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集社交、推理、换装等为一体的角色扮演游戏“剧本杀”,日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潮流。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全国“剧本杀”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游戏风靡之后,盗版“剧本杀”开始成为一些人的“生意经”。(4月11日《现代快报》)
“剧本杀”又名“谋杀之谜”,海外兴起的“剧本杀”游戏传入国内后,经由媒体节目的推广,首先以线上手机游戏的形式开始火爆,后逐渐向线下社交游戏转型。随着“剧本杀”游戏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盗版“剧本杀”也随之衍生。消费者在多个线上交易平台,不到10元就能买到1600本“剧本杀”剧本,算下来不到1分钱就能买到一个剧本。有些店铺月销量1000余件,店铺内单一产品月流水就已过万,而且不少商家还承诺持续更新。这些“剧本杀”剧本往往盗版一些畅销剧剧本,缺少配件、印刷质量差、没有售后,在面对记者提出的“剧本是否得到作者授权”等问题时,一些商家表示“没人管你”。
在正规实体经营店铺,商家购买一个限定剧本往往需要万余元,一个月购买新剧本就要花费数万元。然而,一些不法店铺通过买盗版剧本,能够很便宜获得剧本,还有的消费者直接在网上买盗版剧本自己玩,这对正规店铺的经营造成了影响,也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侵犯了发行方、购买正版剧本消费者等多方利益,影响了“剧本杀”市场的健康发展。“剧本杀”市场盗版猖獗乱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遏制,长此以往,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通过盗版剧本就能赚得盆满钵满,选择盗版的商家会越来越多。
“剧本杀”原创剧本作为新兴的作品类型,应当受到更多的保护,遏制“剧本杀”市场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以法治手段予以破解。“剧本杀”市场之所以出现盗版乱象,根源在于盗版者数量多、违法成本低、收益高,相关人员维权难,这折射了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普遍困境。有关部门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零容忍”,斬断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增加盗版者的违法成本,从制度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被侵权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切实解决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为知识产权保护筑起坚固的法治和制度屏障。只有用法治守护知识产权,才能更好保护创新、鼓励创新。(原载人民公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