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湖南省益阳公路桥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益阳413000)
桥梁基础作为重要的承重构件,承载着桥梁自重荷载及桥梁运营期的车辆荷载,并将上述荷载向地基传递。因此,必须重视其建设质量。中国幅员辽阔,区域不同,其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也存在显著不同。我国东部、南部区域广布熔岩地貌,在该地质条件下建设桥梁,需重点关注桥梁的基础施工质量。鉴于此,为高效建设桥梁基础,提升施工质量,优化桥梁承载力,本文选择了某大型桥梁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施工情况,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溶洞处理技术,探究优化熔岩地质的方法及提升桥梁基础建设质量的具体措施。
该大桥项目全长2761m,基础共两种:钻孔灌注桩、柱形实体墩。桩长介于6~47m 之间,桩径共有1m 和1.25m 两种。地质勘探发现,该项目所处场地广布岩溶,其中溶洞约占47%,溶洞中70%为空洞,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质。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结合施工设备的投入及实际工况,该项目选定了集中治理溶洞的方案,具体工艺如下:
实施钻孔作业时,钻孔至溶洞临界点,必须保持钻速均匀。贯穿溶洞临界点后,马上停止钻孔作业,将黏土片石填充至溶洞内,并及时进行冲孔作业,确保溶洞密实填充,多次进行填充、冲孔作业,直至溶洞内全部填充黏土片石且压紧密实,使孔道内液面趋于稳定。图1所示为该施工措施的具体情况[1]。
图1 抛填筑壁法处理示意图
实施钻孔作业时,钻孔至溶洞临界点,必须保持钻速均匀。贯穿溶洞至底部时,制作钢制护壁筒的同时,振动施加荷载,确保护壁筒至溶洞底部,有效规避洞内渗水。图2所示为该施工措施的具体情况[2]。
图2 钢护筒跟进法处理示意图
根据不同类型的溶洞,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其一,小型空洞、中型填充型溶洞,若水流渗透动力较小,建议使用黏土片石抛填法予以治理。其二,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了解施工场地的溶洞情况,科学明确循环抛填治理次数,确保溶洞的治理效果,提升填充度、密实性的同时,合理降低施工的资金投入。
若溶洞规模较大,分布区域较广且连片成群,处理时需慎重。若仅使用黏土片石填筑法治理,施工过程中的冲孔、填充作业容易对溶洞洞壁造成溶洞,有潜在的塌方威胁,存在安全隐患,较易引发安全事故。若通过钢制护壁筒措施予以治理,施工资金投入较大,方案性价比较低,且施工振动易导致溶洞洞壁开裂。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结合工程实践,建议采取联合治理措施,即同步使用上述两种治理技术,实施治理作业[4]。
第一,黏土片石抛填治理技术的优点为施工便捷、简单,资金投入较小,性价比较高;缺点是作业的连续性不足,难以把握治理效果,存在塌孔威胁。为了科学地治理溶洞,提升溶洞的密实性,建议应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了解施工场地的溶洞情况,科学明确循环抛填治理次数。
第二,该治理措施使用硬塑性材料,流动性不足,渗透性较差,即使通过多次循环施工作业,也难以取得较好的密实效果,溶洞难以完全密实,且溶洞作业部位遗留的通道也无法得到治理。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在进行混凝土灌注、填充通道,无法控制混凝土的用量,存在超量问题,同时增加了填筑结构的荷载。图3 为超方示意图[5]。
图3 混凝土灌注超方示意图
第一,项目地质勘查报告显示,施工现场地质环境较为复杂,溶洞广布且部分溶洞联通成片,溶洞壁凹凸不平,下推护壁筒作业时,钻头易遭遇石块,二者相撞会导致护壁筒变形,对成桩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严重降低灌注桩的承载力。
第二,该项目施工现场溶洞较多,且多为空洞溶洞,如果上部施工荷载过大,就会存在溶洞大范围塌方的风险,破坏护壁筒[6]。
根据工程实践,结合该项目实际,建议采取联合治理措施,即同步使用黏土片石抛填和钢制护壁筒两种治理技术,开展治理作业。经实践检验,该方案性价比高、资金投入低,治理效果优越,联合治理措施要点如下:第一,钢护筒下推前,应先采取黏土片石法,进行2~3 次循环抛填,密实填充溶洞,有效规避溶洞塌方风险。第二,提前使用机械设备冲击岩体,清理溶洞壁,旨在保护护壁筒,确保其下推过程中免遭破坏,不被弯折。第三,上述两种治理措施相结合,还需适度加入水泥,同时进行钢护筒下沉施工,及时切断渗水通道[7]。
目前治理熔岩地质较为可靠、优质的方法为绕避法,治理核心需根据地质勘查情况,提前了解溶洞分布及其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施工计划。施工中应绕过大、中型溶洞及联通成片的溶洞群。该大桥项目11#桥墩处熔岩较为成熟,根据地质勘查情况可知,原定跨径为32m,后变更为48m,避免了在该区域内施工[8]。
本文根据溶洞分布、规模、联通情况等,分析了不同的治理措施,明确了选择治理措施的原则,并对应概括了治理方案的要点。
表1 为选取岩溶地质治理方案的原则。
表1 岩溶地质处治方案选取原则
第一,为了提升孔壁周围的抗挤压能力,以免钻孔作业时,范围内的坚硬岩石对钻进作业造成影响,出现损坏钻头等问题,建议严格控制钻孔施作动能,将其控制在2.5~5.0t/m2之间。
第二,岩溶地质不同,发育情况也不同,岩溶分布、容积也存在变化。为了顺利推进冲孔施工作业,有效规避塌方、塌孔等风险,必须严格进行地质勘查。根据勘查报告,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明晰的分布,有针对性地制定钻孔施工组织设计,科学谋划钻孔流程。
第三,科学地进行地质勘查作业,对施工现场溶洞的分布、大小、洞内填充等情况进行准确、全面的掌握和了解。根据勘查报告,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做好各项风险的处置预案,有效规避各项风险的同时,还能在发生危险时按章救治,迅速处理。
第四,为了避免塌方事故,提高作业质量,钻孔作业至距离溶洞约1m 时,需对冲孔参数进行合理调整,相应地改变作业方式,使用高频小冲程的施工形式,过洞应缓慢、匀速[9]。
第五,为降低塌方风险,经了解,溶洞内无填充物,则需马上进行注浆施工,稳定水头。注浆作业时要注意泥浆的黏稠度,合理提升黏土比,缓慢增加重指标。实践表明,最佳注浆稠度为25~30s[10]。
第六,施工过程中使用的黏土片石较多,现场应备足物料,确保正常开展填筑作业,严禁中断作业。使用高频小冲程施工措施,应多次循环冲击,于溶洞周壁形成适度的泥浆予以护壁,实现堵塞通道及封闭效果,增强壁周的荷载力,降低塌方的发生率,规避塌方风险。
第七,提出钻头后,应向溶洞内及时填筑黏土片石,马上开展填筑作业,全面提升溶洞的密实性。相较溶洞顶面,溶洞内填充面应略高。稳定洞内水头后,应持续开展冲孔作业,将填筑料压实,提高其填充率。
第八,使用黏土片石填筑料进行填筑后,溶洞漏点难以全部密封,因此,建议增加水泥用量,水泥混合原填筑料可以取得更好的封闭、填充效果。
本文选择了某大型桥梁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工程施工现场的溶洞分布情况,探析了岩溶地质环境下两种桩基施工技术的选择原则及其技术要点,并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小型空洞、中型填充型溶洞,若水流渗透动力较小,建议使用黏土片石抛填法予以治理,但需要详细了解溶洞的分布情况,合理确定循环抛填次数;若溶洞规模较大,分布区域较广且连片成群,则建议采取联合治理措施,即同步使用上述两种治理技术,实施治理作业。
其二,科学地开展地质勘查,了解施工场地的溶洞现状,明晰其大小、填充及联通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以免出现坍塌、塌方事故,降低塌孔的风险率。
其三,该大桥项目施工后,经抽样检测,桩基良好,达到I类标准,满足规范要求,表示该治理技术及方案切实可行,能够在同类型项目施工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