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市政工程改造规划理念融合的探讨

2021-06-19 09:46祁祖尧王宝明
中国名城 2021年6期
关键词:市政市政工程基础设施

祁祖尧,王宝明,王 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地段[1]。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而且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沟渠、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因此不能只保护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需要做好保护街区遗存、延续街区风貌特色、弘扬街区地域文化、维护传统社会网络、增强街区综合活力等工作。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工作中容易忽视的重点是更新和完善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即在充分利用街区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能力和设施品质,通过最小化的改造,最大限度地提升居住生活质量,以及排洪防涝、旅游服务的能力,使之成为安全便利、设施完善的街区。任何遗存再多、年代再古老、风貌再传统的历史街区,如果水电设施不完善、消防安全有隐患、环境卫生缺乏整治,居民很难愿意在这里继续生活。这样不仅影响居民保护的积极性,而且会导致街区的进一步老化和破败,进而破坏文化传承的延续。因此,改善街区环境质量、更新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就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键 。

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思维局限性

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不同于一般规划是在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和判别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而是在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价值的深入分析基础上,认识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提出保护和改进措施[2]。因此,由于专业的限制,部分市政工程的规划人员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层次、深度、要求等认识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相应的规划技术措施指导,没有对应的编制大纲和内容要求,导致很多规划直接套用控规或修规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管线敷设和设施布局,并未考虑历史区域的改扩建难度以及街巷尺度;第二,由于保护规划的专业性,使得很多市政规划人员没有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划分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3]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层次市政工程规划的工作重点和区别;第三,市政工程规划考虑系统布局,深度可以控制在设施落位和管网布局要求范围内,还要细化标高,但是保护规划希望在完善市政设施的基础上,细化到如何做好基础设施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相协调的相关措施;第四,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原有设施遗存的识别和能力评估,体现在过度地实施管线大拆大建、废弃传统排水和消防形式等方面,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而且违背了保护的初衷和原则。

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特点和工程需求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极其丰富,大多涵盖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和格局演变、历史文化价值的识别与评估、历史格局和建筑/景观风貌保护、文旅和业态提升、非遗保护及展示利用、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提升完善、道路交通系统优化等(图1)。

2.2 保护体系下工程规划的编制特点

图1 街区保护规划主要内容示意图

保护规划体系中的市政工程规划,在编制深度和规划研究层面上与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和之前的城市总体规划等宏观规划有所区别,着力点并非传统的厂、网、河大系统识别和优化调整,而是要匹配微观的街区保护规划,在发掘当地历史和文化的脉络,进而采取保护、发展、延续和传承的规划理念基础上,通过市政基础设施最小化的更新改造,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品质和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风貌。因此,保护规划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共同融合协作的集合,市政工程专业本身更偏重于系统规划和改造实施,在规划改造的思维方法和技术路线的把控下,极易与保护规划的理念产生矛盾。

3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理念

3.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原则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不改变其原状,“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古迹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及其体现这种价值的状态,有效地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环境,并通过保护延续相关的文化传统”[4]。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遵循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维护生活延续性的原则。具体而言,要做到真实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坚持整体、系统性保护历史建/构筑物以及其他环境要素,完整展示传统景观风貌;延续街区传统生活,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在保护街区空间实体的同时,延续和促进文化发展和居住活力[5]。

3.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理念的侧重性

基于上文所述的保护原则,大多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编制初期侧重在文物古迹价值的基础上谈保护,强调在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这两个规划范围内,分别针对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历史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以及关注对建/构筑物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的控制。对于保护原则中的“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这里的基础设施包含了市政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等街区生活、生产的配套工程),由于专业的限制,规划专业人员很难在街区规划层面具体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理念提出明确的指引,尤其是系统原则、策略目标、技术手段,因此造成了在同一规划项目里不同专业规划体系和理念的分离,无法实现系统的融合。

4 常规市政工程规划理念

4.1 工程规划理念及常规程序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层面的市政工程规划,其规划面积、编制深度都与详细规划的尺度和要求类似,涵盖供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管线综合、环境卫生、综合防灾等内容(表1)。市政工程规划首先立足于城市各专业工程系统的现状基础,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各专业工程系统的发展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城市市政工程的规划建设目标,确定相应的规划建设标准,落实市政设施配套,提升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市政工程规划在工作程序上首先会对该详细规划范围内各专业现状的工程设施、管线进行调查、核实。依据城市详细规划布局、该专业工程系统总体和分区规划确定的技术标准和工程设施、管线布局,计算该范围工程设施的负荷(需求量),布置工程设施和工程管线,提出有关设施、管线的布置和敷设方式,以及防护规定[6]。因此,常规的市政工程规划理念大致可总结为“系统分析、规模预测、设施布局、近远期结合”。

表1 市政工程规划的专业分类及主要工作任务

(1)系统分析。对市政工程各专业从场站到管网全流程的系统进行梳理分析,识别服务范围,评估工程设施的服务能力和容量,判断工程设施和管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2)规模预测。依据规划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等控制性指标,对市政工程设施需求能力进行预测,包括场站的需求规模和占地、主干管网的能力和管径等。

(3)设施布局。结合城市规模、用地功能分区、自然地势等综合因素,划定各专业市政设施的分区服务范围,协调城市用地和管控防护空间,落位市政基础设施的场站和城市管网系统。

(4)近远期结合。市政工程的建设大多不是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市政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发展进度、道路交通改造时序等密切相关,需要分时序地列出项目计划,开展近远期工程建设。此外,市政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譬如排水工程的规划建设,系统末端的污水处理厂和城市大的截污管线就属于前置条件,在近期就需要予以重点考虑,对应的用地和道路都需要做好协调。

因此,受专业认识的限制,很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里的工程规划内容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于理念的不同和融合的偏差,导致规划内容既可放到详细规划里,亦可放到保护规划里,没有基于“保护”的统筹思维模式,缺乏针对性和适宜性,其理念并未完全吻合保护规划的思路,造成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局面,最后丧失了保护规划的完整性和针对性。

4.2 工程规划和保护规划侧重点的区别

工程的部分思维和程序与需要编制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思维理念、技术策略、近远期统筹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工程规划讲究整个系统的完整性(从源头到末端),保护规划更看重一定范围内的保护主体,所以街区保护规划的标准规范对大型基础设施落位和过境管线都有管控要求。

(2)工程规划更注重在系统分区的基础上匹配设施能力,保护规划由于需要考虑文物古迹和遗存的连片性,更希望将街区及其协调范围纳入一个相对独立片区考虑,这样更具代表性,更容易实现保护目的。所以历史文化街区大多倾向建设独立的小型专职消防站,而不是完全依赖城市消防站。

(3)工程规划更关注需求和能力,各专业平衡且平等,尽可能通过改造和新建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保护规划更关注保护,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改造余地很小。比如限定条件的狭窄街巷管线综合布置、进入街区的市政管线种类选择,以及架空入地管线的优先顺序确定等。

(4)工程规划受建设和开发时序影响,需要划分近远期建设目标,保护规划往往是一次规划、一次改造,避免重复建设。但是街区的保护和改造往往是缓慢的、“绣花”式的精心恢复过程,小范围的市政工程改造需要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街区提升生活水平的迫切需求下很难逐步推进。

5 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改造”和“保护”理念的融合

5.1 “一个漏斗”和思维的转变

要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里整合保护规划、市政规划、交通规划、业态规划等各专业规划内容,就必须在“一个漏斗”的管控下做好各专业理念、技术、措施的融合。这里的“一个漏斗”即共同参与,具备统一的历史观、环境观、整体观和系统观,在街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基调下,开展街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思维创新,实现渐进式更新(图2)。

图2 多层次、多专业配合协作的保护规划技术思维融合及专业技术研究示意图

随着规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改造的经验累积,逐步形成“保护、整治、更新”的方针,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充分利用既有历史遗存和改造设施,规避“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的错误理念,这些经验为后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市政改造方面的理念和措施提供了借鉴。大规模的保护性重建和似是而非的改造、新建破坏了历史街区的丰富性和真实性[7]。有鉴于此,可以将近年来国家所倡导的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当中,实现“就工程谈工程”向“就保护谈工程”思维的转变,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基于保护规划思维的市政工程规划理念。

5.2 以需定供,自下而上的规模需求

不同于常规仅前往规划、住建主管部门、各市政管网公司调研的方式,项目前期市政规划人员需要向当地居民发放针对市政基础设施的现状满意度和改善意愿的调查问卷,包括给排水设施健全度、供水水质和水压、排水是否畅通、街区是否易发雨水内涝、基本生活的能源利用情况、如厕的便捷度、消防火灾安全隐患等内容,重点依据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和诉求开展针对性的规划工作。

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使得规划的方向和策略更加贴合群众的需求,做到规划自下而上的倾听和判断,避免造成规划实施不切实际、无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局面。同时在规划当中随时保持与用地、业态、交通等多专业沟通协调,明确各街巷的建筑使用性质(是以居住为主,还是以店铺为主;店铺是以餐馆为主,还是以零售为主),以此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匹配程度的依据之一,结合街巷和建筑的不同使用性质有针对性、有区别地配套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实现需求与规划的紧密衔接。

5.3 实现生活延续性的最小化改造

延续街区的生活意义非常,需要街区仍有居民生活,其活态遗产的特质要求在保护物质“躯壳”的同时,注重保护原住民的生活延续性及社区文化的多样性[8]。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社区,在文物古迹保护、道路街巷肌理、传统文化风貌等诸多方面有着严格的保护要求[9]。完善的市政工程设施可以承载居民生活的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受保护要求的限制应有所取舍。

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大多非常狭窄。经调研发现,4个历史文化街区中3 m以下宽度的街巷占比大多超过50%(图3),其中的建筑材质大多以木质为主,非常易燃。因此,例如天然气管道入户的安全问题,受管线保护间距的制约,就需要在不同宽度的街巷和不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予以选择、取舍和调整,必要时可以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保留瓶装液化气的使用。另外,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面积和功能不同于商品房,大多不具备室内卫生间,即使通过后期改造增设,也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居民的需求,因此街区的公厕规划布局需要统筹考虑。由此可见,需要满足生活需求的最小化改造的思维模式:给排水和电力设施是必要的,而通信管线是否需要多家运营商同时进入则有待研究和商榷,雨污分流改造是否必要也需要针对性的研究。

图3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宽度统计分析

5.4 充分尊重和利用现有设施

上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里如道路、街巷、院墙、沟渠、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都是保护的对象。经研究、分析发现,古人的城市营造智慧不仅在于对街区建筑、街巷、商业的格局打造,也体现在为了适应这种格局的延续而发展的传统基础设施的精细化设计,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比如在南方地区,很多街区的历史建筑在建筑形式和空间格局方面就有诸如为了起到防火隔断功能的徽派马头墙,既能排水又兼顾景观功能的暗渠和边沟,为了加强雨水收集利用的天井,等等。如何加以利用并通过最小化的改造来减小对老街肌理和遗存的破坏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而不是一味地采用新技术替代,这本身也违背了保护规划的原则。

因此,市政工程规划需要充分尊重和利用现有设施,减小改造对老街肌理和历史遗存的破坏。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形式和排水通道等历史遗存,通过现有工程技术进行有效的修复并加以利用,包括特色建筑形式和格局的防火措施,沿街开敞式和内天井式的屋面/天井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实现雨水排放的暗渠等(图4)。当然,所有设施的恢复保留都需要以价值和能力的评估为基础,对于破损严重、无法继续发挥功能的工程设施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拆除或更新改造,同步引入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新建设施和遗留设施共同作用来完善市政工程的系统功能,提升历史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保持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5.5 顺应自然,实现保护与改造的协调统一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是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有力保障,任意环节卡壳,都会破坏历史街区延续的完整性。因此,无论保护还是改造,顺应自然、尊重历史、立足长远,都是规划工作者的底线和良心。

图4 历史文化街区典型存在并建议保留利用的遗存设施形式

市政规划的落实,首先要顺应历史文化街区不同研究范畴的分类保护和整治要求,在核心保护区重点做好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网更新改造、小型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等规划工作,严格管控基础设施的展示形式,使其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景观风貌协调一致。尽量在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协调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的用地,并在此范围内研究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服务历史街区的接入条件,比如供水水源、截污干管、10 kV箱变、燃气调压站、垃圾转运站、消防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实现由市政向街区的服务供给,减少工程改造对街区肌理和历史遗存造成破坏(图5)。

同时,面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延续的特殊性,在市政工程更新改造的理念下,基础设施的改善更多采取的是“避让”的顺应原则,譬如采取隐蔽化的措施,将受限于地下空间不能埋地敷设,而不得不架空的电力通信管线予以隐藏,使之与建筑、院墙、店招、屋檐等融为一体;将过境的市政管线和大型基础设施通过系统规划的调整,尽可能地避让历史文化街区,减小街区对于外围其他服务性功能设施的承载;将矗立于街区之中的杆式变电站调整为落地的箱式变电站,并将其隐蔽布置或与广告牌、街区地图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巧妙的“避让”形式,目的是将原有杂乱的、“蜘蛛网”式的天际线和过于现代的设施形式“隐退”出历史区域,展示出更多原有的传统历史风貌,实现更为纯粹的“山-街-水”模式,表现出山水相依、人文相称的文化景观特征(图6)。

图6 景观风貌与自然协调的“山-街-水”模式示意

6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多元性给市政工程规划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技术创新要求。没有统一的规划思维和技术路线,就不能实现统一的规划目标和理想的实施效果,这是遵循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基础。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学习必不可少,尊重历史和遗存,也需要尊重工程改造带来的良好效应,寻求“修缮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合理平衡点,以保护为前提,通过最小化的工程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地域位置、历史沿革、基础条件、发展方向、民众需求的不同,与之匹配的市政工程规划理念和技术措施也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需要市政专业人员和规划、交通、产业等相关专业人员做好沟通,在一个完整的保护规划框架下形成统一的规划理念,这样才能促进市政工程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市政市政工程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挖淤换填施工工艺在市政工程的应用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不平衡报价在市政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