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探究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为例

2021-06-19 11:19叶阳旭梁先盛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区师资队伍就业指导

文/叶阳旭 梁先盛

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概况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以下简称桂电北海校区)为例,该校区于2018年成立就业指导中心,隶属校区学生工作部,主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搭建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拓就业市场,组织开展就业洽谈会和校园线上线下招聘会,做好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订、就业派遣、就业信息统计、汇总、上报,撰写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与就业工作总结等工作。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设计方面,校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将课程纳入必修课,适时调整培养方案。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每年选派教师参与就业创业培训,在校内外选聘一批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兼职教师和个性化咨询辅导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队伍。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就业指导中心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2008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广西北海市建立北海校区,举办高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2013年开始举办本科层次的教育;2016年硕士点获批招生;2017年成立了东盟教育中心;2018年机构改革,设置5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桂电北海校区目前设有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1个本科专业、33个高职专业,现在校生16000余人,留学生40余人,每年毕业生约为5300人。桂电北海校区就业工作“三到位”程度有待提高,存在人员、经费、场地不达标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业指导中心主要忙于校园线上线下招聘会、就业市场开拓、就业手续办理等众多事务性工作,研究和开展个体就业指导咨询的时间非常有限,长期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不够丰富、内容不够系统全面,对非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教育着力较少等[1],桂电北海校区就业指导中心虽然已经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了基础的就业指导服务,但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实际需求和期盼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扎实

桂电北海校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设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但是,当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人数与应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远未达到教育部的规定;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缺少严格的就业理论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训练,虽有组织开展相关培训,但培训的范围、方式、频率难以满足提升队伍的迫切需要;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缺少心理、管理、人文社科类等相关专业背景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实践经历不足,自身缺乏求职应聘经验,即使部分教师到用人单位实地走访调研,但大多走马观花,并未深入实际,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真实、有效的指导和咨询。

(三)就业指导以及服务工作不够到位

2019年,桂电北海校区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进行课程改革,调整开课时间,每学年均开设一定课时的理论讲授或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是授课教师主要为学工干部,以课堂讲授、团体辅导为主,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注重理论知识宣传,实践能力培养不足。选课班级人数多为120人到150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政策、应聘技巧等知识,对学生个体开展个性化指导较少,由于缺乏实践锻炼,部分学生无法在实际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学效果欠佳。就业指导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就业信息管理人员,就业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毕业生,非毕业生的较少,毕业生就业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新媒体使用率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较少,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和优势。

三、地方高校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内涵

(一)以“精准就业”为核心理念

2015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2016年3月,教育部专门发文提出,高校要高度重视精准就业服务工作[2]。接着,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7届、2018届、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强化精准服务”“优化就业精准服务”“健全精准信息服务机制”,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指导,帮助每名高校毕业生以高质、高效就业为目标,致力于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贯彻精准就业的理念。以“精准就业”作为高校就业工作核心,实施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实现人职匹配以及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二)以“智慧就业”为关键手段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3]。如何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构建和使用智能化的手段,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就业工作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渠道。以“智慧就业”为关键手段实现“精准就业”,以改革的办法,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新信息技术手段,以先进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按照“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化、个性化”标准,构建高校毕业生“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实现高校毕业生资源市场配置的最优化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资源效能整合的最大化,来破解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人才供需错位的难题[4]。

四、地方高校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一)建立一套精致的就业工作保障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服务保障机制是构建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作为校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就业促进方案,建立上下联动、全院参与的良性就业帮扶包干机制,实施学校领导负责到学院、学院领导负责到专业(系)、专业(系)负责到毕业班级、指导老师(毕设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包干负责到人的四级就业帮扶包干机制;持续通过校外招录、校内选拔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扩充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选派学工队伍骨干参加就业相关培训,注重人才储备;不断加大就业经费投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激发营造“全员就业”工作氛围;努力建设高标准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场地,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条件,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就业服务,使就业工作管理标准化、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精细化、就业日常事务处理高效化等。

(二)打造一支精锐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帮助学生高质、高效就业。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构建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高校应该构建一支以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外兼职教师为辅,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搭配的师资队伍,并为其提供合理的待遇或晋升发展通道。要注重提高专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水平,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化培训,开展校外社会培训机构师资、校内就业指导专业团队交流,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岗位胜任力。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赴企业人事部门挂职锻炼,通过求职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了解学生最关心的当下企业用人要求、员工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信息,便于在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就业指导咨询效果。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团队,就业指导教师在实际授课环节按照“专业培训—研讨备课—试讲—授课—分享交流—总结提升”的循环模式授课[5]。通过参加培训、课堂教学、企业实践、个体咨询等环节,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将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知识理论,开展课题研究,破解大学生就业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创建一种精益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精准的就业指导可以实现精智就业工作目标。就业指导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实施更加精准的指导,为使就业工作卓有成效,需要改变传统模式,构建一种精益的“全程化、体验式、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学生专业相关知识与课程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授课内容,低年级学生侧重于本专业就业形势认知和生涯启蒙教育,高年级学生侧重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二是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强就业指导效果,通过创设情境,以学生为本,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理论,发展能力,建构知识,有所“体验”,形成反思,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性;三是分层分类开展专题讲座、就业论坛、生涯规划工作坊、个体咨询、求职竞赛等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指导措施。

(四)构建一个精准的毕业生就业大市场

就业市场建设情况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去向和质量,因此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是开发和维护就业市场。构建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精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必不可少,需要以有形的校园市场为主体、无形的网络市场为补充,通过“政校协企”联动、高校联盟、校企合作、校友联动等模式完善高校就业市场建设。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一是采取“政府+高校+协会+企业”四方联动策略,以政府主导、以行业协会为支撑,为高校人才与企业搭建平台,解决企业招聘难题,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实现多方共赢。二是探索高校联盟模式,推动就业市场建设。高校以区域或行业为单位,联合打造有影响力的就业市场品牌,实现就业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高校之间形成“边缘性”竞争,学生更能直接地感受到就业压力,益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一举多得。三是高校与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打造订单班、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都大有裨益。四是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友资源,一方面,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可靠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为校友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为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搭建一个智慧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建设“一站式、智能化、数据化”的网络就业管理服务平台,有利于实现高校就业精细管理与服务、毕业生高质高效精准就业、企业精准招聘。“一站式”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是以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管理的场景作为平台搭建的切入点,精确分析高校就业工作者和学生需求,为高校、学生、用人单位提供便捷的就业服务,实现线上就业一站式管理与服务,精准推送就业活动、求职招聘等信息,精确填报、分析就业相关数据。“智能化”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以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为核心,以学生生涯大数据为基础,为毕业生精准画像,深度匹配毕业生求职意愿与企业需求,系统后台精准推送招聘信息、面试信息、通知公告到学生微信端等;掌握学生就业进程,线上开展就业指导,强化精准帮扶;实时分析提炼重点数据,制定积极的就业措施与策略。“数据化”的网络就业管理服务平台,以就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数据报送格式为标准,建设本校自主掌控的学生数据库、招聘信息库和优质用人单位库,以就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数据报送格式为标准,多维度数据可视化分析,实现就业形势精准研判、就业决策支持、就业数据动态统计监测等。

猜你喜欢
校区师资队伍就业指导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