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戏仿与拼贴

2021-06-20 15:12苏金成赵云鹤
创意设计源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安东尼布朗

苏金成 赵云鹤

摘 要 安东尼·布朗是当今国际最著名的绘本艺术家之一,其绘本大量使用引用、戏仿和拼贴的互文修辞手法,展现了后现代绘本的特征。以安东尼·布朗绘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作品分别对其中的引用、戏仿与拼贴的技巧运用进行分析。安东尼·布朗将众多视觉图像、文学典故、自己的作品作为引用的源文本并形成能指的符号,推进情节发展和角色诠释。立足不同视角解构并戏仿其他作品,带有戏谑性和颠覆性,并在叙事中拼贴进多个故事碎片,使其整体创作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对儿童批判式思考、自主构建意义、理解图像和文化知识等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安东尼·布朗;绘本;引用;戏仿;拼贴;后现代

引用本文格式 苏金成,赵云鹤.引用、戏仿与拼贴——安东尼·布朗绘本中的后现代创作手法[J].创意设计源,2021(2):45-49.

Quotation, Parody and Collage

—Postmodern Creative Techniques in Anthony Brown's Picture Books

SU JINcheng,ZHAO YUNhe

Abstract Anthony Brow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icture book artists in the world today. His picture books use a large number of intertextual rhetorical techniques of quotation, parody and collage,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picture books. Take Anthony Brown's picture boo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 the techniques of citation, parody and collage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ific works. Anthony Brown used many visual images, literary allusions, and his own works as source texts for quoting and formed signifiers to promote plot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interpretation. Deconstruct and imitate other works based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hich are playful and subversive, and collage multiple story fragments in the narrative, so that the overall cre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ertainty, openness, and diversification, and criticizes children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ink in a way, to construct meaning independently, to understand images and cultural knowledge.

Key Words Anthony Brown;picture book;quotation;parody;collage;postmodern

“绘本”一詞源于英文“Picture Book”,也被称为“图画书”。绘本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 19 世纪末的欧洲,并以欧美为中心向世界蔓延,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早期的经典绘本大多呈现故事甜美、情节完整、主题明确等特点,然而直至 20 世纪 50 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起,互文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游戏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也渗透至绘本领域,颠覆了传统绘本的创作模式。就此,一些学者将这类绘本定义为“跨界图画书”(Crossover Picturebooks)、“富有挑战和争议性的图画书”(Challenging and Controversial Picturebooks)或“后现代图画书”(Postmodern Picturebooks),但其本质都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绘本类型。

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是时下最著名的绘本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展现了超现实主义风格,创造性地使用视觉暗号进行叙事,并被国际认可。在他的绘本中,大量传统典故和其他艺术家及他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影子随处可加,他称这种借用和再创造为“形状游戏”。这亦可被理解为安东尼·布朗对引用、戏仿与拼贴的后现代创作手法的运用。引用、戏仿与拼贴具有同一性,事实上,戏仿和拼贴是引用手法的延伸,这三者都涉及互文,即“文本间性”。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指“一个(或多个)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系统中”[1],也可理解为一个能指体系向另一个能指体系的过渡。本文以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涵盖安东尼·布朗自己创作文字及与其他作家合作完成的绘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涉及的引用、拼贴和戏仿手法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互文性出发解读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和价值,并为当下众多具备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绘本提供可借鉴的分析。

一、引用——复制与嫁接中产生意义

引用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修辞,我国古时便有这种用法,是指对故事和成语的部分借用。此处的“故事”表示书籍中典故,“成语”表示已经存在的现成言说。本文所分析的“引用”作用于绘本这种艺术形式,主要研究其产生的效果,可借安德烈·托皮亚(Andre Topia)的表述:“引文变成了文本的嫁接,而且能够‘嫁接成活;也就是说,嫁接过来的文本在新的环境中生了根,并与新文本形成有机的联系……被引用的片段与原文保持着联系,但是,这一片段不会毫发无损地被插入新的环境中,因为片段本身和承接它的新文本都会因此发生不可忽视的变化”[2]。安德烈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绘本创作中,将现有的图像或已有典故复制、嫁接至绘本,同样会使所引用的部分和正在创作的内容产生新的意义,此现象在安东尼·布朗的作品中尤为常见。并且安东尼·布朗是在规范化地引用而非抄袭,是一种理解新的故事和人物的方式。

(一)对其他文艺作品的引用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安东尼·布朗对其他文艺作品的引用,其中包括许多著名艺术家的绘画、其他绘本中的经典插图以及为人熟知的童话典故、电影镜头等。如在《朱家故事》里,当表现爸爸慵懒地瘫坐在沙发上时,就将背景中加入了伦勃朗的自画像(见图 1),画面中华贵典雅的服饰和人物的表情无不散发着富有和自信的贵族气质。将这样的画作嫁接到安东尼·布朗故事中,与爸爸的神情姿态形成呼应,暗示爸爸内心的自满和贵气,起到了象征作用。再如,安东尼·布朗在 1989 年创作的《隧道》中则大量引用了格林童话故事以及 19 世纪美国插画大师沃尔特·克兰(Walter Crane)绘本里的画面和元素(见图 2),描绘了夜晚哥哥在半开着的门中带着可怕的狼面具捉弄她,妹妹躺在床上面露恐惧。场景里衣橱上挂着的红色外套和妹妹床头的台灯引人注目,前者借用了经典童话《小红帽》中主人公的标志性外衣,后者则是童话《糖果屋》中房子的形象。背景墙壁上可见一幅画框,内容是对沃尔特·克兰在绘本《小红帽》中一张插图。以上元素在源文本中只是人物的一部分、故事的一个场景或其中一个画面,但当被复制到新的文本中则嫁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既丰富了环境、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又指向《小红帽》和《糖果屋》这两个童话故事。当读者阅读至妹妹穿过隧道进入诡秘而可怖的森林时,再来看这幅画就能理解,安东尼·布朗之所以引用这些发生在森林中的童话便是在为下文埋伏笔,赋予所引内容新的内涵和意义。然而该图对应的文字是“有时候他爬进她的我是吓唬她,因为他知道她害怕黑暗”,并未提及任何场景中的细节,可知图像所涵盖的信息量要远超于文字信息。

对电影镜头的引用可见于绘本《谁来我家》(见图 3),在描绘女孩凯蒂的爸爸和新认识玛丽阿姨约会外出而将凯蒂和玛丽的儿子肖恩留给临时保姆时,在昏暗的房间中只能看见三个人面对电视的背影,而电视中明亮的画面正是电影《乱世佳人》里男女主人公拥吻的镜头,喻示了爸爸和玛丽的恋爱关系,电影中二人的亲密和幸福与房间中落寞的凯蒂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愤懑和失落。

(二)对自己作品的引用

安东尼·布朗甚至会对自己已经出版的作品进行引用。1983 年绘制的《大猩猩》中,安东尼·布朗讲述了可爱父爱的主人公安娜在生日时只收到了大猩猩的玩具,后来这只玩具变成了真正的大猩猩带领安娜去动物园和电影院游玩,而结局父亲的裤兜里插着一根大猩猩喜欢的香蕉,可以解读为前文中的大猩猩就是父亲的暗喻。自此以后,二者的形象在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中就经常划上等号,熟悉此点的读者会在不同书中找到这种联系的引用。《走进森林》和《叩叩叩,谁在敲门?》(《Knock Knock Whos There》)的结尾处(见图 4),作者将人物的投影绘成了大猩猩的剪影,再次挪用了大猩猩和父亲的联系以表现父爱的温暖和宽广,为新的故事服务。但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爸爸身后沙发上的图案同样也是先前安东尼·布朗出版的《我妈妈》里贯穿全书的妈妈衣服上的图案,因此作者在此可能想要表现爸爸与妈妈已经消除了隔阂。

如上所述,将视觉线索嫁接并隐藏在画中供读者自行解读是安东尼·布朗绘本的最大特征,他希望可以通过引用的方法建立许多“能指”推进叙事,唤起读者对其他知识的记忆并帮助理解,这也体现了后现代绘本的不确定性。

二、戏仿——解构与重构的游戏

戏仿(Parody)一词源于希腊语“Paraodia”,在古希腊时代就已出现,用于模仿史诗、戏剧等,表达一种对原作的敬意。不过后现代的戏仿更强调互文的关系,是“仿文对源文戏虐性仿拟。戏仿文本不仅不是局部地再现源文,而是源文的对反、异化和戏谑。与其说戏仿是一种‘再现,不如说它更是一种‘表现”[3]。戏仿与直接引用不同,其是對源文本的一种外化。如吉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所言,戏仿对应的是一种“超文性”,两个文本之间存在派生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共生,是替代性的和纵向的。安东尼·布朗绘本戏仿的对象十分宽泛,从绘画到雕塑,从诗歌到小说,甚至包括了音乐和电影,他对源作进行了游戏性、颠覆性、解构性的仿拟,又通过变形、扭曲或改写重新构建了新的画面和故事的时空。

(一)画面的戏仿

作为超现实主义主义绘本作者的安东尼·布朗受超现实主义画家内特·马格利特和萨尔瓦托·达利的影响较大,此外还涉及对文森特·梵高、扬·凡·艾克、拉斐尔·桑西等众多艺术家的戏仿。

他的第一部绘本《穿越魔镜》便已显露了这种痕迹,其中穿插对颇多对马格利特的仿拟。如主人公穿越魔镜后所见到的奇异景象之一便是明显戏仿了马格利特 1953 年的《戈尔康得》(见图5)。原作绘制了漫天降下的面无表情的西装绅士,整体色调沉闷,展现了假设性的虚拟世界观,使二战后的人们思考熟悉世界的另外可能,带有荒诞、悲观的基调。而在此画中,作者将西装礼帽男的形象替换成面带笑容的唱诗班男孩,背景天空明亮,房子色彩鲜艳,洋溢着欢乐、轻松的氛围,是原作的异化和重构。

在《梦想家威利》《威利的画》中,几乎全篇都使用了这种手法。例如《威利的画》每一页都是主人公威利的绘画作品,事实上每一幅都可以追溯出原作。《威利的画》可以看出是模仿了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原本描绘了三个贫穷的妇女正在拾收割后残留的麦穗,意在表达农民的贫苦。而安东尼·布朗将题目改为《耐心的女人》,并附言“我不得不忍耐着,画出所有的小草”。画中两个戴头巾的大猩猩手拿画笔和威利一起画着草地,背景也不再是现实的农场,而是大猩猩们在搬运巨大的面包。整个画面脱离现实主义,采用超现实主义风格,不仅将平常事物的比例放大,同时运用时空错位的方式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进行混淆。如此再结合文字信息,使人体会到完全不同的意义,参与到戏谑性、喜剧性的娱乐之中。

甚至在《形状游戏》里,安东尼·布朗用情节和画面向读者介绍了这种关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游戏,呈现了“故事中的故事”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此书描绘了一对兄弟与父母一同到博物馆参观艺术品的反应和展开的一系列想象活动。书中的戏仿使用并未表达具体的象征之意,只是缺乏所指的能指,是一种滑稽幽默的戏拟。综上能够看出安东尼·布朗对画面的戏仿主要是保留原作的构图,解构原作的某些部分实现去文本化,将内容替换成变形后的元素构建新的画面,带有与原作相异的内涵和特质,表现了自己的态度,体现出“超文”的特点。这其中有一些是具有隐喻意义和叙事意义的,而另一部分只是带有视觉游戏性质的改造,增添阅读的乐趣。

(二)文本的戏仿

安东尼·布朗在文本上也曾对人们熟悉的故事进行改编。《金发女孩和三只熊》这部许多儿童的睡前故事,讲述了金发女孩在森林中迷路后擅自溜进三只熊的房间并动用他们的食物和家具的故事,批评了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和贪婪的欲望。在安东尼·布朗的《我和你》中,主人公同样是小女孩和三只熊,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观点却截然不同。从画面来看,金发女孩和三只熊生活在现代都市中。作者采用多视角叙述的方式,在每幅跨页的左侧都用单色调描绘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金发女孩的经历,不添加任何文字解释,右侧则用鲜艳的色彩以小熊为叙述者讲述和爸爸妈妈的经历。在小熊的故事中,首先展示了他们所住的光鲜亮丽的别墅。这天,一家三口在吃早饭时决定先去公园散步等待粥晾凉,路上爸爸妈妈自满地谈论着各自的工作、车子和房子。当他们走回家时却发现门是开着的,家里被外人侵入过,最后在二楼的卧室中发现睡在自己床上的金发女孩,爸爸和妈妈因此十分气愤,而小熊却在想女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另一方面,金发女孩于同一天在和妈妈一起离开家后,因为追逐气球而走散。这时疲惫无助的她被一栋半开着门的别墅吸引,走进去又并未发现主人,于是她喝了餐桌上的粥,不小心坐坏了椅子,又在舒适的大床上睡着了,后来被回家的三只熊发现落荒而逃,最后在雨中奔走了许久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整本书不难看出安东尼·布朗对金发女孩所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熊爸爸熊妈妈所表现的傲慢、自我炫耀并影响孩子的现象进行批判。作者重塑了双方的形象,打破二元对立关系,颠覆读者的传统理解,站在另一个角度诠释故事产生反讽的意味,引发儿童以及家长们的思考。

琳达·哈琴强调,“戏仿,是另一种形式的模仿,有着批评距离的重复,它彰显差异而非相似性”[4]。因此安东尼·布朗对其他文本的戏仿非但未淹没他的创作价值,反而突出了他作为作者寻求建构的主体性,两种文本在差异中形成了张力。

三、拼贴——碎片化与多元化的融合

拼贴(Collage)原指一种绘画技巧,是将不相关的材料拼凑粘贴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象的现代派艺术,后来这种手法被延伸至文学创作中,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非传统叙述效果。拼贴与戏仿常常被混为一谈,“拼贴是一种‘空洞的戏仿,其中不存在单一的原型,不存在讽刺性冲动,不存在一种与任何规范之间的距离感”[5],拼贴与源文本在互文形式中更偏向于横向的共生关系,缺少对抗性。拼贴也经常出现在绘本创作中,其一是延续绘画艺术上的拼贴,将不同材质混合一起展现的构图效果,基于碎片的物理属性之上,如西姆斯·塔贝克(Simms Taback)的《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和安石榴的《乱 78 糟》等。其二是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之下,把碎片化元素和故事融入图画和文本中,强调文学语境下意义、内容的拼贴。安东尼·布朗绘本中的拼贴手法则倾向于后者。

以《走进森林》为例,文本框架首先戏仿了《小红帽》的结构讲述了现代故事。一个小男孩在家中找不到爸爸,而后被妈妈要求独自给生病的奶奶送点心。他选择了被大人禁止走过的森林小路,在经历奇人怪事之后达到目的地,迎接他的不是令人恐惧的狼,而是奶奶和爸爸的拥抱。安东尼·布朗对拼贴手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男孩在森林所遭遇的经历。首先他遇见一个嘴叼树叶的牵牛男孩,画面背景中还隐约藏着狼牙棒和长长的豆茎枝蔓,这使读者较易联想《杰克与豆茎》里穷苦的杰克,此时的杰克索要点心被拒绝。接着主人公碰到了一个想要他手里糕点的无理的金发女孩,这无疑是以《金发女孩和三只熊》为原型。接下来,男孩又遇见了一对找不到父母的凄苦兄妹,他们正在树下的篝火旁取暖,再加上背景中的斧头、啄面包屑的鸟和远处的小屋子,唤起人们对童话《糖果屋》的记忆。最后,男孩发现了树上挂着的鲜红色外套,这不由让人想起大灰狼的故事,寒冷、恐惧之下的他穿上外套飞奔到了奶奶家。除了以上明显的故事拼贴外,安东尼·布朗还在画面中融入了许多类似水晶鞋、纺织车、高塔、王子和白马等这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小元素,为观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发现的乐趣。但是安东尼·布朗并不是一味追求碎片化的形式,而是使不同的童话人物与主人公出现在同一话语系统,推动情节发展,并未丢失故事的整体性。杰克和金发女孩的闯入被作为铺垫,直到那对被父母抛弃的兄妹出现,主人公真正的担忧也显露出来,反映了他心灵深处对失去父母的畏惧。最后的红色衣服和被作者画上了一对狼耳朵的奶奶家,表现出主人公的恐惧升级。通过画面色彩的转变,可以推测男孩在森林里的遭遇并非真实发生的,而是他的幻想,直到门打开的那一刻画面恢复了色彩,这意味着现实世界的回归,整个故事即是幻想与现实的交错、意义碎片的混合。

《走进森林》拥有着相对连贯的情节,然而诸如《威利的奇遇》这类单页平行叙事的绘本作品则完全打破了一般的线性叙述模式。《威利的奇遇》以威利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奇遇为开端,将 10 个毫不相关的事件拼凑在一起,采用并列的结构,且无将其串联起来的主要情节。书中的每一页都与文学经典形成互文关系,其中包括了《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侠盗罗宾汉》《彼得·潘》等,创造了多元化的语境,产生狂欢的效果和阅读的快感,同时颠覆了传统单一的宏大叙事。

四、结语

引用、戏仿和拼贴的后现代创作手法频繁出现于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中,并多次混合使用,令故事在不同文本的共生与错位间产生独特效果和价值。这使他的作品在画面上内容丰富、神秘趣味,吸引观者寻找隐藏的视觉线索进而诠释内涵。在叙事上展现了文化底蕴,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颠覆性等特点,消除以往由作者构建意义的权威的唯一解释权,使读者享受主动参与、创造意义的过程,批判式地思考多种可能性。读者对互文的识别也大幅增加了绘本的交际价值,并扩充其在视觉和文化上的经验视野,进一步形成个人阅读互文的基础。

María José Lobato Suero和Beatriz Hoster Cabo在《一种图画书的互文性近似:安东尼·布朗和他的超文本》(An Approximation to Intertextuality in Picturebooks:Anthony Browne and His Hypotexts)中将安东尼·布朗的绘本划分为三种级别。初级绘本如《捉小熊》,是任何一个有基本文学和艺术素养的儿童都可解读的,其中一些“形状游戏”和文化引用不是绝对需要被理解。中级水平的绘本如《梦想家威利》,重新阐释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使读者想起另一位作者,涉及流行的和童话中的故事及一些完整的艺术作品和并不十分相关的文化引用。高级水平的绘本如《隧道》,则将源文本转化为具有高内涵功能的符号元素,是文本叙事的话语基础[6]。由此可见,安东尼·布朗对引用、戏仿与拼贴手法在不同程度上的运用对儿童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拥有如此复杂的视觉图像和叙事模式的后现代绘本就要求阅读中间人如父母、教师、推广人等群体,引导儿童理解绘本中的信息并分享和讨论他们自己的观点。不只是安东尼·布朗,诸如大卫·维斯纳的《三只小猪》、乔恩·谢斯卡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等都揭示了绘本的后现代景象,研究引用、戏仿、拼贴这类互文性的手法有助于更好地审视绘本的发展,用更适合的方式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5.

[2]André Topia. Contrepoints joyciens[J].Poétique,1976(27):352.

[3]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101-109.

[4] Hutcheon Linda. A Theory of Parody: 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 [M]. New York : Methuen :1985:6.

[5]安德鲁·尼古拉.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7.

[6] María José Lobato Suero,Beatriz Hoster Cabo.An Approximation to Intertextuality in Picturebooks:Anthony Browne and His Hypotexts [C]. Bettina Kümmerling-Meibauer.Picturebooks:Representation and Narraton.New York: Routledge, 2014:179-180.

蘇金成,赵云鹤

上海大学

猜你喜欢
后现代安东尼布朗
嘲弄的笑声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我妈妈
90后现代病症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巴西 圣安东尼日
Part 3 问题解决心情好
布朗紧张时 会咬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