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

2021-06-19 09:46史春云陶玉国李嘉炜
中国名城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旅研学旅行

史春云,陶玉国,李嘉炜

(1.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徐州 221116;2.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徐州 221116)

引言

兼具教育和旅游双重功能的研学旅行正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业态[1]。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旅游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是文化旅游融合的一种新业态、新模式,是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深度合作、紧密合作与长期合作的典型形式。

国外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起步较早。16世纪出现于英国,后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的“大陆游学”,称之为“Grand Tour”,是以接受教育为目的,在传播文化方面起到了最重要作用的教育旅行[2]。日本在二战后,开始推行中小学的“修学旅行”,并规定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分别组织一次,修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各学段最后一学年的学期中间进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3],并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4]。修学旅游成了学生认识社会、亲近自然、增强认知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这种有目的性的旅游活动和统一化的食宿安排,使学生从认知、视野、格局、心理等方面得到充分拓展[5]。

近年来,研学旅行在国内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原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旅发(2016)8号)。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和“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起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2016年12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公布首个研学旅行服务标准,详细规定了研学旅行人员配置、产品、服务项目及安全性问题。2017年教育部公布第一批204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第一批14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公布全国377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随着一系列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中国知网上,以“研学旅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2014年开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有3 065篇相关论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885篇,博硕士论文176篇,自2016年以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增长显著。

1 研学旅行的内涵与类型

国外对研学旅行的叫法有“study tour”“educational tour”“educational tourism”。在日本,修学旅游已经形成一种传统,并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是由学校组织实施,并且伴有集体住宿行为的学校教育活动[7]。韩国的“修学旅行”属于“体验式学习”的一种,特指在校外开展且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育活动,包括当日往返的集体活动——“修炼活动”和住宿1—3日为主的修学旅行[8]。国内部分学者对此概念也提出了有益的看法。丁运超认为研学旅行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在旅行过程中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的,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9]。殷世东等人认为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性、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10]。

张其蕙等人认为已有修学旅游的界定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一是指以学生为对象的,以求知、教育为主导的一种旅游项目;二是指以“人格修炼”为主导的旅游项目;三是泛指任何旅游者,以“游学相伴、游学交融”为特征的旅游项目[11]。日本中小学生修学旅行模式划分为主张开放式教育的自然教育模式、在社会生活中实践的生活体验模式、主张多元文化教育的文化考察模式以及基于城市互访或学校交流项目的交换学习模式,其中,历史文化类研学所占比重最大[12]。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将研学基地划分为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情教育、国防科工和自然生态5种类型①,《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将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这两种方法划分的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性。

2 旅游研究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文献主题分布

目前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和博硕士论文中均以教育视角研究为主体,如博硕士论文中教育类占83%(图1),其中,和中学地理学科教育相关的研学旅行硕士论文有56篇,占博硕士论文总数的32%,地理学科与研学旅行的结合度较为契合[3],地理学科强调的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的素材和教育目的一致性较高。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大量研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学课程标准的构建,从不同方面探讨研学课程的建设、实施与评价,使得研学课程不断完善,内容也越来越充实。但相比之下,从文旅研究视角探讨研学旅行的文献相对较少(仅占17%),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的动机和目的、产品开发、基地规划建设与满意度等方面。

图1 研学旅行博硕士论文研究视角与学科分类

2.1 研学旅行的动机和目的

国外的研究对象主要聚焦在国际留学生,如McGladdery等认为国际研学旅行可以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继而促进全球学习[13]。Abubakar等在研究留学生的教育旅游动机时发现,主要动机是为了学习,促使学生不远万里出国留学的因素包括“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目的地的文化、治安和生活水平、学费和奖学金”等[14]。Copeland等认为以色列研学旅行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和社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不要割裂自我与社区,要提供个体成长依赖的和文化共同体密集联系的方式,并通过该方式可以透视真实生活对于人性的解读,以及学习者想象、尝试和接受他们自己成长道路的选择的可能性[15]。宁志丹研究发现,学生研学旅行主要受求知动机、外在动机和自我提升动机3个动机因子的正向影响,受时间、家人和学校等外界制约以及出行制约3个制约因子的负面影响[16]。总体上,研学旅行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关于研学动机的研究仍需深入。

2.2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与市场分析

张苗荧认为现实中研学旅行存在产品层次低级、设计单一、游而不精、游学失度、引导不够等问题[17]。朱国兴等对徽州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原则和对策进行分析[18],彭小珊等以《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为依据,探讨了南宁市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19]。刘艳红等以福建省为例,遴选了9个涵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研学点,按照传承红色基因、解密世界遗产、走进美丽乡村、拥抱神奇自然4个研学主题开展具体的研学产品设计[20]。研学旅行产品和市场受到研学主体需求和研学资源的影响,多数研究与课程结合紧密。

2.3 研学旅行基地的规划与建设

随着研学旅行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着眼于研学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其中,周坤就以湖南紫鹊界为例,提出了研学旅行基地规划与运营的要点,并进行了基地规划与设计[21]。邵春瑾阐释了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初步探索了如何建设研学实践基地[22]。李贵清从研学课程研发、研学配套设施完善、研学导师队伍建设、研学课程教学操作、社区公众参与和基地科学评价标准建立6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粤北地区古村落研学基地的建设概况[23]。吴清等分析了重庆红岩景区基地、桂林龙脊梯田基地和山东曲阜三孔景区基地的策划经验[24]。刘艳红等通过对研学基地的实地调研和对学生的问卷分析,深入探讨了研学基地存在的不足和优化建议[25]。研学基地主要来自文旅部门,今后基地的规划建设将是文旅融合视角下的研究重点。

2.4 研学旅行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李东和、王丹丹等对研学旅行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发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是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学生对研学旅行效果的认知因素[26]。李东和、朱玲玲等研究者对合肥市部分中学高一学生进行定量研究,基于青少年和父母两个被试者的视角,实证研究得出,效果因素是影响青少年研学旅行意愿程度的最大因素,而家长对研学旅行最大的担忧就是安全问题[27]。张瀛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红色研学旅行的参与水平(3.80)和满意度水平(4.05)总体较高,且二者相关系数也较高(0.611)[28]。徐凯研究表明,基地选择、教师素质、学习过程、后勤设施从大到小地正向影响着初中生对研学活动的满意度[29]。当前研学旅行的研究重点更多是课程,而学生是研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是研学应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今后应重点关注研学旅行各环节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对研学主体满意度的影响。

3 文旅部门参与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3.1 有利于探索“教育+文旅融合+旅游接待业”的新模式

在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文旅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30]。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来看,文旅部门参与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从文旅融合发展来看,文旅部门参与研学旅行,有利于加快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的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探索并延伸文旅产业各部门的新服务职能,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文化教育价值,创新“教育+文旅产业”的新模式。由旅游产业视角可见,研学旅游是旅游业升级发展的旅游产品,代表旅游发展的某种未来形态[31],有必要从旅游学视角对研学旅游研究进行综述与反思[32]。

3.2 有利于满足研学刚性需求,推动旅游业的提质增效

随着研学旅行被纳入教学计划,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必修课,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截至2019年底,我国现有在校高中生2 418.4万人,在校初中生4 837.4万人,在校小学生10 561.2万人,合计在校中小学生为1.78亿人②,研学旅行队伍庞大。李东和、朱玲玲等(2016)研究发现,93.6%的青少年(高一学生)和82.1%的家长认为研学旅行时间在3天以上最好[28]。更有学生认为研学旅行的理想时间应在7天以上,表明学生对这一活动有较强的憧憬,都渴望较长的时间[26]。随着研学旅行市场的开启,将有望缓解困扰旅游业的工作日/淡季空置率问题[33]。研学旅行服务可以有效避开旅游接待业的季节性与节假日的拥堵,推动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注重学生游客群体参与性和体验性研学活动的开发。

3.3 有利于拓展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研学价值,避免重复建设

《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与管理规范》指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指各地各行业现有的、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单位”[34]。教育部2017和2018年分别公布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研学旅行的需要。实际上,国家文保单位或文化场馆以及高等级景区,在文化性、科学性、艺术性、生态性等方面具有一个或多个突出优势,且具有高质量的接待服务能力,完全可以拓展为研学旅行基地或营地。

4 当前文旅部门参与研学旅行的问题与思路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等研学相关利益主体对当前研学旅行开展主要存在的难题与问题,2020—2021年寒假期间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部分教师面对面访谈,共计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问卷数据分别为29、218和120份。

4.1 与文旅部门相关的研学旅行主要难点与解决思路

4.1.1 学生安全是研学旅行的首要难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00%的家长对研学旅行的安全表示忧虑,其中43.33%的家长非常担心安全问题;93.10%的教师认为研学旅行最大的难题就是带学生外出不安全。通常学校要求教师带学生外出必须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并保证一定的师生比,在书面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带学生短时间外出进行实践活动,通常时间不超过半天。学校和老师不敢轻易组织研学旅行,主要顾虑就是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安全是当前开展研学旅行最主要的难题。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对安全管理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可以参照旅行社组织团队游,强制购买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小学阶段可以请家长委员会参与协助。在对中学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们没有想到可以通过旅行社或者直接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的办法来规避安全风险。在实际研学旅行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压缩外出研学时间、就近选择研学地点来试图规避安全风险,认为市区内短距离交通、多派教师可以做到相对安全,这也是当前研学旅行多半只能算得上实践活动的原因,也说明文旅部门目前在研学旅行中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够。

4.1.2 经费支出是研学旅行中的根本难题

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通常被认为应该是公益性质,但实际上截至目前学校并没有用于研学旅行的经费投入。调查发现,有65.52%的教师认为经费是开展研学旅行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开展研学旅行的第二大难题;50.00%的学生认为花费太高是研学旅行最大的难题。有35.83%的家长可以接受家庭全部出资,29.17%的家长认为应由家庭与学校分摊,这说明大多数的家庭愿意全部或部分出资,如果资费合理,大多数家庭是可以接受的。同时研究发现,来自城市、县城和乡村的不同家庭对于研学经费的来源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3),认同家庭全额负担研学经费的比例依次递减,分别为41%、37%和23%,乡村家庭难以负担研学经费,这将导致研学旅行机会的不平等。

研学旅行应实行半公益性质,基于长期合作,由教育部门和文旅部门共同协商,规定文旅部门盈利比例,各学校可以建立由动态递补的家长委员会,对每次研学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的同时,又要保障文旅企业的健康发展,要平衡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矛盾[35]。同时考虑到研学旅行的平等性原则,需要对困难家庭,尤其对来自县城和乡村的困难学生,应给予适当的照顾。政府文旅部门应当主动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中小学校在实施“家校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学校—家庭—旅游行(企)业”合作机制;旅游机构介入学生研学,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36]。目前很多文旅单位,如文博场馆、景区或者乡村旅游点已经开始拓展研学基地的功能和业务,但缺少与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沟通、合作与共建。只有学校与文旅单位的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打造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的研学课程。

4.1.3 研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控

研学与旅行的关系,普遍存在“偏重教育”或“偏重娱乐”的分歧,具体表现为“重学轻游”或“重游轻学”[35]。早期研学旅行试点城市中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全权交由旅行社,导致普遍批评只游不学。而近年来一些学校教师利用较短的课余时间,就近组织研学活动课程,大多数不涉及到住宿,特别强调任务学习、深度学习,这实际上是不涉及旅行的研学实践活动。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和家长将研学旅行看作是郊游,另一方面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研学旅行就是校外的研究性学习或调研,只有15.83%的家长认同研学旅行就是校外集体住宿+旅行+课程学习。

如何协调研学和旅行之间的平衡?研学与旅行的关系不应只旅不学,也不能只学不游,应根据不同学龄儿童来安排不同深度和不同类型的研学内容适当调整研学和旅行所占的比例与要求,但应有适当的集中食宿,既需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一定的野外探索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目前从实际调研发现,不同利益主体对于研学旅行的理解还存在较大偏差。

4.2 研学旅行中文旅部门参与不足所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目前绝大多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是在教育视角下,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角度来探讨研学旅行的理论与实践,多以具体实际教学案例设计为主。总体上,从文化旅游产业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研学旅行发展中旅游业参与不足所带来的问题可能有:首先,过多强调教育功能,而忽略了旅游服务功能,忽略了旅游接待业是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主体。旅行服务是专业性的产业活动,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没有旅游部门的介入,集体旅行和集中食宿的满意度很可能会较低。第二,新建研学基地造成资源浪费。首批教育部门的研学基地数量少,以文化教育类场馆为主,而现有文旅部门的文博场馆和景区是适合、便利的研学旅行基地。第三,已有研究以单独案例为主,缺乏研学旅行空间的层次性和教育类型的针对性与多样性,难以实现不同学龄段学生对不同层次区域的认知和情感价值观教育(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第四,研学导师基本依靠中小学教师,难以应对未来研学旅行的常规化与社会化。学校任课教师课业繁重,同时受专业、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难以单独开发并承担专门的研学旅行课程。第五,教育部门与文旅部门的根本诉求和目的不同。从教育目的与教学效果出发,教育部门希望研学旅行常态化、课程化、短时间、小班化进行,既不影响平时学校正常教学安排,最好又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文旅部门则更多从效益出发,希望研学活动的大规模、长时间。基于以上研学旅行开展中与文旅部门相关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4.2.1 依托文旅部门,构建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系统完善的研学旅行供给体系

建议将研学旅行服务纳入到高等级景区和文化部门的建设与评审标准中,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开发建设丰富的研学旅行产品,通过“教育+”实现地方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从学校必修课到市外甚至省外、境外学生的交流实践课考虑,文旅部门景区或文博场馆等研学基地开设研学旅行课程更擅长,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充分发挥文旅各产业部门,才能构建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完善的研学旅行基地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只有科学完善的研学旅行供给体系,才能实现从“走马观花”到“深度研学”[33]。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和各地学生研学旅行的就近便捷,依据“小学以县内为主,初中以市内为主,高中以省内为主”的研学要求,挖掘各地不同层次的研学旅行资源与产品,从产品供给侧视角,应规划构建国家—地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主题、线路与基地。

未来研学基地的发展方向应是常态化的,不仅拘泥于中小学生,而且应面向社会提供深度的文旅融合为主的旅游体验。国外研学旅行不仅包括本地中小学生,还延伸到青年学生和国际留学生,甚至是老年人。同时,我国还应考虑国外华人及其子女的回国寻根之旅,目的是通过研学旅行实现传统文化与乡土乡情的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因此充分利用好文旅部门的文保单位、文博场馆、高等级景区等设施和资源,将是未来全社会研学旅行广泛开展的现实保障。

4.2.2 基于部门合作,设计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的研学旅行产品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明确提出,小学一至三年级参与研学旅行时,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康乐类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小学四至六年级参与研学旅行时,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初中年级参与研学旅行时,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省情研学为主;高中年级参与研学旅行时,宜设计以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只有学校与文旅部门合作,才能保证基于学生学龄特点与教育要求,开发出最适宜的文旅主题研学旅行产品。研学旅行基地可以通过课程研发、导师培训两条路径达成研学主题体验,以此颠覆传统导游模式[33]。未来导游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人员,还是一个“导师”的角色,具有导游与导师的双重身份[19]。建议学校教师与研学基地合作开发研学课程和研学旅行产品,既可以保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目标,又可以保证充分发挥研学基地的教育功能。

5 结语

通过对研学旅行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相较于教育视角,目前文旅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文献相对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动机和目的、产品开发与市场分析、研学基地规划与建设以及研学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总体上看当前文旅视角下学者们对研学旅行重视不够。实际上文旅部门参与研学旅行,有利于接待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满足研学旅行的刚性需求以及拓展景区和文博场馆的价值与功能。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研学安全、经费、研学与旅行的关系把控是困扰当前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难题,而文旅部门参与管理不到位还导致了重复建设研学基地、研学产品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研学导师社会化偏弱、教育部门与文旅部门的根本诉求和目的不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亟需构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研学旅行供给体系规划与建设,并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基于部门合作共同设计研学旅行产品。

注释:

①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http://yanxue.moe.edu.cn/#/jpkc_details/jd/cb41b32bcd5f4fb2a67237f88f62406c?_k=ime4ao。

② 中国统计年鉴——2020.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猜你喜欢
文旅研学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研学之旅
文旅照明的兴起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