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如晓, 李 婧, 杨 修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于变局中开新局”,科技创新是关键。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创新能力。在全球人才跨国流动加速的新形势下,吸引国际化人才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包容开放的人才政策的相继制定,中国已经实现从人才输出国向人才引力场的转变,逐渐成为国际人才的聚集地之一,外国人“来华逐梦”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15年境外来中国内地工作专家人数达到62.35万,约是2002年的1.8倍。2017年,接待参加科技开放和交流活动的外国专家学者的人数达到13 602。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49.2万,学成回国留学生人数达到51.94万。
创新是一项高成本的经济行为,在全球开放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因此,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实现开放式自主创新是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的重要渠道。作为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国际人才能够为东道国企业带来先进知识和技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人才是实现开放式创新的重要资源。然而,技术距离是影响国际人才创新效应的关键因素,技术距离过大,企业的吸收能力过低;技术距离过小,企业的技术学习空间过小,都会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国际人才流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创新?不同的人才结构对创新的影响存在怎样的差异?本文基于微观企业视角,考虑技术距离的调节作用,实证检验了国际人才流入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概括而言,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第一,本文全面梳理了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机制,考虑了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和技术距离的调节作用,丰富了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理论。第二,本文首次将技术距离纳入国际人才流入与企业创新的研究框架,考虑到技术距离的“双刃性”,通过理论和实证证明了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受到技术距离的调节作用。第三,本文将国际人才流入对创新的影响拓展到企业层面,并充分考虑企业异质性,为国家引才引智、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依据。
国际技术外溢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专利的申请和引用以及人员流动四种途径。前三种途径的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对于人才跨国流动的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
从理论的角度,国际人才流动是影响东道国创新的重要渠道之一(李平,2006)。首先,国际人才流动使得知识技术溢出打破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促进信息交流、降低制度壁垒、实现社会信任,这既可以直接为东道国企业带来国际人才的先进知识技术
,又可以间接激励本国人员追求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更多国际交流机会 ,使得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得到量的提高和质的飞跃。其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可以丰富企业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在开放创新的背景下,通过交流学术思想,启发研究思路,可以激发不同民族员工的创造能力,进而实现创新。 再次,国际人才多样化的社会网络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信息,减少市场上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搜寻的成本,促进资源匹配,从而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人脉和资源。从实证的角度,国内外学者对国际人才流动对东道国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了国际移民对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
Hunt and Gauthier-Loiselle(2010)研究了技术移民对美国个人专利行为和国家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理工科学位的大学毕业生移民的专利率是美国普通民众的两倍,移民的大学毕业生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每上升1%,人均专利量将上升6%。 Kerr et al.(2015)发现移民约占美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高技术移民与土著居民相比具有更高的产出,通过商业和技术交流,能够有效促进美国创新。 Khanna and Lee(2018)研究了高技术移民有助于提高美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专利产出、新产品的推出和旧产品的退出。 Fassio et al.(2019)运用行业层面数据研究了高技术移民对法国、英国和德国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术移民能促进行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对不同行业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对具有高FDI、贸易开放度和种族差异的行业的促进作用更大。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国际人才流动对中国省级层面创新能力的影响。如李平和许家云(2011)研究发现海归回流对中国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以及时滞效应。牛雄鹰等(2018)研究发现国际人才流入对省级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并且受到本省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此外,国际人才流动是否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人才来源国和人才流入国之间技术距离的存在对国际人才流入影响创新能力的效应存在“双刃性”。一方面,当国际人才来源国和本国的技术距离越大时,本土企业存在更大的技术学习空间,国际人才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大
;另一方面,过大的技术距离使得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弱,给本土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带来困难,反而限制了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陈怡安(2014)检验了省级层面技术距离对海归回流影响创新能力的效应存在倒U形关系。李燕等(2011)和王华等(2012)分别用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数据验证了这种“双刃性”,认为适度的技术距离使得企业拥有匹配的吸收能力,而较大的技术距离阻碍企业对技术知识的吸收,反而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国际人才流动对创新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已有研究在理论上缺乏影响机制的分析,在实证方面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并且没有考虑到技术距离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尝试将技术距离纳入研究框架,实证检验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国际人才是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或技术工作,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且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国际人才流入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创新,其影响途径主要来自三方面。
第一,促进知识传播。作为知识的载体,国际人才的跨国流动为东道国企业带来先进的知识技术,尤其是在人力资本和产业集聚的地区,人才、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加速了知识在不同群体和区域的互通,有助于降低知识技术等获得成本,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使得东道国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以工作为目的流入的来华工作的专家在相关领域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流入中国后参与到社会生产活动,他们将国外的先进知识技术带到工作岗位,有助于国外先进知识技术向国内的传播。第二,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创新是复杂且高成本的活动,国际人才带来的先进知识以及国际市场的偏好信息,以及其在国外建立的社会网络关系,将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成本,促使其将更多的研发资金投入创新活动。
第一,丰富民族和文化多样性。人才跨国流动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的人才参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或进行科技交流,促进了东道国与世界的融合,在开放的背景下,国际人才和国内人才知识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激发新知识的产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通过扩展企业的知识边界、激发创新灵感、带来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带来新知识的创造,新知识在企业得以转化为生产技术,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文化多样性越高的企业更可能接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意见,其管理层有更高的能力开发不同国家员工的创新潜力
,从而提高引致创新的效率。第二,提升人力资本。国际人才的跨国流动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的国际人才流入东道国,促进了东道国与世界的融合,在开放的背景下,国际人才和国内人才知识的交流和碰撞,能够激发新知识的产生。
国际人才流入通过增加研发人员投入而促进企业创新,研发人员是重要的创新投入,直接决定了创新产出。国际人才流入分别从直接和间接角度促进研发人员的提高,一方面,国际人才拥有先进的技术经验,其跨国流动使得知识技术打破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国际人才流入为企业带来了高水平的研发人力资本,直接提高了企业研发人员的质量。另一方面,国际人才的流入将先进技术带入东道国,克服企业在知识吸收过程中的障碍,有利于技术的直接吸收。为更好地吸收国际人才带来的先进技术,转换为创新产出,企业将配备更多更优质的研发人员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趋势,间接激励了企业增加研发人员资本数量。此外,国际人才得到的优厚待遇又能激励本国员工追求更高的教育和国际交流的机会,为东道国企业带来人力资本的质量的提升。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企业与国际人才流入国的技术距离的影响。一方面,存在技术学习空间效应,技术距离越大,由于企业存在更大的学习空间,国际人才流入使得企业直接获得可学习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从而增强了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存在吸收能力效应,技术距离越大,由于东道国企业落后的技术水平代表较低的技术吸收能力,过低的吸收能力反而会抑制国际人才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因此,技术距离对国际人才流入影响创新能力的效应具有调节作用,随着国际人才来源国和本国的技术距离的扩大,其调节效应可能存在一定的非线性趋势,主要取决于技术学习空间效应和吸收能力有效的大小。当技术学习空间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大于较低吸收能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技术距离会增强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当较低吸收能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技术空间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时,技术距离会削弱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本文的三个假设:
假设1: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假设2:国际人才流入通过提高东道国人力资本促进企业创新。
假设3:国际人才流入的创新效应受到技术距离的调节作用。
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国际人才流入,以及外商投资、出口、进口等技术外溢渠道,技术距离,以及代表企业现有知识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的企业特征变量,因此本文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innov
=α
+β
talent
+β
gap
+β
fdi
+β
ex
+β
im
+βx
+ε
(1)
其中,i
表示企业,t
表示时间;innov
表示企业的创新能力;talent
表示国际人才流入规模;fdi
表示外商资本;ex
表示出口;im
表示进口;x
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
)、企业年龄(age
)、财务状况(fina
)、利润率(prof
)等。由于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国际人才流入和技术距离的交互项:
innov
=α
+β
talent
+β
gap
+β
talent
*gap
+β
fdi
+β
ex
+β
im
+βx
+ε
(2)
innov
),用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表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三种,全要素生产率TFP、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量。全要素生产率的使用最为广泛,但TFP是一个索洛剩余,用劳动和资本无法衡量的经济增长为技术进步,这显然存在一定的偏差。研发投入是创新的投入指标,但投入不一定转化为产出,而且研发投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获得性也较差。目前普遍采用专利指标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由于专利授权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专利授权衡量某年份的区域创新能力不准确。大多数文献都选择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企业或区域的创新能力。专利申请反映了企业在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等投入要素的基础上的创新产出,专利受到法律保护,数据比较公开客观,更新也较及时,能够更好地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借鉴Griliches(1979) 和李兵等(2016)的研究,本文主要使用专利申请数量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2)国际人才流入(talent
),用境外来中国内地工作专家人数表示。对于人才跨国流动的数据选取,现有文献主要有留学生人数、海归人数、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以及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等。一是留学生人数,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对创新的影响存在时滞。二是海归人数,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处于刚开始工作的初级阶段,其创新效应也存在时滞效应。三是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蒋仁爱等(2012)采用来华参加商务和会议的人数构建人员跨国流动指数。四是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来华工作专家是国际人才中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而且具有工作经验和相关领域社会关系的人才,与大部分文献中使用的留学生或海归的流动相比,具有更直接的技术外溢效果,因此本文采用《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统计调查资料汇编》中公布的各省市来华工作专家人数作为国际人才流入的代理变量。(3)技术距离(gap
),用相对全员劳动生产率表示。现有文献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测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入法,即研发投入或人均资本 ;另一种是产出法,即全要素生产率或全员劳动生产率。参考Wu et al.(2005)的做法 ,选取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技术水平的衡量指标,则企业的技术距离为外国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比值等于1时,表示企业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相当;比值越大,说明该企业与外国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越大。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工业增加值与员工数量的比值,并折算为美元,数据来源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参考陈怡安(2013)的做法,外国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选择境外来华专家前十大来源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这十个国家为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来华专家占比约60%,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4)其他技术外溢渠道,参考Loecker(2007) 、 Keller(2010) 、Havranek and Irsova(2012) 和张杰等(2009)等研究,技术外溢的渠道还有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投资(FDI),用外商资本表示,数据来自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出口(ex
)和进口(im
)分别用出口额和进口额表示,数据来自于海关数据库。(5)企业特征变量,参考唐宜红等(2019)等研究,企业特征变量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因此,选择以下企业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企业年龄(age
),用2019减去企业开业年份表示;企业规模(size
)用员工数量表示;财务状况(fina
),用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表示;利润率(prof
),用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表示。数据均来自于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的主要数据来自于2011—2013年INCOPAT专利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和《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统计调查资料汇编》,借鉴现有文献的做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进行数据匹配,最终得到企业面板数据。
首先,处理工业企业数据库。2011—2013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包含“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中国大陆地区销售额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样本量为957 674个。本文仅保留制造业企业样本。参照李志远和余淼杰(2013)等文献做法,对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如下处理:删除企业名称缺失的观测值,删除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固定资产等重要变量缺失或为负值的观测值,删除从业人数小于10的观测值,删除固定资产大于总资产、流动资产大于总资产和出口交货值大于销售收入的观测值。得到工业企业样本量为603 287个。
其次,处理专利数据库。2011—2013年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筛选出申请人为企业的样本,获得每年各企业逐条专利信息,其中包含企业名称、专利类型和合享价值度。专利类型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第一,按年份、企业名称和专利类型,分别获得每年各企业三种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和专利价值;第二,按年份和企业名称进行加总,获得每年各企业专利申请总数量和专利总价值。得到总专利样本量321 723个,分专利类型样本量479 156个。
再次,处理海关数据库。2011—2013年海关数据库包含企业与不同贸易伙伴国、不同商品种类的进口与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按年份、企业名称和贸易类型分别进行加总,得到进口企业样本量487 905个,出口企业样本量806 666个。
最后,将处理后的工业企业数据库、专利数据库、海关数据库按照企业名称、企业代码、省份代码和成立年份进行匹配,得到企业面板数据,并将《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统计调查资料汇编》中各省份专家数量匹配到企业面板中。最终得到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样本量97 518个。对所有变量加1后取对数,表1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基准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第(1)至(3)列采用混合OLS估计方法,第(1)列中只加入核心解释变量,可以看出国际人才流入的系数为0.053 8,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国际人才流入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第(2)列进一步加入技术距离,技术距离的系数为-0.072 5,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技术距离会显著抑制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距离越大,越不利于企业获得技术外溢。此时的国际人才流入依然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其系数为0.059 7。第(3)列进一步加入出口、进口和FDI三种技术溢出渠道和企业特征变量,国际人才流入的系数下降为0.046 9,但依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技术距离的系数依然显著为-0.098 0。第(4)至(6)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企业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依次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国际人才流入依然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其系数分别为0.037 8、0.043 0、0.034 9,并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第(6)列中技术距离的系数为-0.088 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技术距离越大越会抑制企业的创新能力。基准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均显示,国际人才流入规模越大,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越多,越有助于促进企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技术距离越大,企业的创新水平越低,说明技术距离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是由于技术距离较大时,代表本国企业较低的技术水平,反映了企业较弱的吸收能力,不利于企业吸收各外溢渠道带来的引致创新能力。
表2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投入研发投入的人力资本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投入要素,直接决定了创新产出。国际人才是先进的技术知识的载体,是充满创造力的劳动力,国际人才流入东道国后,将直接为东道国带来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用于研发和创新;另一方面,东道国对国际人才的重视,将激励本国劳动者追求高水平的教育和海外交流的机会,从而间接提高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因此,国际人才流入有助于提高东道国投入研发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检验国际人才流入通过促进东道国人力资本的提高,从而促进创新,本文选取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人员全年当量为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对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的研究,采用Sobel检验方法。表3的(1)至(3)列报告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显示,第(1)列显示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企业创新的总效应为0.046 9,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第(2)列显示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中介变量研发人数的效应系数为0.574 1,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第(3)列在第(1)列的基础上加入中介变量研发投入人数,中介变量的效应系数为0.070 1,且依然显著,然而此时国际人才流入的系数依然显著,但系数大幅下降,仅为0.006 7。通过Sobel检验可知,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存在,中介效应系数为0.040(0.070 1*0.574 1),中介效应占比为85.81%。置换1 000次的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的直接效应0.028和间接效应0.012均显著,总效应为0.040,再次验证了中介效应成立。因此,国际人才流入通过促进东道国的投入研发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u
=q
/q
的临界值为3.175,技术距离的存在使得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削弱,当企业的技术距离大于临界值时,技术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使得国际人才流入抑制企业创新。表3 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
因此,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依赖于技术距离,这是由于,技术距离通过影响技术学习空间和吸收能力两种反向效应影响人才流入的技术外溢效应。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整体上,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之间存在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带来较弱的吸收能力效应,即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吸收能力较弱导致技术距离对企业创新的削弱作用,大于技术学习空间效应,即技术水平较低带来的可供学习的技术空间较大的增强效应。因此,整体上,中国企业较低的技术水平带来的技术距离会削弱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即技术距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因此,匹配适度的吸收能力是吸收国际人才流入的技术外溢从而促进企业创新的关键。
本文的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反向因果关系,前文已证明国际人才流入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可能成为吸引国际人才来华的因素;另一方面是遗漏变量问题,技术外溢的渠道有很多,虽然本文模型已控制了人员流动、出口、进口和FDI等方面,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遗漏变量如外国在华专利申请等,这都将导致本文的模型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将采取两种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
表4 内生性检验结果
1.替换企业创新代理变量
考虑到企业申请的每一个专利的价值都存在差异,简单地使用专利数量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创新绩效,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的合享价值度指标从专利法律(技术稳定性)、技术(市场先进性)和市场(保护范围)三个维度选取多个指表衡量专利价值,运用1~10表示各专利价值指数。本文采取企业每一个专利的合享价值度作为权重,对专利申请数量进行加权,得到企业当年申请专利的总的专利价值代替专利申请数量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表5的第(1)至(2)列报告了回归结果,估计结果显示,国际人才流入能显著促进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距离会显著抑制企业创新能力,二者的交互性系数依然显著为负,说明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随着技术距离的扩大有所削弱,其回归结果与基本模型保持一致。
2.替换估计方法
考虑到专利申请量为计数变量,通过拟合优度偏差检验发现不存在过度分散,符合泊松分布,因此采用Poisson回归替代前文的计量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表5中的第(3)至(4)列报告了回归结果,估计结果显示,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会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技术距离越大,越会抑制其促进效果,其回归结果与基本模型保持一致。
3.替换国际人才代理变量
为避免选择的国际人才代理指标可能带来的误差,借鉴蒋仁爱等(2016)的研究,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各省市科学开放与交流活动中接待国外专家学者的人数作为国际人才流入的代理变量。表5中的第(5)至(6)列报告了回归结果,估计结果显示,国际人才流入依然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距离越大,企业的创新能力越会受到抑制,并会削弱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其回归结果与基本模型保持一致。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由于不同类型的国际人才的来华时间长短、学历层次和工作性质存在差异,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为检验不同类型人才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按照工作时间和聘用方式,将来华的国际人才分为不同的类型,表6报告了分人才类型的回归结果。首先,按照工作时间划分为两类,三个月以上为长期人才,三个月以下为短期人才。可以看出,长期人才和短期人才都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短期人才的促进作用大于长期人才,这可能与长期人才的学历和岗位结构有关。技术距离均会显著抑制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长期人才和短期人才流入中国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均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技术距离越大,其促进作用越小。其次,按照行业划分为两类,经济、技术和管理类专家简称为经济人才,教科文卫类专家简称为文教人才。回归结果显示,经济人才和文教人才都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文教人才的促进作用大于经济人才。技术差距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类型国际人才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了加强国际人才流入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应该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吸引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国际人才来华工作。
表6 按时间和行业划分人才类型的回归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类型的影响,将企业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种。产品创新主要指企业的发明专利,即产品或方法上的创新,其研发难度最大,门槛最高,价值最高,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的实质性创新。工艺创新包含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针对产品形状或构造的功能性创新和针对产品外观的美观性创新,价值较低,是企业追求创新数量和速度迎合监管与政府的策略性创新。在2011—2013年中,进行产品创新的样本量为53 336个,涉及36 579家企业;进行工艺创新的样本量为84 412个,涉及53 813家企业,说明进行工艺创新的企业远多于产品创新的企业,企业创新的质量还有待提升。表7报告了分创新类型的回归结果,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业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工艺创新,但其促进作用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技术距离的扩大会抑制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产品创新的抑制作用大于工艺创新。因此,吸引国际人才是促进中国企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表7 分创新类型回归结果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检验了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理论上,本文将技术距离纳入研究框架,梳理了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机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国际人才流入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机制方面,国际人才流入主要通过促进研发人员的提高来促进企业创新;国际人才流入的促进作用受到技术距离的负向调节作用,整体上随着技术距离的扩大,其促进作用有所削弱,这是由于技术差距较大带来的吸收能力的负向效应大于技术学习空间带来的正向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长期人才和短期人才均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短期人才影响更大,长期人才的创新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人才和文教人才对企业创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文教人才影响更大,经济人才中缺乏创新活力较大的高技术行业国际人才;国际人才流入对中国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价值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大。其促进作用受到技术距离的抑制,技术距离越大,对产品创新的抑制作用越大于工艺创新。
为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应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来华,提高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结合本文的结论,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引才引智工作,应该着力实施更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优化国内引才环境。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和支持政策,为国际人才来华工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大对国际人才的工作激励;简化相关手续的审批流程,加大对国际人才的签证便利,扩大签证发放范围,延长签证有效期;完善国际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扩大公园绿地面积,为配偶子女提供医疗教育保障等,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二,提高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缩小技术距离。为更好学习吸收国际人才流动带来的知识技术,应注重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加大研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尽可能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健全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为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其创新产出提供资金支撑,使其提高国际人才流动带来的引致创新效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产出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创新合作,吸引优秀国际人才,进而推进建设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开展,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创新合作。中国应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世界各国建立起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利用“一带一路”的国际项目合作平台,吸引国外优秀技术人才来华交流合作,在沟通交流合作中,通过学习不断获取国外先进的知识技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创新,扩大企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建设;帮助企业与国外大学和先进实验室建立联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吸引境外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