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 肖晓玥
【内容提要】如何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相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泰国、越南和老挝的三份主流官方媒体涉华扶贫报道显示,其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是认可和赞赏的,同时对中国帮助本国减贫寄予希望,但中国故事尚未得到充分的讲述。因此,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应重视针对受众需求、传播内容精准化,同时拓展传播渠道,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讲述,真正促进民心相通。
【关键词】东南亚 发展中国家 中国扶贫
如何摆脱贫困一直是各国政府乃至全人类关注的话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坚定脱贫信念、探索脱贫路子、攻克脱贫难关,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世界反贫困、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中国的脱贫攻坚作为一种成功的贫困治理实践备受世界瞩目的同时,作为一种国家叙事,世界各国的认识和呈现并不相同: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政治体制形态、经济发展阶段、发展路径以及对消除贫困的认识等的差异,其部分媒体对中国的扶贫目的、扶贫模式和路径、扶贫的效果以及具体的扶贫政策均抱有质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东盟的大部分国家而言,贫困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消除贫困是这些国家的共同需求和重要的发展战略。东盟6.5亿人口中,仍有 25.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①因此其对贫困的感受、对扶贫的认识必然会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
本文选取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中的泰国、越南和老挝(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最新的数据,它们分别是东盟国家中的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三份主流官方媒体,对其从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的关于中国扶贫的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了解其看法态度、讲述方式、关注点等,以期为我国在对这些国家讲述自己的扶贫事业时提供更为精准的传播策略。
一、研究对象、样本
泰国《泰叻报》是泰国发行量最大的泰语日报,日发行量可达一百万份,在泰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笔者利用谷歌高级搜索功能,分别以泰语的“中国”+“扶贫”以及“中国”“贫困”为关键词,搜集了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期间《泰叻报》的涉华报道,人工除去重复及无效部分,共得到有效新闻样本29条。
越南《人民报》是越共中央机关报,创办于1951年2月,它代表越南党和政府的声音,是越南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以越南语关键词“中国”+“减贫”或者“贫困”进行搜索,方法同上,共得到有效新闻样本16条。
老挝巴特寮通讯社为老挝国营新闻机构及国家通讯社,也是老挝报刊、广播等主要的新闻来源,笔者利用其官方网站的搜索功能,以老挝语“贫困”+“中国”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涉华报道,共得到有效新闻样本26条。最终共得到以上三家媒体有效样本71篇。
二、东盟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扶贫事业的报道特点分析
从数量来看,这三家媒体对中国扶贫事业的报道并不多。时间主要集中在2020年26篇(泰国13篇、越南4篇、老挝9篇)、2019年14篇(泰国4篇、越南5篇、老挝5篇),两年的报道量占总数的56.5%,其余31篇较为平均地分布在2013年至2018年;体裁以消息为主,共54篇,其中500字以上的长消息有11篇,有少量评论和通讯。总体来看呈现如下特点:
(一)认可、赞赏中国的扶贫成就
这三家媒体从2013年起,持续关注中国减贫获得的成就并进行报道。态度和情感倾向上,除了《泰叻报》有两篇转引西方媒体的报道分别对中国扶贫效果和贫困标准表达质疑外,其余样本均为正面报道。
老挝巴特寮通讯社在新闻标题中已经能直接感受到其情感倾向。如《中国为人民解决贫困》(11/05/2016)、《中国在减少人民贫困方面取得了进展》(19/02/2019)、《中国为低收入者建造住房以解决贫困》(20/08/2020)、《中国使超过250万残疾妇女摆脱贫困》(30/09/2020)等。
《泰叻报》(04/12/2020)对比了20世纪时中国贫困人口的数据后指出:“在致力于消除贫困的八年时间里,中国已有1亿的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全国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越南《人民报》(25/04/2019)认为:中国为减贫“所做的努力带来了奇迹”,“中国的脱贫事业已被国际公认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脱贫事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Guterres)称赞中国是过去十年中世界减贫工作的最大贡献者。”
(二)认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办实事、谋幸福的初衷,认可中国的扶贫制度和扶贫方法
《泰叻报》(03/10/2020)在一篇名为《中国的脱贫》的评论中指出: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希望泰国领导人也能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敢于为民,而不是坐在总理之位却放任人民越来越穷。”“中国已经使7.5亿人脱离贫困,而泰国已经实施到第12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了,贫困人口却还在增加,中产阶级变得更穷,只有1%的职业政治家和富人变得富有。泰国政府是否治国不当和存在过多的政策腐败?”
在《泰叻报》(04/02/2021)的另一篇评论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逃避问题,而是承认问题所在。例如承认仍存在贫困问题,并宣布至2020年底战胜它。”“(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党能站稳脚跟,是建立在建设社会公平公义和创造实效的基础上的,从而重视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关切,例如腐败问题。”
巴特寮通讯社认为:中国“在解决人民的(贫困)问题上非常成功”(24/02/2016),并指出中国的扶贫政策是“从直接给予项目资金转变为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12/06/2020)。
越南《人民报》(25/04/2019)在《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中详尽介绍了中国的扶贫成就和扶贫方式,尤其精准扶贫的各项举措,认为“中国在减贫方面选择了明确的方针,各级官员必须确定真正的穷人和贫困的根源。他们选择了一批合格的人员来领导减贫工作”,“能够精准帮助每个贫困家庭甚至每个家庭成员”。
《人民报》(31/10/2020)还注意到了中国在脱贫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每年,(湘西)凤凰都会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因此这里的环境始终受到各级的全面保护。”
(三)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减贫
在对中国减贫成就肯定的同时,这三家媒体均关注本国扶贫与中国的合作。
一是认为与中国签署的减贫协议和项目有利于本国。如老挝巴特寮通讯社认为“老-中扶贫合作试点项目……帮助改善当地贫困人民的生活,助其脱离贫困”(15/06/2017)。此外,巴特寮通訊社还在《中国已在老挝的两个省份提供了超过3300万元人民币的扶贫资金》一文中指出:“这次中国的援助有利于促进老挝桑通县和琅勃拉邦省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长远、全面的合作”。(08/01/2017)
《泰叻报》(06/11/2019)十分看好“澜湄合作机制”,认为该机制“推动了六国的全方位合作”;此外,泰国方面还希望能借助与中国的战略对接和各方面的合作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并认为“中国已做好在各方面支持泰国的准备”,“无论是EEC项目、大米电子商务还是中泰高铁项目,中国在促进泰国发展上都有充分的潜力”。
二是希望开拓中国市场作为本国减贫的重要途径。如越南《人民报》指出可以开拓中国市场来帮助本地的果农和蔗农减贫,特别是边境“与广西接壤的高平省应着重于吸引投资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边境贸易以及发展出口到中国的商品的物流服务”,使之“成为一种优势,为该省带来丰厚的收入”(07/08/2019)。而边境省老街要“利用拥有国界、毗邻云南(中国)广阔的市场的优势,增加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服务质量,多创造独特的旅游产品”(15/10/2020)。
《泰叻报》则报道总理巴育“邀请中国扩大在泰投资,照顾泰国在华企业以及泰国农产品,尤其是大米和橡胶”(06/11/2019)。老挝巴特寮通讯社还关注中国对其他东盟国家的扶贫,如《中菲37亿美元的扶贫合作》(24/01/2017)。
(四)各国关注点不一:从本国需要的角度报道中国扶贫事业
也许由于越南《人民报》为越南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巴特寮通讯社为国家通讯社的缘故,这两家媒体较多关注中国扶贫的整体情况和领导人讲话、相关文件。特别是越南《人民报》,新华社2020年2月5日刚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关于“三农”工作的第1号文件,2月6日越南《人民报》就进行了报道。
另外,越南、老挝媒体都关注农民脱贫问题,如越南《人民报》(31/10/2020)在一篇名为《中国苗族人靠本地文化摆脱了贫困》的通讯中讲述了十八洞村苗族人民“在政府的支持下”,从山上搬迁到平地,搬进安置点的新房,种植猕猴桃,接受职业培训,还与公司合作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在《中国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减贫》(16/10/2019)一文中作者写道,中国“建设数百个独特的旅游城镇和许多农业品牌,以形成典型的乡村产业链和农产品消费网络,促进和实现旅游业减贫”。还重点介绍了江苏省洪泽湖通过做好淡水毛蟹的品牌以及大面积种植菊花吸引游客,提高本地农民收入的情况。
巴特寮通讯社(28/06/2019)则关注到对于边远地区的贫困农村,中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贫困地区的商品,以促进边远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这是解决贫困的重要途径”。
《泰叻报》则对电商扶贫感兴趣。如在一篇名为《用“淘宝村”模式解决贫困》(03/11/2018)的文章中引用泰国商务部长的话:“‘淘宝村是阿里巴巴公司为助力农村脱贫而实施的项目,使农民能够在线上销售农产品,且成功解决了中国人民的贫困问题。上周我访问中国期间向马云表示了我对该模式的兴趣,并与其进行了交谈,希望能将该模式应用于泰国的减贫工作中。”
这三家媒体均关注少数民族脱贫的情况:越南《人民报》关注中国苗族,巴特寮通讯社对西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的扶贫整体成就进行了报道。《泰叻报》在《中国庆祝没有贫困的春节》(11/02/2021)一文中,报道了习近平主席访问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情景,并讲述了毕节市的脱贫故事。
(五)中国的扶贫故事没有得到充分讲述
这三家媒体对我国扶贫事业的报道数量少,内容也较为单一,以政府交流合作为主,动态消息多,较少出现具体的人和事件。其实,一方面,在中国的扶贫事业中,涌现出很多精彩的故事和令人感动的人物如黄文秀等;另一方面,目前中国与东盟在减贫领域已经有诸多合作,落实了很多项目,其中不乏很多精彩的故事和令人感动的人物。但是这些在上述三家媒体上体现得很少。
三、创新我国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扶贫报道的传播策略
(一)受众导向,精准传播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是认可和赞赏的,同时对中国帮助本国减贫寄予希望。因此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扶贫故事的讲述应区别于对西方的讲述,应重在回应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和需求,对具体扶贫方法、策略和经验以及扶贫故事进行讲述。
中国与东南亚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同属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摆脱贫困的愿望。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就是该议程设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与东盟都是主要参与方;同时东盟发展中国家有着与中国相似的减贫发展经历和共同存在的问题,如都经历了普遍性贫困到区域性贫困,都面临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都存在贫困向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问题;在减贫模式上,双方都认同需要政府的主导和计划;在路径上都是通过经济建设、投资基础设施来促进减贫。因此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像某些西方媒体那样对中国的扶贫事业进行种种质疑,表现出“西方中心”的“偏见性认知”。②中国的扶贫理念和模式更容易被东盟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同时也更具有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东南亚各国因国情的差异,对中国扶贫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因此,我们的传播应发现和研究他们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二)拓展传播渠道、增加视频内容
除了上述三个国家的媒体之外,笔者又搜索了印尼、柬埔寨和菲律宾等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扶贫事业的报道,发现数量也不多,即对中国扶贫故事讲述不够充分的现象在其他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究其原因,有可能与样本选自传统媒体有关,也与这些国家的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较弱有关。同时也说明我们扶贫报道的对外传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
从报道落地的情况看,目前主要靠我们的官方传统媒体主导推送。如《中国日报》《广西日报》等都曾就扶贫专题做过对国外媒体的推送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不够。在前文的研究中发现,越南《人民报》对中国扶贫的报道有一半来自于其驻中国的记者,他们长期在中国,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也更有便利条件深入现场,因而所写的文章更真实和有说服力。因此今后可采取多种方式发挥东盟发展中国家媒体特别是其驻华记者的影响,支持其主动报道,各取所需。另外,可完善已有知识分享平台如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南南合作减贫知识网站等平台的建设和宣传,例如提供更多语言版本(目前只有中文和英文)、更多领域的减贫信息或减贫经验,方便各国按需选择。
目前东南亚国家民众普遍使用脸书、优兔、推特、照片墙等社交媒体传递和获取信息。此外,泰国民众还常使用Line、FB Messenger、越南民众喜欢Zalo、TikTok,老挝民众喜欢用WhatsApp等,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國家受众偏好,把精准传播的内容放到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让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受众看到。
值得注意的是,据We Are Social的最新统计,在2020年,东南亚多国的社交媒体使用优兔平台的人数首次超过了脸书,视频在东南亚也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我们的报道应多增加视频内容。
(三)讲述的态度要真诚、平等、温和
考虑到东南亚国家民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在传播中应体现出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真心帮助的诚意,而不是居高临下,以强国、大国自居自傲。一些东南亚国家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希望因经济发展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而且“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规划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坚持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完全被小富即安、易于满足的东南亚国家人民所接受,虽然有许多减贫经验具有实际参考价值,但是相关国家关于社会生活的态度与观念无法快速转变”,③因此中国不必过多宣扬自己的发展模式,而应尊重对方的发展理念和宗教习俗,同时注意在叙事中对少用“榜样”“典范”“传授”,以及“学习”“赞美”“感谢”等字样。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东盟各国大众传媒研究”(项目号18AXW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易文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西大学东盟传媒暨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肖晓玥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老挝留学生文博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张春:《东盟落实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分析》,《东南亚纵横》2018年第4期。
②史安斌、王沛楠:《断裂的新闻框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扶贫”与“人权”议题的双重话语》,《新闻大学》2019年第5期。
③李家成、李曾桃子:《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的湄公河次区域减贫问题研究》,《中国-东盟研究》2019第3期。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