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梅(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1500)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面积为2229.45 km2,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区县,林木生态覆盖率达62.3%,是净水、净气、净土的绿色公园。2016 年全区共有低收入村31 个,低收入户11176 户。通过产业帮扶,种植黑木耳成为密云区产业帮扶的突破口,近5 年已有14 个低收入村、860 户低收入户通过种植黑木耳脱低,户均增收2 万元以上,还有部分低收入村、低收入户也成为黑木耳产业的最大受益者,收入显著增长,已经实现了由低收入向脱低致富带头人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
笔者全程参与到密云区黑木耳的引进、技术集成、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工作中,结合平时下乡观察、思考和积累,对密云区黑木耳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就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和建议。
黑木耳产业发展历史短,2014 年司营子村以小作坊制作菌袋,种植面积10 亩(6666.7 m2),2015~2017 年在司营子村和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筹建菌袋制袋厂2 家,目前黑木耳生产趋于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成为密云区带动低收入村(户)脱低致富的支柱之一,真正实现了“小木耳,大产业”。
密云区现有18 个镇,其中有11 个镇从事黑木耳种植,黑木耳种植基地集中在大城子镇、不老屯镇和新城子镇等。目前黑木耳种植基地71% 是低收入户个人种植,其余是村集体统一经营吸收低收入户打工种植,其中种植面积最小的镇是北庄镇,种植面积最大的镇是大城子镇(图1)。
图1 各镇黑木耳种植面积分布图
密云区通过政策帮扶,黑木耳种植量逐年增加,成为北京市黑木耳主产区,占全市生产量的95%。近几年密云区黑木耳栽培量稳中有升(表1)。
表1 2016~2020 年密云区黑木耳生产情况表
通过重点发展黑木耳种植,2020 年生产面积已达626 亩(约41.7 hm2),2016~2020 年累计栽培菌棒1997 万棒。
密云区虽然有2 家菌袋制袋厂,但只在2016~2017 年生产了一部分菌袋。后来由于环保压力不能生产,菌袋以从河北购买为主。异地购买因为无法对制袋生产过程进行监管,只能在菌袋入地时凭外观目测,无法判断菌袋质量好坏,对于木耳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
为推动密云区黑木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市、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食用菌创新团队等提供栽培技术支撑。通过试验选育优良品种,突出高产抗逆特性;合理安排茬口,实现一年两茬;控制开口数量,省力化开口;覆盖物催芽,实现出芽齐产量高。集成示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木耳产品商品率8%,节水20%以上,省工30%,增产鲜耳200 kg/667m2,增收1500 元/667m2以上。
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密云区种植的黑木耳产品大部分积压在种植户手里。随着近年来黑木耳产业蓬勃发展,每年都有新的低收入户加入到产业中来,产量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由于价格低,种植户不愿意出售产品,导致积压现象发生。不同的销售方式,决定了不同的销售量、不同的价格,导致种植户收益不同。密云区销售木耳方式有以下4 种。
个体销售包括通过亲朋好友帮忙销售,成立微信销售群进行出售,串街或者自行将木耳产品拿到早市、小集市、菜市场等地直接卖给消费者。这种方式销售量少,占总量的5.1%,且销售量不稳定,但价格较高。
密云区各村都有对接帮扶单位,特别是低收入村帮扶单位帮扶力度更大。帮扶单位包销低收入户的农副产品,作为帮扶成果。这种销售方式占总量的45.9%,销量大,价格高。但这种销售方式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是长久之策。
可以将全年生产的黑木耳一次性出售。收购商通常是以收购统货为主,不分级,价格低,导致低收入户收益减少。这种销售方式占总量的29%,方便,省事。但是由于密云区实现全额补贴,低收入户无成本投入,只是付出劳动,他们不计成本低价出售给批发商,有扰乱市场的风险。
村里以合作社牵头将低收入户的木耳按质量要求,定价全部收购,然后合作社进行分级进行销售,从而解决低收入户销售问题,这种销售方式占总量的20%。采用这种销售方式,低收入户只管种植,可以推动产业持续性发展。
由于环保压力、园区硬化拆除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黑木耳菌袋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企业在河北建菌袋厂再运输到北京市出耳。但菌袋在调运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烧菌、挤压变形的情况,造成出耳质量和产量的下降。同时,其他地区黑木耳生产规模的扩大在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同时,也导致了黑木耳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对密云区黑木耳产业造成了一定压力。
由于密云区黑木耳种植户大都较为分散,很多种植户是首次种植黑木耳,缺乏栽培食用菌经验,往往按照传统农作物的栽培习惯对待黑木耳,加之菌袋补贴力度大,造成一些种植户没有形成精细管理的理念,在黑木耳生产中管理粗放,黑木耳产量和质量欠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也导致与主产区比较,密云区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在整体上也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制定补贴政策,实行退出机制或补贴退坡机制。推动产业向具有经营实体、具备经营能力的村镇集聚,向集体经济倾斜,以便于产品销售,打造品牌,提高抗风险能力。吸纳有经营能力、热爱食用菌种植的其他农户参与其中。以企业为主体,让企业参与到黑木耳菌袋制作、种植、产品销售过程中,带动低收入户创收,带动产业发展。
菌袋质量决定出耳率,但出耳多少也在于后期管理。在严把菌袋质量关的同时,也要注重菌袋栽培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建议打造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在每个重点村培养2~3 名爱专研、懂种植的“老把式”,以提高密云区黑木耳的总体生产水平。
以绿色安全为切入点,区别于主产区黑木耳存在的生产安全问题,打造密云区黑木耳的绿色品牌。重视黑木耳销售端,分级加工,包装销售,开辟渠道,产异化销售。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消费者认可当地的黑木耳产品。
针对目前种植过程存在的问题,应以出耳产量和质量为目标,以菌袋质量为重点,开展技术试验,解决目前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