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知道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能正确表述加、减法的意义。
2.能准确说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能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验算。
教学重点:明确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学
1.口算练习。
156-56= 382+18= 800+600=
460+540= 1900-1100= 157+43=
2.看图列算式,你想说点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新知探究
1.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千米,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千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要求学生先读例1,再看书中的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借助图中线路图,能否试着结合各段的数值画出线段图。
西宁 格尔木 拉萨
(3)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一说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应该怎样求?
写出算式:814+1142= 1142+814=
(4)结合题意及算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要用加法?什么是加法?
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相加的两个数称为加数,加得的数叫和。教师顺势结合具体算式介绍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2.减法的意义。
鼓励学生根据例1中的加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减法应用题,依次出示例1的(2)和(3)。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千米。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尝试画出线路图,写出算式:1956-814=1142(千米)。
西宁 格尔木 拉萨
1956km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千米,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试着画出线路图,并写出算式:1956-1142=814(千米)
西宁 格尔木 拉萨
1956km
引导学生看(2)(3)的线段图,结合题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什么是减法?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教师顺势结合具体的算式介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3.探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紧紧抓住这样的三个算式: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814+1142=1956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加、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汇报:同时板书。
和=加数+加数 加數=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三、课上检测
1.做第3页“做一做”: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并让学生说清依据。
3043-2468= 3043-575 =
2.练习一中的1、2、3、5题。(注意第5题验算的书写方式。)
3.有一本科幻书280页,小红读了几天后,还剩110页没读,小红读了多少页?
四、课内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困惑?
五、课后训练
完成练习一中的第4题。
反思:
这节课是这册教材的起始课,教学内容初看不难,但要让学生在明确加、减法的意义之后,理解概括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反复观察、深度思考后才能得出结论,准确地互相转化。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十分清晰:复习导学——新知探究——课上检测——课内总结——课后训练。环环相扣,为获得新知做好铺垫。
这节课在整体设计上,教师能注重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能注重“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的践行。能从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入手,例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而后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一本科幻书280页,读了几天还有110页没读,小红读了多少页?这类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实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凸显了学为所用的目标。同时还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画线路图)、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反复说依据)、计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不足: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感觉学生已理解掌握,但在实际应用时,个别学生还是有做错的现象。剖析其原因是这部分学生死背关系式,没能理解活用,教师要利用最简单的例子,例如“3+2=5;5-2=3;5-3=2”,引领学生理解记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活学活用知识点。
■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