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乌干达炎热的赤道气候,简单的农业水利设施,绿油油的稻田,这里是中国和联合国援非最成功案例的现场,中国和联合国专家通过努力,让东非这片贫瘠的土地实现了每公顷产粮8吨的纪录,为解决非洲饥饿问题带来了希望。
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连云港人方成工作的场景。他的双脚一直踏在与“饥饿”战斗的路上。
“你好,我是方成。”一张嘴依旧是难改的乡音。这位从连云港农村走出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对故乡人的热情立即吸引了记者。作为离开故乡快40年的农业经济研究学者,他没有丝毫的“架子”,有的只是对于“饥饿”区域人们的关怀和热情。
农民儿子的粮食情结
灌南县新集镇,如今是著名的“淮牌”无公害稻米产地。1958年,方成出生在新集镇的一个村庄。他的父亲是一所学校的会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母亲不仅要照顾6个孩子,还要耕种家里的大田。
方成的童年,遭遇了中国建国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面临饥饿的困境。方成家兄弟姐妹多,家庭生活更是困难。为了维持孩子们的口粮,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这是方成难以抹去的记忆。今天,方成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以消除饥饿为己任,就是为了让成千上万的母亲,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吃饱饭。
红薯稀饭是当时家里主要的餐食品种,那时候的红薯稀饭可不像今天吃起来那么甘甜,因为红薯多、米少,吃多了就闹肚子了。童年饿肚子的经历,让方成深切理解粮食对于饥饿人们的重要性,并毕生致力于世界粮食问题,为此而不停奔波。
虽然生活困难,但是方成也有自己的乐趣。他最高兴的就是到父亲所在学校去,到那里听听朗朗的读书声。在那样的读书声里,方成的心里种下了追求知识的种子,这为他后来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学家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上大学对方成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但他从未放弃。高中毕业后,方成同大多数学生一样回归故乡,在田野间挥洒汗水,劳动之余读书的习惯却一直保留。因为做事扎实,为人诚恳负责,方成在大队担任了一个村组的会计。他一边做会计工作,一边下田干活,读书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这样的习惯为他后来考入大学打下了基础。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方成心中沉淀许久的求知梦想终于苏醒,他决定参加高考。父母虽然对于大学没有太多的概念,但是对于方成的愿望非常支持。家里的哥哥为了让方成安心读书,将他手中的账目接过来,帮着他做。
因为知识功底扎实,仅集中复习一个多月,方成便顺利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
从那时候开始,方成踏上了对农业、农村研究的道路。
孜孜求学走向国际舞台
方成走进南京农业大学,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大学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知识渊博的老师,努力攻读的同学,还有丰富的藏书,这一切都让方成倍感兴奋。他努力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快速成长。
因为成绩比较突出,本科毕业后方成又成功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师从英国剑桥大学学成归国的许道夫先生。那时候,因为中国农业研究资料体系几乎是空白,年轻的研究生做论文需要的资料全部要自己积累。
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成长,许道夫先生每天都把自己的研究生们带到家里,手把手教他们研究方法,从简单地查资料、积累资料到统计训练、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甚至规范的学术道德习惯等等方面,一点点把他们培养起来。并把自己积累了几十年的论文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写论文、做研究。在许道夫先生等一批学者的帮助下,方成学有所成,并萌生了到国外留学的意愿。
为了争取海外留学的费用,方成加倍努力拼搏。其中最困难的就是英文。当时,大多数学生的英文都是在上大学以后才学习的,方成也不例外。为了快速地提升英文的水平,通过国外的考试,方成白天忙完工作后,晚上就一门心思学习英文。因为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方成几乎每天学习到凌晨两点以后。最终,方成凭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出色的英语水平,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地获得了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全额奖学金。
1996年,方成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又到美国阿肯色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毕业后他顺利地进入美国衣阿州大学担任经济研究科学家,开展对美国及世界农产品市场和贸易政策进行分析与研究。2002年,方成又进入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担任国际研究员,研究世界食品政策。
同“饥饿”战斗的志士
作为一个中国人,方成对于中国情况比其他的专家有着更深的感受。他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无数个如方成家庭一样的农户改善了生活。因此,他對中国农业研究也显得更加专业和接地气。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的农产品进入中国的数量增大。因为忧虑中国农民会因廉价的国外粮食冲击而丧失种粮食的热情,进而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方成专门到中国进行调研。他的报告,很好地警示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需要高度关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国家农业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2003年,随着方成在国外农业政策界研究的深入,他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通过层层选拔,方成进入世界农业研究首屈一指的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从此工作和生活在意大利罗马,开启了在世界各地同“饥饿”斗争的旅程。
作为联合国高级经济学专家,他深入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支持当地政府制定包容性农业生产和贸易政策,研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市场信息系统和贸易政策分析与谈判的能力,并推动这些国家粮食和营养的安全,以解决新出现的挑战。
因为长期开展贫困地区农业政策研究,方成需要走访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然而这些地方经济比较落后,联合国官员常常需要搭乘小飞机到访各个地区。尽管危险重重,可方成从未却步。
朝鲜因为山地多,灌溉条件比较落后,粮食安全方面一直都非常脆弱。2011年3月,方成和部分联合国成员访问朝鲜的平壤,审查朝鲜的粮食安全形势并给予国际援助,有效缓解了朝鲜脆弱的粮食安全形势。
作为一名中国人,方成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内见证了中国农业从落后到发展的十多年历程。“过去,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帮扶对象,我的很多中国课题也是关于这些方面。”方成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粮农组织的合作对象。这几年中国提供了3000万美元支持和技术帮扶,帮助南南国家解决‘饥饿问题。”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意大利罗马世界粮农组织总部宣布,未来5年,中国政府将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5000万美元用于开展农业南南合作,并加大对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的支持。这让方成倍感振奋,他说:“这个消息让人们深切感到,中国正在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勇于担负解决世界‘饥饿问题重任。我们每个在国外的中国人也深感祖国强大。”
近年来,方成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合作,多次前往中国,带领粮农组织团队,向农业部和省级农业部门提供培训,大大增强了中国农业信息系统的国际标准化水平。
虽然离开故乡很多年,但是方成依旧不改对故乡“三农”问题的关注。每次回国,他都会到灌南农村走一走,同当地农委的负责人聊一聊农业的问题。方成感叹地说:“故乡每天都在变化,每次回家都会感到故乡变化太快了。”
(灌南县委统战部推荐)
(责编 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