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组培快繁是大量生产植物种苗的主要手段。本研究以百香果为对象,探究百香果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到炼苗移栽等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完善并优化其组培快繁技术,以期为百香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外植体灭菌、接种及初代培养
以自选育的产量和质量性状均较好的的黄金百香果嫩茎作为外植体,使用70%的乙醇对外植体浸泡1 min,之后使用0.1%HgCl2对外植体进行进一步的灭菌处理,浸泡完成之后使用无菌水对外植体进行3~5次的清洗。灭菌处理完成之后将外植体进行裁剪,每段需要保留1~2个腋芽茎段。将每个裁剪好的茎段接种到MS+ 6-BA 0.5~1.0 mg/L+IAA 0.05~0.1 mg/L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管理,每30瓶进行一次处理,且每一个瓶子均需要进行一个外植体的接种,按照此要求进行3次重复处理,后期每间隔一周进行一次生长观察及记录,并需要及时将污染材料进行清除。本试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最低温度不可低于25℃,最高温度不可高于31℃,每天光照时间不可少于10 h,不多于12 h,光照强度需要保持在40μmol/m2·s。
1.2百香果增殖培养
将经过初代培养的黄金果培养材料,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配比的6-BA和IAA的MS培养基中,试验采取正交试验设计,需要进行3次相同的实验操作,接种完成之后的30 d之内需要每间隔10 d进行一次材料生长情况记录,并对不同时期的增长系数及长势进行统计。生根培养时选择的主要材料为增殖培养所得的芽苗或丛生苗,将其放入不同浓度NAA的1/2MS培养基中实现生根培养处理,实际处理时主要为3个方式,每种培养方式包含10瓶,每瓶中有无根的百香果苗2株,重复进行3次实验后方可对数据进行统计,所有苗株接种完成之后均需要进行20 d的培养,并对幼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打开百香果组培瓶瓶盖,将百香果组培苗放在大棚中进行5~7 d炼苗,炼苗完成后需要将根苗取出并将根部的培养基完全去掉并清洗干净,将处理之后的苗株移栽到消过毒的移栽基质(腐殖土:泥炭土=1:2)的营养杯(12 cm×12 cm)中,在此环境下连续培养30 d,培养结束之后统计成活率。
2结果与分析
2.1外植体灭菌、接种与初代培养
百香果外植体经消毒灭菌后,接种于MS+ 6BA 0.5~1.0 mg/L+IAA 0.05~0.1 mg/L培养基中,光照培养20 d后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发现,随着升汞灭菌时间的延长,其成活率先上升后下降,升汞处理8 min时成活率最高,为48.89%。外植体部位的选择对灭菌结果影响很大,老化的茎段茎秆中空,灭菌后污染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较嫩的顶芽及其下端1~2芽部位,升汞灭菌后容易褐化死亡;试验结果显示,最适外植体部位为顶芽之下第3~第6腋芽所在茎节,这一部位的茎节多数呈半纤维化状态,不如顶芽过于嫩弱,也尚未长老出现中空,在适宜的升汞灭菌时间下,灭菌存活率较高。
2. 2百香果的增殖培养
以6-BA(0.5~1.5mg/L)与IAA(0.1~0.3mg/L)不同浓度配比进行黄金百香果组培苗的增殖培养,在培养30 d后,统计发现当6-BA浓度为0.5 mg/L时,增殖效果差,增殖系数在2.0以下,植株健壮,叶片宽大,IAA浓度提高也不能使其增殖效果显著提高。处理5(6-BA浓度1.0 mg/ L、IAA浓度0.2 mg/L)的增殖系数最高,达到5.6,且与其他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表1);相对于其他处理其植株叶片鲜绿,丛生芽较多,且植株长势旺盛。综上,处理5即培养基MS+6-BA 1.0 mg/L+IAA 0.2 mg/L比较适合作为黄金百香果增殖培养基,培养30 d,增殖系数为5.60。
2.3百香果生根培养
将高度5 cm左右的百香果丛生芽苗从基部剪下,转入含有不同浓度NAA(0.2、0.3、0.4 mg/L)的1/2MS培养基中培养,20 d后对结果进行观测并统计生根率。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百香果生根培养,处理2在生根数方面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极显著,平均生根数量为5条。3个处理在根长和生根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经过20 d,根长达到4 cm,生根率达到95%以上。因此,百香果的生根培养为1/2MS+NAA0.3 mg/L+糖20.0 g/L+卡拉胶3.8 /L。
2.4百香果炼苗移栽
在大棚中进行5~7 d炼苗,炼苗完成后需将根苗取出,在此环境下连续培养14d,成活率90%。
基金项目: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70108-2,20190215-2);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项目(19-050-6)
(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何秋婵;2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苏江,黄宁珍;3廣西壮族自治区南边山镇农业服务中心莫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