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报道如何不落窠臼“接地气”

2021-06-19 05:47顾天成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李然接地气芙蓉

采访手记

扫码阅读《驻村第一书记的手绘“脱贫地图”》

2021年新春,万象更新,在新华社江西分社报道团队策划会上,记者们开展头脑风暴,尝试着回答一个问题:如何不落窠臼地展现脱贫攻坚成就?

2021年新春发稿周期中,“脱贫攻坚”选题相关报道必然层出不穷,数量庞大,只有挖到生动的故事和细节才能脱颖而出。全媒体展现人物和细节是今年新春脱贫攻坚系列融媒体报道的突破点。

一个好的故事,一定有一个贯穿故事的“线索锚”。大家展开头脑风暴,回顾自己曾经采访过的新闻线索和印象深刻的公开报道,形成了一长串的候选选题。最终,策划会将这些“线索锚”概括为“红土地脱贫印记”。以数个“印记”为小切口切入,以小见大,旨在从住房保障、产业发展、精神风貌等多个方面展现脱贫攻坚给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带来的变化。

回顾这些“线索锚”,记者们发现脱贫户、扶贫干部们在脱贫攻坚中留下了许多满足策划条件的“印记”,比如手绘的“脱贫地图”、三次更换的“对联”、贫困户的画作、第一书记的日记、峭壁上长出的“脱贫花”……这些蕴藏在脱贫奇迹之下的鲜活意象正是报道团队找寻的“活鱼式”新闻的线索。

为更好实现全媒采集,出全媒作品,形成合力,新华社江西分社“新春走基层”报道团队分组展开调研和报道。与我一同结对的是分社农业农村室的记者熊家林。我们各自主笔两个“印记”的文字稿,并互为视频图片记者,我负责《驻村第一书记的手绘“脱贫地图”》一稿。

出发采访行前,我和熊家林一起开小会进行了二次探讨。一是共同复习两条新闻线索之前的报道情况,二是对选题调研、人物采访、提问重点进行了设计,三是梳理了视频报道和文字报道的互动关系。

就《驻村第一书记的手绘“脱贫地图”》一稿而言,在采访前我在心中明确了三项采访调研目标。

首先,要体现三张不同时期手绘“脱贫地图”的异同和递进关系。既然是不同时间跨度绘制的三张地图,新闻主人公江西省庐山市蛟塘镇芙蓉村“第一书记”李然必然有不同的绘图动机和考量,产生不同的目标和成果。

其次,要广泛地采访村民和贫困户。稿子表层讲三张手绘“脱贫地图”的印记故事,深层需要落在脱贫攻坚的成就上。去直接描述这种成就是无力的,村民、老乡和贫困户们实实在在,真实可靠的自述,才能展示他们切实的获得感。

最后,采访要体现新闻主人公李然的特质特性,挖掘李然身为“第一书记”的情感故事和心路历程。配发视频既展示他的生活日常状态,也暗含芙蓉村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和成长,与文章描述的人物经历和细节相应和。

明确了这三个工作重点,我们带着许多问题去往庐山市蛟塘镇芙蓉村。见到李然是一个下午,他刚刚主持完芙蓉村村委换届会议。当听到他的自我介绍提及他是作为江西省九江市教育局干部来芙蓉村担任对口帮扶村的“第一书记”,并且曾经是教师和校长的信息时,我判断稿子一定能从“教育扶贫”角度写出一些特色来,也在随后的采访和调研中做了深挖。

果然,看到李然的第一版手绘地图,便令我联想起教师的黑板板书,具有生动、直观、明了的特点。于是我在稿件的第一段描写了这幅地图,“一棵四向伸展的大树,枝丫上挂着数个圆圆的果实……令人惊讶的是,这并非某位小朋友的画作,而是江西省庐山市蛟塘镇芙蓉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然手绘的‘脱贫地图’,这样的地图他前后共画了三张。”希望开篇能以细节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以三幅地图的时间顺序为逻辑,以地图带出李然的讲述,以李然的讲述带出芙蓉村的脱贫实践,以芙蓉村的脱贫实践带出乡亲们生活发生的具体变化。文章主体的三个篇章均以这样的思路夹叙夹议。

如文章的第二至第四段,首先点明李然手绘第一张村地图的动机,“贫困村处于丘陵地带,全村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散落’在6个村小组中,要熟记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并非容易事”。再讲第一张地图在李然心目中和在芙蓉村脱贫实践中的定位和坐标,那就是“这幅地图代表了我心中扶贫工作的第一阶段,重点在落实扶贫政策,以最快速度改善特困户的生活,解决危房、大病等问题。”

在讲清楚李然的第一幅手绘地图和其背后施政思路的基础上,引出村里受这一时期扶贫政策直接影响较大的贫困户采访。我们去往盲人特困户胡丙火家中观察他现在的生活环境,并采访了他和他的嫂子。她说“丙火原先住的房漏雨透风,没得灶台更没得厕所”,与现在村集体为胡丙火重建的住宅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对胡丙火这个人物的采访中,除了其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挖掘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胡丙火原本是一位算命先生。于是就有了“‘算命改变不了命运,要改命还得靠脱贫政策。’曾经以算命为生的胡丙火,如今再也不用四处流浪。”的片段。由于这一细节十分引人入胜,胡丙火的故事在我们完成的稿子后,还进行了回访,另起一篇,专门写了他的故事。

而李然的第二幅地图,则有明显的“产业扶贫”倾向。产业扶贫给芙蓉村带来的最大利好就是村集体收入的提高和更多的工作机会。我们顺着这个思路采访了芙蓉村制衣扶贫车间。其中,54岁村民熊军香在接受采访时,说起从前艰难的时光抑制不住流下了眼泪。

熊军香家中的情况具有大病致贫返贫的特性,也是文章选择她的采访片段来体现产业扶贫给村民带来收入和便利的原因。熊军香的丈夫十余年前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罕见病,加上家中两个孩子的抚养压力,使她不得不去离家较远的采石场从事重体力劳动。“现在我走路五分钟就能来车间,上班时间自由,随时可以回家照顾婆婆和丈夫。”熊军香的原话比用华丽的辞藻去描述产业扶贫政策的意义要有力得多。在完成了这一个例的呈现后,文章再提到了芙蓉村近年来发展的蛋鸡养殖、稻虾共养、草莓采摘等产业,展示整体村集体经济的新突破。

文章主体的第三部分和结尾是我最为感兴趣的李然第三幅“脱贫地图”的草稿,和他作为教育工作者为芙蓉村“教育扶贫”所做的具体工作。感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脱贫攻坚收官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个大课题,二是教育工作者做扶贫工作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底色?

李然在采访中说:“下一代接受教育,才能彻底斩断穷根,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后来我们走访了芙蓉村小学,了解到在脱贫攻坚期间,在九江市教育局帮助下芙蓉村小学从只有低年级的村小升级为完整设置六个年级的“完小”,参观了可以与市重点小学双峰小学同步教学的网络多媒体课堂和投入2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的幼儿园。这些具体举措都被写进了文章里。

同时,文章也描述了李然正在画初稿的第三幅手绘地图上还标着许多红点、横线和问号。李然所说的“脱贫后如何带着村民高质量奔小康还需要探索”,其实也正是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课题。

报道也有遗憾,那就是李然本人的许多故事没有在文章中展开。为了脱贫攻坚事业,他个人作了不少牺牲。我专门向他了解了许多关于他家庭和孩子的情况。李然讲起自己的妻子,表现出很深的愧疚,讲了很多有趣的细节。讲起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既十分自豪又带着许多期盼。这些囿于篇幅没有在最后的成品稿中体现出来。

2020年12月伊始,我从新华社国内部来到新华社江西分社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来到江西后,就一直与农业农村相关的选题很有缘分,时常和同事们一起往江西各地的农村跑。从在山上奉献了一生的老村医,到英国海归硕士回到家乡种粮的90后;从机械化智慧农场里万亩稻田的无人机飞手,到各有特质的扶贫“第一书记”和各村的贫困户老乡们,他们都使我体会到,《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中那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绝不是一个简单庞大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家庭和具体的人的生活。

2020年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虽还是道阻且长,但必须也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李然接地气芙蓉
Reptiles Are Great!
Great Vacation Places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Analysis on the Pharmacists Intervention Results of the Problems from 2000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我的芙蓉李树
如果所有的愿望都能成真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轻嗅芙蓉妆
芙蓉街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