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红 施展
[摘 要] 从新时代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要把德育工作植根于传承发扬学校优秀特色文化,以公益服务教育为抓手,通过榜样引领、活动体验、传承辐射等,将百年老校的公益思想映照小学生的内心,提升学生公益意识、公益能力和公益信仰,绘就学生责任担当的人生底色。
[关键词] 小学生;公益思想;教育;实践
庄桥中心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前身是集成小学,兴办于1912年,由私塾改建而成,由社会各界人士集资兴办,创建该校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一方土地,造福当地人民。1947年,曾因多年战乱,办校经费欠缺,在风雨飘摇中面临停办的危机,在校教师自减薪资,全力相助,时任校长四处奔走,在宁波商帮的鼎力相助下,历经几番波折,终于募集到经费,学校得以继续办学直至今日。学校成于公益办学,也始终将公益精神的传承作为德育的契机和切入点,将“责任担当、家国情怀、集成于学、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作为学校五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尤其是将“责任担当”放在首位,将公益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生长点,以榜样引领、积极创设多种“公益”体验活动等方式,在学生的心头根植下公益意识的种子,让每个学生能将责任放于心间,使善良在童年萌芽生长。
一、榜样引领,让公益力量传递
要开展公益服务行动,首先,要树立公益服务的意识。那么,树立“我想帮助你”的公益意识,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吗?不,公益行为是一种自觉行动,服务意识的实现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那么该怎样去渗透这种意识呢?古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对于小学生而言,公益意识太过于抽象,也难以理解。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决定了身边的榜样更能给予直观的导向,他们更容易从看得见的行动中去理解何为“责任担当”,什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近年来,我校不断创新榜样教育的途径和载体,从小处着手,让榜样影响学生心灵,传递公益力量。
教师作为全员德育的主体,是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他们的身上,学生能够汲取到榜样的力量。一直以来,我校教师身先士卒,在各级各类公益活动中从不落人后。疫情期间,教师志愿者积极参与抗疫活动,近30位教师曾在小区、村口卡点值岗,默默奉献“小我”的力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党员老师主动请缨,在小区、街道,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的意义;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他们耐心劝导,仔细分拣,躬身而为,将公益劳动做得有声有色。老师们对于公益事业的奉献,通过学校微信报道、晨会故事等方式触动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也使他们对于公益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身边的小伙伴是學生日常就能接触到的,在学校里树立学生榜样,让学生们能以他们的言行为范本,加以学习和模仿,是将公益意识转换为实际行动的一种途径。学校通过评选“集成好少年”,发掘校内典型事例,树立起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的心灵。
此外,学习新时代榜样,让学生去了解、认识社会中那些心怀大爱,有着善行义举的典型人物,能使学生对于公益服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公益的内涵也会有更为宏阔的理解。在平日的班队课上,学校系统地引入“新时代楷模”系列人物故事、“中国青年志愿者”系列节目等,借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二、活动体验,让学生心中有爱
传统的学校公益服务形式,“走过场”的成分居多。通过研究,我们把目光放在了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中,用层层递进的三个公益活动模式,将传统的公益形式变成了人人可参与的“平民公益”。让公益服务不再仅仅只着眼于公益行为本身,而是将个人的社会道德价值诉求内化于公益行为之中,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将这样的价值观牢固地根植在学生的心中。
(一)是什么?——“体验式”公益活动模式
一种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更何况是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于是,我们让体验成为公益精神的启动点,并选取了“劳动教育”和“助力文明城市创建”两大载体实施。例如:在劳动节前夕,每一个学生都挽起袖子,开始仔细清除杂草,为创建一个干净秀丽的校园努力着。劳动前后校园环境的改变让学生们以最直观的方式体会了公益活动的实际所得。暑期里的夏日炎炎,抵挡不住学生们助力宁波市争创文明城市“六连冠”的高涨热情。比如,403班的小涵还走上街头,当起了助力文明交通执勤的志愿者。大家或配音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或为社区环境卫生加油出力,或走上街头学习维护交通秩序……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宁波的角落。一次接地气的体验好过十次徒劳的说教,由“体验式”的公益活动产生的幸福感,让学生对公益服务有了基本的认知和情感。
(二)怎么做?——“支架式”公益活动模式
线上线下联动,我们为学生的公益服务活动提供阵地、帮助,并发挥指导老师的领头带队作用,完成高品质的公益服务活动。在良性运作机制下,树立起活动品牌形象。在班级里,我们以“集成中队”的形式,形成了以中队为基础的公益团队。每个中队公益服务的主题不同,例如:405中队以“运动”为主题,在中队辅导员和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开发了一日运动套餐,从早操、体育课、阳光大课间、运动训练等多个方面为全校同学提供了相应的运动内容和建议。在学校层面,我们成立了“小小主人”团队,由校长亲自挂帅,建立了校长小助理工作制度。每一位庄小学子都能有机会成为校园管理者,为建设美好校园出谋划策。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文明校园创建、就餐管理等多次系列活动,从确定目标到制定任务,从落地实施到工作总结,这个全校性的公益组织已然有了广泛的影响力。相对于简单的体验,“支架式”的公益活动让学生们对于公益二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这样的活动模式,指导老师要进行项目审查,完善项目的运行机制,规避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应对突发事件,为下一步“扔掉拐杖”打下了基础。
(三)我要做!——“造血式”公益活动模式
我们希望公益服务能够成为庄桥中心小学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公益精神的传承脚踏实地,发自肺腑。几年前,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一个义务维修点,专门为同学修理文具。这是一个可贵的现象,“义工小站”应运而生,在三年多的发展过程中,义工小站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失物招领、教科书借还、文具修理、共享雨伞……公益由此有了生命力,成为引导学生向美向善、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集散地,而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在学校对口援助的贵州省册亨县秧坝镇民族中心小学和冗渡镇中心小学有这样一群学生,由于家庭贫寒,在寒风凛冽的日子还穿着单薄的衣服,没有一双合脚的鞋子过冬。从有学生关注到支教老师发的朋友圈图片起,一场温暖行动正在酝酿,百名贵州贫困学子的新年微心愿被全校学生积极认领。这些自发形成的公益活动与我们所倡导的公益思维、公益习惯理念不谋而合,在促使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公益行为的发生,形成了可贵的双向互动。
三、泮林革音,让公益教育延展
公益思想教育给一所学校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庄桥中心小学所倡导的公益思想,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走在科学化道路上,又充满着教育的艺术和智慧。我们不断赋予公益服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学校至今共举办“家庭教育公益活动”36期,每期活动都在深入调查、契合家庭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讲座内容、活动方式,并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儿科医生等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志愿讲师,为家长们义务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咨询指导等公益服务。而“公益”“志愿者”以及“责任”总是在潜移默化地感染人们的思想,家长们在享受学校公益服务的同时,自己也转身成为公益活动的践行者,他们有些成了校园“安全员”,每天上、下学时间,准时在校门口协助保安、老师维持秩序,确保学生安全;有些成了活动“导航员”,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优化、丰富活动内容;有些成了特色课程“助教员”,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为班级乃至学校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公益服务正在影响着家庭,让家庭成员一同走向责任,走向善良,走向行动,走向美好的生命发展。
庄小的公益服务样本,既具有独特的校本意义,又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各级各类媒体曾经广泛报道“庄桥中心小学圆百名贵州学子新年微心愿”“庄桥中心小学募捐援助贵州册亨冗渡中心小学吴老师”等學校公益活动,并在各级交流会上分享学校公益服务活动经验。公益服务,应成为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领域。庄桥中心小学让公益引领成为自觉的探索和追求,并形成了广泛、积极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苏悦.基于公益活动的小学生公民教育对策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6(9).
[2]沈贵鹏.公益教育: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21-25.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