21 页。1917 年,当专制政权垮台时,列宁认为这种思想“可以接受了”。

在谈到社会革命党人的纲领草案时,列宁称其为“前进了一大步”⑥《列宁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76、177-178 页。。但是,他批评了社会革命党人对农民的看法:“他们说到劳动农民时,闭眼不看下面这个已经证实过、研究过、统计过、描述过、反复说明了的事实:在我国,农民资产阶级在这种劳动农民中现在已占绝对优势……他们现在已经掌握一半以上的农民生产力。”⑦《列宁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76、177-178 页。在革命的下一个阶段,建立“工农专政”之后,将要进行反对大多数农民和社会革命党人代表的斗争。这将发生在1917—1918 年。⑧Подробнее см.:Шубин А.В.Старт Страны Советов.Революция.Октябрь 1917–март 1918.М.,2017;Шубин А.В.1918 год.Революция,кровью омытая.М.,2018.

但这将导致新政权的社会基础缩小。在一个农民国家,失去了农民支持的革命政权将不可避免地倒台。如果孤立地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只能如此。列宁在俄国革命的全球背景下寻找摆脱这种局面的出路。

第一次俄国革命证明了在一个落后的国家进行强大的无产阶级运动的可能性,并证明了农民作为无产阶级同盟者的革命性。与此同时,1905 年的俄国革命以及随后在伊朗、土耳其和中国发生的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的一系列革命,表明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之外的革命运动更加活跃。这是可以理解的 ——那里还在发生与19 世纪上半叶到19 世纪中叶欧洲历史上所发生的进程相类似的进程。如果在西欧,民族复兴已经蜕变为帝国主义的沙文主义和民族统治,那么在外围,民族运动保留了解放的潜力,特别与帝国主义统治发生冲突。

四、两次革命之间:俄国斗争的世界背景

社会民主党的实际目标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正统的,在这方面,与欧洲社会民主党中居主导地位的流派没有什么差别:“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要求土地和工厂交给按照总计划组织大生产(而不是分散的小生产)的全体劳动者。”①《列宁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5 页。

从对社会主义的这种理解中,不可避免地会得出任何商品性都与资本主义等同的结论。而与资本主义等同的都应当消灭。通常,在列宁的概念中,反复出现的“消灭”一词引起了注意。主要的建设性要求完全是按马克思理论来展开的,按统一的计划工作。资本主义本身也可以促进经济的计划性,这是温和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期望的。但是,资本主义本身不会消灭使它不同于社会主义的东西。社会民主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阶级结盟来做这件事。

俄国社会民主党可以发动革命并上台执政,但只有在更先进国家以俄国为榜样开始进行革命的条件下,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才能保住政权并推行社会主义政策。

列宁坚信,整个世界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但他也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由“若干次多年的搏斗,即若干个猛烈进攻的时期”②《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62 页。组成。在这些“进攻”中的一次进攻中,“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③《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67 页。。然后,共产党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支持者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但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意味着什么呢?回想一下,“社会主义”一词有两个含义——社会制度和努力实现这一制度的社会政治运动。根据上下文可以清楚地看出,列宁当时论述的是作为一场运动的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对在一国、而且是在不是最发达的国家(像俄国)建成社会主义没有写任何东西。他指的是社会主义支持者的胜利,即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不可能是所有国家的无产者的统一行动。”④《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1、151 页。从一国“社会主义胜利”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已经替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 ——是一条漫长的“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已经很明确不能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但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将是不平衡的。这里的首要任务在于先进国家:“不是所有国家的无产者,而是少数达到先进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无产者,将用统一行动实现社会主义。”⑤《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1、151 页。

列宁寄希望于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几乎同时胜利,这也源自马克思的说法,基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发展趋势的研究。在20 世纪初,经济派,特别是社会民主党人,讨论了以帝国主义而闻名的全球化趋势和资本集中。1916 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分析了这一讨论的结果,试图证明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已经准备就绪。如果是这样的话,俄国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就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危机之中,世界性革命动荡行将到来。同时,战争加速了经济的国有化。列宁认为,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举措。相应地,帝国主义的这些措施正在朝着马克思主义者所建议的那个方向发展。由此,列宁将在1917 年得出结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19 页。

五、国家与革命(1917 年)

1917 年2—3 月,专制制度的瓦解为1917—1922 年俄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大革命在列宁面前展现出了进行实践活动的广泛机会。他的政治立场使他立即在俄国的政治背景中脱颖而出,尽管这种立场本身在许多社会民主党人、甚至布尔什维克看来似乎都是脱离实际的。

托洛茨基后来写道:“这是一个仍存争议的重要问题,尽管提出问题要比回答起来容易得多:如果列宁在1917 年4 月没有回到俄国,革命将如何发展?”②Троцкий Л.Д.К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М.,1990.С.332.的确,列宁以他的政治艺术和意志大大地强化了革命的激进成分。

列宁于1917 年4 月3 日回到俄国,提出了新的方针,并在几篇话讲和《四月提纲》中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推翻专制制度之后,俄国革命“直接达到了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也就是说,达到了他在1905 年提出的任务。革命“已超出了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但是还没有到达‘纯粹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③④⑤⑥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114、115、107 页。。这意味着政权不应该属于资产阶级,而应该属于工人阶级和部分农民阶级的联盟。现任的寡头临时政府既不会给国家带来和平、也不会带来面包、更不会带来完全的自由。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④《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114、115、107 页。有典型意义的是,列宁认为政权转归资产阶级的原因不在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在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性不够的主观因素。如果工人阶级觉悟比较高,它就会立即夺取政权。与经济和文化落后不同,布尔什维克党可以纠正无产阶级的无觉悟性因素,让无产阶级坚信他们可以管理整个国家,那么无产阶级和最贫穷的农民就会夺取政权,从下到上地建立“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⑤《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114、115、107 页。。

在《四月提纲》中,列宁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纠正自己的错误”⑥《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114、115、107 页。。苏维埃是“向社会主义迈出的一步”,它可以召集立宪会议并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组,这样社会上就不会有被任命的官吏(仅由选举产生)、警察和军队。列宁号召工人:“要试一试,犯点错误,才能学会管理。”①《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08 页。

大多数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思想是荒谬的 ——要知道,出席苏维埃会议的都是来自民间的、不懂行的人。用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正统观点来看,列宁从马克思主义转向无政府主义,用И.戈尔登贝尔格的话说,“向空缺了半个世纪的世界无政府主义的先驱米哈伊尔·巴枯宁的王位上推出了自己的候选人”②Войтинский В.С.1917-й.Год побед и поражений.М.,1999.С.69.。列宁在4 月4 日社会民主党会议上发言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召集这次会议是讨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统一的前景),孟什维克波格丹诺夫大喊这是梦话,这一说法得到了普列汉诺夫的支持。普列汉诺夫这位俄国资深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不可能成为我国当前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可以对此感到高兴;也可以对此感到伤心。但是凡属不是空想主义者的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以这个思想为指导。”③[俄]普列汉诺夫:《在祖国的一年》,王荫庭、杨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年版,第204 页。大多数社会民主党人的思想家认同普列汉诺夫。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直活到布尔什维克可以真正在自己国家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的时候。“时空”对资本主义行将过时的方案进行了嘲弄。不过,已经清楚的是,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并没变成共产主义。

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内获得支持之后,他确保自己的党有绝对优势,但也有巨大的风险。布尔什维克成为最激进的政党,领导了包括一部分工人阶级在内的城市里最贫穷的阶层。这些阶层对不断深化的社会危机和旷日持久的战争感到愤怒。他们得到了一部分士兵的支持。这些情绪不断增长,确保了布尔什维克力量的加强。但是这些愤怒的群众倾向于用暴力反对临时政府,列宁认为这还为时过早。7 月3—5 日,彼得格勒发起的这种行动导致了布尔什维克的失败。列宁转入地下,在那里他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该书阐述了摧毁国家的激进战略。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提出了自己的国家理想:“民主实行到一般所能想象的最完全最彻底的程度,就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成无产阶级民主,即由国家(对一定阶级的特殊的镇压力量)转化成一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东西。”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41-42、93、50 页。

这种直接民主意味着将政权直接转移到工农自治机构,彻底消除官僚上层建筑:“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报酬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41-42、93、50 页。列宁认为,这将不是“由官吏的国家而是由武装工人的国家来实行”⑥《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41-42、93、50 页。。这就像无政府主义。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马克思和蒲鲁东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两人都主张‘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不管是蒲鲁东或巴枯宁)这一相同的地方,无论机会主义者或考茨基主义者都不愿意看到,因为他们在这一点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同蒲鲁东和巴枯宁不同的地方,恰巧就在联邦制问题上(更不用说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了)。联邦制在原则上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是主张集中制的。”⑦《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41-42、93、50 页。马克思主义的纲领与无政府主义的折中主义不同,它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上,还体现在社会经济上,并且不是国家强制的,而应该是“自愿的集中制”,“自愿融合在一起”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0、92、41、22、86 页。。

列宁明确阐释了,什么时候控制社会各个方面的国家应该“消亡”,在他看来,“当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时……国家才会完全消亡”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0、92、41、22、86 页。。确实,按照列宁所言,这个共产主义原则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但是如果没有,您就不得不等待,等待自由,等待专制的“消亡”)。

列宁本人认为,由于千百万工人将被吸纳进苏维埃国家的组织机构,因此它是完全民主的。但是在这一制度中,对制定计划的中央的决议是否正确执行的监督落到了部分群众身上。列宁认为,组织参加苏维埃的群众监督管理者极为简单:“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 ——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旧的‘国家政权’的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经可以简化为登记、记录、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职能,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普通的‘工人工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的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0、92、41、22、86 页。

列宁在解释马克思给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下的定义——“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时,他写道:“马克思认为,第一,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只是逐渐消亡的国家,即组织得能立刻开始消亡而且不能不消亡的国家。”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0、92、41、22、86 页。在这方面列宁失败了。他创建掌控了经济的国家,不可能不加强,它的结构中没有可以迫使其消亡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任务本身不切实际。要知道,这个任务其他社会主义理论家也提出了,他们提出了更具体的纳入了国家机构中的“消亡”机制。主要是,扩大自治,排挤官僚主义的中央,即联邦制,让“上层”直接依赖于“底层”。列宁否定彻底的联邦制,《国家与革命》中提出的任务不可能由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实现。

列宁写道:“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候镇压还是必要的,但这已经是被剥削者多数对剥削者少数的镇压。实行镇压的特殊机构,特殊机器,即‘国家’,还是必要的,但这已经是过渡性质的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因为由昨天还是雇佣奴隶的多数人去镇压剥削者少数人,相对来说,还是一件很容易、很简单和很自然的事情,所流的血会比镇压奴隶、农奴和雇佣工人起义流的少得多,人类为此而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0、92、41、22、86 页。

值得注意的是,当列宁发表自己的著作时,俄国正在进行国家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场内战,当时红军在镇压农民起义。为什么列宁没有看到如此明显的矛盾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记住,列宁是在世界革命 ——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全球冲突的范畴内思考的,在这种背景下,俄国的大规模流血事件只是其中的一环。正是应该弥补俄国缺少的文化和技术资源的世界革命的延误,让布尔什维克既解释了其从实现民主承诺上的退却(直至完全放弃),又解释了因帝国主义干预而加剧的内战的残酷性。世界革命思想是由于没有实现布尔什维克的纲领而出现的各种理论问题的普遍性解决方案。世界革命本应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当时需要通过在俄国建立一个全新的革命组织 ——苏维埃共和国来促进世界革命。列宁认为:“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把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以便点燃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⑥《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4 页。

当布尔什维克于1917 年10 月(公历11 月)上台执政时,他们的第一个措施是提出民主和平的倡议,该倡议让苏维埃政权和列宁举世闻名。但是欧洲革命被“推迟了”,列宁在1918 年3 月3 日对帝国主义作出让步,缔结了《布列斯特和约》。对他而言,在“艰难时期”生存下去并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但此时很清楚,没有世界革命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

六、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1918—1921 年)

如果连续读完列宁的两部作品——《国家与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那么就会产生它们的反对者所描述的印象。列宁的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认为,1918 年春,“ 《国家与革命》可以移交给博物馆”①Фишер Л.Жизнь Ленина.М.,1997.Т.1.С.348.。列宁执政之前撰写的这部作品是一位极端民主主义者的作品。1918 年春,我们眼前的列宁是一位管理者和管理学专家。列宁思考国家如何深入千百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他们的生活。

有趣的是,列宁本人并不认为《国家与革命》的理想过时了——该著作于1918 年出版。在1917年12 月的圣诞节期间,列宁提出了“当前任务”的主要论点。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92-211 页。列宁的两部著作是同一个战略的两个方面。《国家与革命》纲领确定了布尔什维克计划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垂直流动性急剧增强,吸引底层参与管理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越来越严格地服从管理中央的意志。

1918 年4 月29 日,列宁在“苏维埃议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上作了题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报告。此前一天,该报告作为文章发表。5 月3 日,该报告宣布的方针基本得到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认同。该报告谈到列宁所理解的快速向社会主义过渡 ——向被组织为一个统一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计划体制的无商品社会的过渡。后来列宁回忆说:“在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这种设想也许不是每次都公开讲出来,但始终是心照不宣的……当时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我们设想,既然实行了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的制度,我们也就直接进入了一种与以前不同的生产和分配的经济制度。”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31-232 页。

现在是时候用新的关系、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的关系来取代陷入困境的市场。列在议事日程上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就是要把对千百万人生存所必需的产品进行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这一极其复杂和精密的新的组织系统建立起来”④《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158、156 页。。

无论如何,我们面对的不是调整市场关系的计划,而是用非商品关系取代市场的计划。在保留多种经济成分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列宁计划继续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向劳动者的这个敌人继续进攻也是绝对必要的……在反资本的战争中,却不能停止前进……”⑤《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158、156 页。只是现在,它需要更加有序地进行。

在收归国有的企业中,在列宁的坚持下引入了“布良斯克规则”,建立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制度。列宁要求工人和公务人员:“精打细算,节俭办事,不偷懒,不盗窃,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⑥《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158、156 页。如果一个工人不遵守规则,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工人,而是一个流氓 ——某种程度上就是类似于剥削者的敌人:“专政就是铁的政权,是有革命勇气的和果敢的政权,是无论对剥削者或流氓都实行无情镇压的政权。”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76-177、164、170 页。对于那些把“工农”国家的利益窃为己有的人,要采取严厉措施。为了对应该镇压他们不存质疑,列宁写了有关“逮捕和枪毙受贿者和骗子等等”②《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76-177、164、170 页。。

列宁认为,同先进民族比较起来,俄国人是比较差的工作者。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成就,泰罗制……(一种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剥削人的管理制度)可以教会他工作。“苏维埃共和国无论如何都要采用这方面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③《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76-177、164、170 页。像一个大工厂一样运行的统一的国家经济中,应该用秩序和管理取替市场的自发性。这种战略是工业时代合乎逻辑的产品,它把人变成机器的附属物。苏维埃政权的拥护者要在他们宣布的民主主义和工业现代化任务之间进行艰难的选择。

但是对列宁来说,这并不矛盾。作为《国家与革命》的作者,他准备使每一个“有觉悟的”工人成为政权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作者,他现在要求每一个工人都无条件服从这个国家的纪律。

列宁试图在没有市场的基础上恢复正在瓦解的社会经济有机体的完整性。生产和分配必须由国家机关以及其下属的工厂委员会、合作社和工会来完成。

但是,如果说工业可以相对迅速地从属于国家中央,那么,用同样的方法管理成百上千万个农村生产部门,实际上则是不可能的。但是,正是农民要向发生饥荒的城市和地区提供粮食。农民在获得土地之后,准备供应粮食来换取消费品。但是,在城市经济破坏的条件下,苏维埃政权在1918 年无法解决城市经济破坏的问题,农民无法向城市提供足够的粮食。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所有资源由国家监管的任务,也包括粮食。1918 年5 月13 日通过了《粮食专政法令》。这为苏维埃共和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奠定了基础。这种集中管理经济的模式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向这种体制的过渡不仅导致布尔什维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冲突,而且也导致了与当时俄国的大多数农民的冲突。在全俄内战蔓延的情况下,这种冲突极为危险。对于内战,布尔什维克主义比其他政治力量准备更充分。大多数共产主义领导人低估了内战的危险和可能的规模,因此不惧怕内战。但是,由于农民对布尔什维主义的不满,赋予了反布尔什维克力量以大众性,也赋予了战争破坏性和长期性。当时“战时共产主义”的超级集中模式帮助布尔什维克集中了获得内战胜利的资源。

七、改变对社会主义的看法(1921—1923)

1920 年,反革命的白卫军的主要力量被击溃,但内战并未停止。农民、工人和士兵不再担心反革命的复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开始要求布尔什维克履行其1917 年的民主诺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骚乱和起义,包括1921 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和工人的行动。

群众不接受借助于强硬的专政一下子跃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农民不愿意按照余粮征集制(一种有时候超越了其所具有的经济能力的税)交出粮食,起义不断,不愿种粮食。

布尔什维克不得不让步。1921 年3 月,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尽管粮食税的负担也挺重,但给农民留下了一部分粮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国家的分配垄断被取消,市场关系开始恢复。该决定是取消“战时共产主义”并过渡到新的,被称为“新经济政策”的市场方针的第一步。

当时国家继续掌控经济的“关键高地”,即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大部分。但是,连国有企业也转到了市场关系。它们联合成为无亏损托拉斯,在市场上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

新经济政策模式似乎应该平衡各种利益,克服业已形成的矛盾并引领国家解决最重要的任务,即建立一个由统一的中央监管的工业社会 ——就像共产党人所想象的社会主义那样。

在农业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在革命进程中,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工业经济国家垄断监管体系的国家,仅仅过了十年,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都考虑俄国的经验,接受了工业经济国家垄断监管体系。俄国成了随后的罗斯福、法国人民阵线等的改革的实验演练场。新经济政策是第一个在和平时期对工农业经济进行国家调控的制度(此前,只有在战争时期,欧洲才会启用这种调控)。

农工业的俄国诞生的模式超越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成就,这一模式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或者国家调控的工业经济按照自己的模式快速地(非本质地、破坏性地)改造农业部门,或者向更为多元化的体系过渡,其中工业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能力。

列宁要思考这种情况,并制定进一步向社会主义推进的战略。直到1922 年年中,他一直在超负荷工作,随后生病了。这种情况让他得以摆脱日常事务开始休息。结果就是出现了列宁最后的信件和文章,也就是著名的列宁“遗嘱”。

列宁开始意识到,革命的结果不是建立起了无产阶级的统治,甚至都不是布尔什维克上层的统治,而是被一小撮领导人把持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官僚主义暗中对抗党的领袖的指示,这激怒了列宁。首先,列宁打算在共产党员的帮助下击败官僚主义,使共产党员“真正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斗争”①《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345、354 页。。但是,他很快就明白了,正是共产党员变成了官僚主义的核心。列宁感到,管理国家的权力正从革命领导人的手中溜走。那些继续依靠理想生活,而不关心自己福利的领袖所剩不多。列宁对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的几位成员都给出了批评性评论,建议把斯大林从俄共(布)中央总书记的职位上撤换下来。

尽管很重要,但斯大林的问题还是党的机关官僚主义蜕变这一更严重问题的一个局部表现。斯大林在这里不仅是机关的组织者,而且还是其典型代表。列宁惊恐地发现,“我们的机关实质上是从旧制度继承下来的”②《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345、354 页。,“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4、345、354 页。。但这可是在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权力机关。“实质上”一词具体指的是什么?官僚权力机关保留了其独裁和官僚本质。布尔什维克创建的政权被认为是工人阶级政权。但是工人失去了政权。政权是由“依靠”工人和农民的“工人阶级政党”实现的(意思是他们不会再反对政权)。共产党领导人代表工人阶级讲话和行动:“加米涅夫同志把莫斯科以最官僚的方式任命的各位官员视为无产阶级”④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рхив 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РГАСПИ).Ф.17.Оп.71.Д.4.Л.24.,反对派的共产党员Г.米亚斯尼科夫嘲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意识形态。

但是,党员也没有真正的权力。党是以权威主义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中央委员会有权力。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往各地派遣指导员指导党委的工作,并成为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意志执行人的角色。地方党组织的大多数领导人是根据书记处的建议“选出来”的。А.施略普尼科夫及其支持者激愤地给共产国际写信:“官僚机构的监管和压力到了这样的地步:向党员下命令,在开除和其他镇压措施的威胁下选举那些不是共产党员自己想选的人,而是选举那些搞诡计的上层人士想要选的人。”①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рхив 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РГАСПИ).Ф.17.Оп.71.Д.4.Л.24.

可列宁仍然认为,他所领导的国家的“本质”是工农联盟。而官僚机构是另外的本质。

为了让国家向布尔什维克主义战略家所指明的方向发展,机关必须更有效,更具备执行力。由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的党中央将指出符合工人阶级利益的战略目标,机关必须严格执行指示。

这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提高生产水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须系统地按计划进行生产。因此,有必要将领导权授予制定这些计划的机构 ——国家计划委员会。托洛茨基提议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立法职能,以便它制定的计划具有法律效力。列宁坚决反对。事实是,“因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可避免地感染了资产阶级观点和资产阶级偏见,而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是由他们组成”②《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51、360 页。。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曾贿赂”知识分子。现在,工人阶级“正在贿赂”它,但是意识形态正在慢慢地发生改变。过去,许多专家都是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成员。列宁提议采用一种特殊程序,以审议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建议,这将在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立法机构之间达成妥协。领导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是布尔什维克的技术官僚和几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们将对专家进行再教育。

因此,在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中,列宁提出了与对待官僚主义相同的方法。这些社会团体必须遵循来自一小撮党的领袖的指示。这些领导人自己要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行动。但是列宁没有解释这些利益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里,他遵循的是他在1902 年的著作《怎么办》中提出的同一个方案,在该著作中,他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从外部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现在,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胜利之后,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应该从外部构建起来。

没有旧知识分子,共产党人就无法进行工业现代化,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懂行的工作人员。同时,这个问题与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相关。当列宁在1917 年采取社会主义革命方针时,温和的马克思主义者 ——孟什维克为此批评他,并指出,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知识和文化,工人将无法管理生产。现在,这个问题又摆在了列宁面前。

如果有文化的干部无法满足共产主义机关的需求,那么哪里可以找到有文化的干部来改善工业并对农业进行高水平的管理呢?在了解了教育的统计资料之后,列宁悲哀地说:“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51、360 页。列宁建议给教师支付更高的工资,让城镇居民为农村提供辅导性资助作为解决方式。

孟什维克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一书令人不愉快地想起了过去孟什维克对列宁的批评。苏汉诺夫回忆说,孟什维克从一开始就发出警告: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尚未成熟,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民主、自治的无阶级制度。列宁在《论我国革命 ——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一文中表示反对:“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①《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6、371、371、369、366 页。从孟什维克的角度来看,驱逐旧精英并不是文明的前提条件——毕竟这些人是所积累起来的文化潜力的承载者。与地主和资本家一道离开的,还有数千名著名文化活动家被驱逐出境。列宁希望,获得权力后,可以在国家杠杆的帮助下促进文化发展。他宣称文化工作是国内政治的重中之重。

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研究了该问题的社会经济内容。在工业国有化的条件下把市场关系和国家调解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的通往社会主义战略的基础。但是,农村环境中的市场自发势力导致农业资产阶级的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这些资产阶级与城市私商和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与笨拙的、“不太适应的”苏联官僚制度竞争。列宁真的非常担心农民的经济成就,甚至在1922 年那场救命的大丰收之后,对自己的战友说(根据加米涅夫的回忆):“哦,看,人们暂时可以吃饱饭了,我们作为政党,同志们,暂时会更艰难。”②РГАСПИ.Ф.323.Оп.2.Д.17.Л.1.丰衣足食使向布尔什维克理想推进举步维艰,饥饿把制度置于崩溃的边缘。

要让农民不变成农业资产阶级,而是奔向社会主义,需要农民本人,在没有共产党人的强迫下,自己自下而上地奔向社会主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列宁回到了民粹派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在一个自治的集体 ——合作社中的思想。但是,合作社社员必须是文明的、有文化的,否则合作社将再次变成形式主义的官僚机构。因此,列宁将两项任务合二为一:“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并“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6、371、371、369、366 页。文化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农民将在合作社中开始学习。这个过程应该是自愿的和有机的 ——不能推行经济文明。这些思想使列宁更接近于民粹派的社会主义模式。

转向文化和合作自治意味着放弃了此前的布尔什维主义,布尔什维主义忽略了国家的文化水平和农民自治的社会主义特征。列宁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④《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6、371、371、369、366 页。他甚至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⑤《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6、371、371、369、366 页。

列出“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即不是由资本家而是由官僚精英来管理),“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即在一群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的技术官僚的手中),工农联盟(即统治集团对全国的大多数农民让步),难道这还不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吗?”⑥《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6、371、371、369、366 页。列宁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对列宁而言,世界革命已不再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要让农民组织成合作社。这是民粹派社会主义的要求。列宁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就是强大的国有工业,它是合作社经济成分的领导力量。他把国有企业称为“彻底的社会主义类型的企业”。合作社要为国家工业实力的发展服务,社会主义与国家工业实力相一致。

从何处获得工业建设的资金?节约,考虑经济决策并提高其效率,“我们就有可能在我国靠大力节约把任何一点积蓄都保存起来,以发展我们的大机器工业,发展电气化”①《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95 页。。如果省下的钱还不够?列宁回避了这个问题,该问题将在20 世纪20 年代中期摆到党的面前,并将导致新经济政策的废除。但这已经是在列宁1924 年去世后的事情了。

布尔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的某种相似,并不意味着列宁,然后是斯大林,共产党人奉行的是新民粹派的“社会革命党人的”方针。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出发的,他们是彻底的集中主义者,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没有经历过工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单独一个国家实现这个理想时,他们不得不把使用一些民粹思想,特别是关于不同国家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思想,关于与农民结盟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其中包括列宁主义)是一个与工业社会最相符的社会主义流派,也就意味着,最适合解决国家面临的现代化任务。民粹主义曾经是一个最符合国家传统的社会主义流派。苏联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规划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与此同时,人民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制度考虑对社会主义有益的那些国家传统,就是民粹主义要素在多大程度上重现。

因此,列宁是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其思想、政治活动的,但是后来他成功地将很多民粹派思想吸纳进马克思主义。他主张建立工农联盟,反对资产阶级的支援,反对指望资本主义提高经济和文化水平。列宁期待世界革命的支持,但共产党人在没有世界革命的情况下也能够保住政权。列宁成功地在策略上随机应变(1918 年布列斯特和约、1921 年转向新经济政策),没有错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任务。但是,在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修正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将合作社要素引入了社会主义模式,并承认文化因素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前提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一国建成。这意味着与民粹派的实际接近,但列宁的观点毕竟没有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因为列宁观念的核心仍然是无产阶级专政和基于集中计划基础上的工业发展。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列宁革命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抉择
全国新书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人民出版社
全国新书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9:20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