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馨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增加,亚健康人群增多,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以健康为主的产品和服务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伴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发生转变,由传统的观光游转向高品质的养生游。乡村康养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形式,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康养旅游,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乡村康养旅游是以乡村田园为载体,充分利用乡村中的各种资源,通过开展一些乡村户外活动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民族地区乡村康养旅游以当地的民族旅游资源为基础进行开发,产品保留了民族特色,既达到养生的目的,又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民族地区乡村康养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是对传统旅游形式的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近年来,在自治区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成果喜人。然而在旅游市场需求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传统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竞争力减弱,制约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市场需求下,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相比传统的乡村旅游,乡村康养旅游具有明显发展优势,能够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目前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期,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基于RMP理论,探讨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现状,从而为其可持续开发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期促进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康养旅游属于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新业态,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十分缺乏。但是与乡村康养旅游相关的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关于康养旅游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有学者将康养旅游活动定义为一种人们为了保持或不断促进自身健康状态而产生的康养旅行中所有相互关系和相应现象的总和。任宣羽(2016)认为康养旅游是以优越的气候条件、幽静平和的环境等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通过休闲旅游的形式使旅游者融入当地,参与当地的各种活动,以达到养生和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专项旅游活动。黄琴诗等(2020)学者认为康养旅游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生活需求为发展目标的旅游模式。
Kim等(2017)以中国台湾为例,分析了康养旅游体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Huang等(2017)学者通过对广西巴马长寿之乡进行实地调查,从巴马自然环境、与当地社会文化互动和当地标志性文化景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游客在当地的康养体验。刘诗涵和王庆生(2020)梳理了乡村旅游资源与康养产业的现状,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的模式。李武江和张连等(2020)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的资源,运用PPP等模式分析了当地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对乡村康养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现有的研究内容都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分析,研究方法也较为简单。现有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和康养旅游等方面,乡村康养旅游的理论研究很少,学术界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同时采用更多实证分析的方法不断探索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
从现有文献来看,RMP理论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较多,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乡村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还处于发展初期,可借鉴的发展模式较少,在旅游资源和旅游需求变化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其发展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因此本文基于RMP理论为基础,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对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康养旅游进行分析。
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资源禀赋会影响旅游发展的水平。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只有优质独特的康养旅游资源才可能吸引更多康养旅游者。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我国康养旅游目的地多分布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一方面旅游者可以静下心感受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美景;另一方面旅游者可以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广西地处西南沿海地区,多山地丘陵,亚热带气候,森林植被多,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气候条件好,年平均气温在16℃至23℃之间。受地理位置影响,形成盆地地形,周围多山地、高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的地带,因此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景观最美的地区,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也造就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河流、湖泊、江河、瀑布以及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同时区内多山地、高原,适宜的海拔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夏季凉爽,冬季阳光充足,适宜发展康养旅游。
2.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广西现有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长寿资源丰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了众多独特的民俗文化,例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作为“长寿之乡”最多的地区,长寿文化浓厚,长寿带沿线民族文化浓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文化,例如以壮、瑶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中医药养生等,形成了独特的康养旅游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和养生秘诀,如以药物养生的瑶浴,这是一种对身体极好的疗养方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也具有养生功效,如广西的油茶,具有消食健脾、驱湿避瘴的功效。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丰富的古老农耕文化,可以让游客感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的“以动养生”的养生观念。
3.中医药资源丰富
中医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医疗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大力强调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产业融合形势下,中医药与旅游的结合,既能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对旅游形式的创新。广西受地形、气候影响,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其中壮瑶医药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天然药物,特色药膳和中医药治疗对人体有效,受到大众的认可。广西中药材品类丰富、品质优良,区内药用植物资源共548科、1861属、4637种。其中,广西特有的药用植物多达112种①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加上自治区对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重视,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立足广西实际,引进了先进的中药材加工技术,设立研发基地,有利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广西健康产业发展。
我国目前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众多,老龄化加剧,健康长寿成为了人们的追求,康养旅游市场广阔,但是纯粹的养生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乡村康养旅游以其丰富的休闲活动受到了旅游者的欢迎。广西是“长寿之乡”最多的地区,长寿资源丰富。2016—2020年,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12.99亿人次,约占全区接待游客总量的44.7%;乡村旅游消费约8620.74亿元,约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6.7%②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目前的乡村康养旅游者主要是省内或区内游客为主,有少部分是来自周边省市。具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商务旅游者。按年龄划分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青少年,以学生为主,主要是学校或班级组织,进行研学旅游,以户外活动、农耕活动、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活动体验为主;二是中青年,以散客形式居多,主要是进行温泉、森林疗养等活动;三是以老年人为主的群体,多以团体的形式,以温泉、避暑、疗养为主。
图1 2016—2020年广西乡村旅游消费情况统计
乡村康养旅游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养生游,而是综合了多种旅游形式,主要是以健康养生为主要目的,同时满足了游客的乡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康饮食、户外锻炼、农耕文化体验等方面的体验需求。乡村康养是以农村田园为载体,通过农耕以及相关农事活动体验,体验自然、放松身心、强身健体。乡村康养旅游的产品是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和创新,在乡村体验中融入了健康养生内涵,设计了一系列有利于游客放松身心、恢复身体健康的旅游项目。广西康养旅游资源类型众多,有森林、滨海、山地等。围绕“长寿之乡”,以乡村田园为载体,合理利用当地的长寿资源,以产业融合为手段,多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开发了温泉疗养、森林康养、养生保健、民族中医药养生、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如图2所示)。例如广西巴马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世界长寿之乡”的优势,发展长寿养生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形成了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特色医药、健康运动等康养产业,推出了巴马特色康养旅游体验产品。
图2 乡村康养旅游产品图谱
乡村康养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满足旅游者的健康需求、增强旅游者的幸福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顺应了当前旅游发展形势,满足人们养身、养心、养神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从资源分析看,目前广西民族地区的乡村康养旅游发展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多自然奇观、资源特色突出;受地形影响,多山地高原,适宜的海拔,冬暖夏凉,有利于发展康养旅游。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民族地区农村的资源开发落后,很多还处于尚未开发状态,资源保存较好,后期可开发空间大。
从市场分析看,广西乡村康养旅游的市场知名度不高,游客主要以乡村康养旅游地附近的居民以及广西区内的游客为主,区外游客较少,且主要以临近的省市地区为主,并且游客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中老年游客居多。
从产品分析看,要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进行产品设计。从整体上看,现有的康养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可供不同类型游客体验,但是产品的开发水平不高,市场上同类产品较多,差异性不大,没有突出康养旅游资源的特色,对资源内涵的挖掘不到位,需要不断进行丰富完善。
综合来看,广西民族地区发展乡村康养产业资源基础条件较好,后期发展应着力挖掘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养生文化,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形式,打造乡村康养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拓展乡村康养市场。
经过RMP分析可以看出,广西民族地区康养旅游资源丰富,“长寿之乡”数量居全国之首,和周边地区相比,特色突出,市场优势明显。但就目前旅游市场来看,我国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还处于探索期,暂未形成成熟的乡村康养市场,市场知名度不高,产业融合情况不理想,后期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大。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促进了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除了产品质量外,旅游者倾向于选择个性化、愉悦身心的高品质产品。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在带给旅游者独特的民族旅游体验之外,还能满足旅游者放松身心,调整身体的健康养生需求。因此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康养旅游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同时为了拓展市场,提高知名度,需要明确市场定位,充分考虑突出的“长寿”特色,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优先、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多要素融合的“休闲养生”深度体验。同时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深入探索气候、中医药、户外体育活动等养生资源,打造西南地区特色乡村康养旅游目的地。
乡村康养旅游是新的旅游形式,且民族地区资源有其独特性,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当地资源的原真性。同时,要注意防止民族地区乡村康养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发展,要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以及当地的长寿文化,坚持原真性,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打造特色乡村康养旅游形象。根据RMP分析可以看出,乡村康养旅游有不同的群体,应该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如退休的老年人,可以在乡村长期居住,调节身心健康。亚健康的中年人,可以根据他们的健康状况提供不同的疗养方式,提供壮族、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治疗方式,以使身心达到更健康的目的。对青少年群体,可以使其感受当地特色的农耕活动或者是体验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
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广西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历史古迹和民族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体验自然、休闲度假和了解文化的需求。民族地区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要让游客愿意在当地住的同时还要让游客“静”下来,这表明在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还要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浓厚,在发展乡村康养时要注意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将其融入到休闲养生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丰富康养产品的文化内涵,同时要注重多元素的融合,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乡村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进行发展,打造乡村康养体验亮点。根据每个乡村的资源、环境等方面,识别乡村特色,精准定位,对乡村进行合理开发,打造特色的乡村康养旅游项目。例如广西“长寿之乡”数量较多,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方式不同,资源也存在差异,要倡导发挥自身特色,形成不同的乡村康养旅游模式,例如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乡村可以充分利用传统中药材的疗效,发展中医药养生,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研发基地;临近森林的乡村可以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森林康养;在耕地较多、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可以以“体验农作”的形式,设计多样的农耕体验活动。
对于资源特色不明显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培育适合当地的乡村养生产业。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旅游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增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及时识别游客的需求,对游客进行分类,从而可以更具体地进行营销设计,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为了突出乡村康养旅游产品的差异性、独特性,要以当地的民族资源为基础,深挖文化内涵,结合不同群体,推出多种产品形式。结合市场需求调查,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宣传。结合广西乡村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塑造乡村康养品牌,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同时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不断完善营销宣传体系,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
康养旅游的发展需要全方位康养旅游人才的支撑。由于乡村康养旅游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完善的人才体系,加上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限制,缺少专业人士。为了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发展,需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引进优质资源,全力培养康养旅游人才。完善培训体系,引进专业人士对当地的村民进行培训,让当地的村民参与到乡村康养旅游的建设中。要认真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让当地居民认识到他们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当地居民中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好的人才队伍,让居民参与到乡村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