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良胤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在时代的呼唤下,信息技术也正走进我们学校和课堂,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课标的要求,是新课程理念的一部分。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来谈一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种策略。
1.信息技术与情境教学的整合策略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状态等得到优化與发展的教学方法。(李吉林《情境教学操作手册》)这种“场景”仅凭借语言描述很难达到生动、具体的目的,而应用信息技术效果则很明显,学生很容易进入到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先利用投影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片段,然后让学生去谈一谈曹冲称象的道理,从而引出“转化”的思想。如果单纯的讲授该故事,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很难回忆起这个故事的细节,从而对称象的方法理解不透,也很难抽象出“转化”思想。但是,简短的动画片则达到了声、形、意等多种感官参与的效果。
再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创设了教师家要装修房子,给客厅铺地板的情境。伴随着教师的谈话,课件出示王教师家的房子平面图,再聚焦到客厅,然后再把客厅抽象出平面组合图形,作为学生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例题。鲜活的画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生带着帮助教师家铺地板的热情,投入到探究面积的方法中,不仅兴趣浓厚,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以其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但要把握好度,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和数学味的度,不要过度追求强烈信息刺激,而冲淡了数学的思维性。
2.信息技术直观性与数学抽象的对接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的抽象性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困难。而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具有较强的直观、形象等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使学生轻松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了圆的基本特征后,进行概括性的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形?
学生有的说:无棱角;有的说,曲线图形……
此时,教师引用我国古代墨子对圆的描述:圆一周同长也。
然后,教师出示正方形,提问中心点到顶点可以画出几条线段,是否相等。
教师再出示正五边形,来分析中心点到五个顶点可以画几条相等的线段。(此时课件出现了问题,不能继续播放。)
教师不慌不忙地继续提问:同学们,想象一下,六边形、八边形中心点到顶点的距离怎么样?
生:相等。
教师接着问:如果正20边形呢?
生:也相等。
师:如果教师继续说下去,会怎样呢?
生:等距离的线段会越来越多。
教师此时机智地解释:课件看不见了,那我们就想象吧?这时的正多边形就怎么样了呢?学生停顿了一会:就变成了圆形。
此时课件又可以放出来了:教师把前面的过程进行演示,很好地达到了直观效果。可以说,这个教学片段,因为课件的故障,因祸得福,弄拙成巧,通过课件演示到想象再到演示,直观与抽象相伴而行,学生借助课件的直观演示过程和充分的空间想象,呈现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圆的概念形成过程,也感悟到极限的数学思想。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服务的有利工具。信息技术的直观性有助于理解数学的抽象性,但要把握好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效果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学习与认知的客观规律,为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与学生活动的整合策略
“做数学”成为新课程理念下主要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操作、验证、交流、想象、回顾等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抽象、推理等思维活动,有助于学生的活动经验的积累。
(1)利用实物投影、电子白板、软件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活动的反馈和互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思考。
如,执教“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教师出示例题: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几种涂法?在学生反馈交流中,教师利用软件程序设计了能够随机选色、填色的功能,学生可以直接利用白板笔选色,然后涂色,出现错误还可以更改。应用这个软件程序直观呈现学生的思维,克服了以往课件的固定程序的束缚,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互动性。
应用信息技术再现探究活动过程,便于对比、提升、回顾与总结,使教学重难点得到夯实。
如,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画圆的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具,(量角器、圆规、大头钉和绳子等),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画圆的方法。学生交流反馈后,教师进行总结时提出问题:回顾前面几组同学的画圆方法,想一想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显然,此问题需要学生回忆前面几种画圆的操作场景,再进行观察与对比、寻找共同点,才能进行深入思考。借助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同时展示几个活动的场景。而在本节课中,教师重组几种画圆的动画场面,教师适时播放三种画圆方法的动画场景,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发现几种画法中都是围绕着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决定了圆的位置;而所画的圆有大有小,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的。
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课中,利用课件可以演示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些课件演示环节应该放在哪里合适呢?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明确一点,课件的演示是不可能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所以有的教师很茫然,干脆就不用课件了。笔者认为,如果班级的学生在探索面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生探究活动后,再演示一遍课件的推导过程,有利于学生回顾与反思面积的推导过程,也能够照顾班级中的学困生进一步夯实教学重难点。
另外,为了学习新知的需要或单元的整理复习的需要,也需要回顾以前旧知的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使用课件回顾教学重难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夯实,或寻找与新知的联系。如,教学梯形面积之前,复习一下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则能够启发学生的探究思路和方法。再比如,在图形面积的整理复习课中,教师在梳理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时,针对学困生,如果能够利用课件再现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则能够进一步夯实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课堂中对比与提升、回顾与总结环节更加生动、鲜活,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也促使教师的教的痕迹变淡了,学生学的氛围变浓了。
4.信息技术与数学练习整合策略
简单重复、形式单调的传统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厌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術创设形式多样的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内容,能够以不同的题目“面孔”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浓厚的练习兴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师设计了“神奇的魔盒”练习题。教师利用计算机程序设计一个带有入口和出口的魔盒,输入一个数到魔盒后能够输出另一个数。教学中,教师利用魔盒让学生输入数体验魔盒的神奇,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输入的数和输出的数,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用字母表示输入和输出的数的关系。通过这种充满神秘感的习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了课堂练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不仅增强了习题的趣味性、生动性和鲜活性等特点,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际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媒体或手段,它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不仅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各方面都可以整合,而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有机融合和重组。只要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也能像纸、笔、试卷一样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浑然一体,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
■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