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权
过往百年,人类社会天翻地覆,东方古国更是沧海桑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当家做主,到富起来挺直腰杆,再到强起来兼济天下,高奏凯歌。回望来时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磨砺中“铸魂”“培根”,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坚强脊梁。欣喜看今朝,中国共产党初心未改、使命在肩,必将高举旗帜、不负重托、引领人民书写新时代的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朴实的话语点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铸魂”与“培根”的重要地位和内在联系,也为我们感悟百年党史提供了重要切口。
百年“铸魂”始终如一
一个人有其个体思想,一个社会有其社会思潮,一个政党有其指导思想,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其历史沉淀的文明品格。这些思想来自社会实践,指导着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社会实践,历经时间磨砺而成为解释世界的文化符号抑或指导行为的内在逻辑。通俗来讲,这便是一个“铸魂”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历经苦难而又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当清王朝覆灭之时,人们还来不及喘一口气,中国大地上就开始了各种政变和混战,各类政客、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民族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饿殍遍地。苦苦探索的先知先觉者几经挫折苦闷,始终寻不到拯救中国的道路。直到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人们才在思想的海洋中寻得一束微光。
马克思主义犹如一座灯塔,越是走近,越能确认哪里是正确的方向;犹如一轮朝阳,越是仰望,越能发现它那穿透黑暗的万丈霞光。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行者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这幅宽广的图景渐次展现在中国人面前。当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解读中国时,诸多问题和困惑迎刃而解;当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论战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愈加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由此开启。
中共一大的星星之火,犹如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参会的13位代表、全国57名党员,就其数量而言无疑是沧海一粟。但就是这星星之火和沧海一粟,改变了百年中国的发展轨迹,书写了中华民族由衰而盛的伟大转折。
俗话讲,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离不开富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追求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理论根基;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为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文明、书写新的辉煌提供了巨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成就了百年中国的成长与进步,中国共产党也以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找到了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带领人民投身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累起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建党百年来,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解决时代课题、推动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此为党“铸魂”、为国“定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源头活水。
百年“培根”矢志不渝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历史实践已然证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和牢固根基。从淮海战役的小车到渡江战役的小船,党在广大人民的拥护下,无往不胜、无坚不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的最重要体现,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上赫然写着:“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从“支援工人阶级”到“为人民服务”,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长征路上留下的“半床棉被”的佳话,见证了党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鱼水情,见证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一家亲。百年党史见证了无数个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优秀共产党员,从革命时期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呕心沥血的建设者,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活跃在各条战线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为民服务的生命之歌,用一生的坚守与毫无保留的奉献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博大胸怀与感人风采。他们代表亿万共产党员的共同追求,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关于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关于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关于推进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关于城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关于农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关于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導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朴实的话语中,处处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领袖的爱民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百年党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它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使广大党员可以洞察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初心和使命激励着广大党员不畏艰难险阻、甘于牺牲奉献,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则给予广大党员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们要从百年征程中汲取“铸魂”“培根”的力量,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砥砺前行。
责编/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