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村统一实行集体经济,以生产队为单位,靠劳动转工分来换取收入。我的家乡湖南隆回县北部,当时农村公社大队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1970年,23岁的父亲参加湘黔枝柳等铁路三线建设回家后,被生产队选为队长。当时队里的人都知晓,生产队长就是条“烂裤子”,搞好了,大家高兴,没搞好,众人埋怨。父亲心想:既然大家都选他,足见对他的信任,他也就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推辞,准备好好干上一番。其实说白了,在那个年代,父亲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吃饱肚子,过好日子。
在其位,谋其政。父亲当选后的第二天晚上,即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大会首先确定了生产队干部名单。接着,父亲宣布了生产队全年的规划,期盼通过全体社员同心协力,改变以往的面貌。由于父亲当时对生产队的实际情况掌握得并不是非常透彻,所以他在社员大会上表示:自己还年轻,没有什么生产经验和方法,请大家多多指教;如有处理不当的地方,请大家当面指出来并多加谅解,以便及时改正。
父亲总结了当时生产队存在的一些问题。生产队有150余人,大多数人能吃苦耐劳,有的还曾被评为公社的“生产能手”。但是,一到集体出工的时候,他们就好像换了一个人:出工不出力,直着身子挖土;蔫蔫的样子,干了个把小时,就嚷嚷着要“歇肩”(休息),然后将锄头把横在地上做凳子,坐着抽起了旱烟;妇女们则带着针线、顶针指,不时坐在角落里纳鞋底……
老弱病残、孕妇也一样出工挣工分混同酬,像担塘泥等重活,孕妇一样装筐。队上有一个我的发小,就是她妈妈干完重体力挑担后,上厕所时把她生下来的,她妈生下她半月后又去挣工分了……
生产队没有明确的日计划目标,有的大队干部又有光喊口号不出力的问题,所以一天下来,决心下得很好,完事的却很少,有些只是象征性地动了下手脚敷衍了事。父亲当队长之前,每个劳动力的日产值只有3角钱,一个正劳动力一年的工分总收入只有100多元,队员们吃的穿的都不如意,也根本没有积极性。这样搞生产怎么能行?
父亲思考了很久,认为不能让青壮年和工作能手们就这样吃“大锅饭”虚度时光,这样没有奔头。于是,父亲找老生产队长商量,尝试实行农活分小组包工、按件计酬等方法 ,队员们早做完可以早休息。
这一招还真管用,平常需要十多人干几天的农活,小组的几个劳动力不到半天就完成了,甚至一度出现等活干、抢活干的现象。
可问题也来了,有些人只图快,不求质量。父亲思考再三,又想到了一个“数质联酬”的办法:任务完成后要进行检查,检查合格的才予以加分,不合要求的必须返工才计工分,否则还可能减分。这一招才根治了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都同酬”的老毛病。
随后,父亲又把全生产队正劳动力分成农作物和药材两个种植大组。农作物组专门种植早、中、晚稻,以及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为此,父亲特地组织社员疏通了十几里路的水圳,从石田望云山脚引来灌溉水。药材组专门培植尾参、白术、川芎、油蚕豆、白芍药材及进行山胡椒油加工。
为了增加口粮,父亲又把队里的堆子土(山脚边、大路边用来堆废弃土石,不宜大面积耕种且无人打理的小块地)、荒地、路边空闲地、地角田尾承包给社员种蔬菜。社员们欢天喜地,一个个干劲十足。到了年底结算,本年度生产总值比往年增值4倍,每个劳动力日增值达1.2元,粮食大增产。
我们生产队“分地承包”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大队和公社干部的耳里,结果引來了不少麻烦。他们纷纷来到生产队,开现场批判会,“割资本主义尾巴”,把承包给农户的堆子土、路边地、田尾地角统统回收归集体。最不可理喻的是,他们把空地上已种好的南瓜、白瓜、冬瓜和西瓜藤苗全部扯掉了。
当时的公社党委孙书记严肃地对我父亲说:“全国都在走集体化的道路,如果都像你们这样,把土地分给私人,那么工人就会放下锤子,解放军就会放下枪,所有人都会回到家里去承包土地,那还有谁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那么全国人民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后,那位孙书记咬着牙对父亲说:“你这个队长还是不要当了!”
所幸不久后,孙书记调回了邵东县老家。新来的书记知道了父亲大胆“改革”的情况,又征询社员意见后,恢复了父亲的生产队长一职,还把他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并安排他参加了十余场讲用会。
又过了两个月,公社的学区文教干事肖火轩认为父亲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是比较敢尝试、有担当的农村知识青年,便向大队极力推荐父亲任村办学校的教师。父亲后来担任了十几年的村小学校长,培养出了较多优秀、成功的人才。20世纪80年代,他参加并通过全县的统一考试,转为了公办教师。
父亲担任民办教师两年后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像暖人的春风,迅速深入人心,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全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天晚上,父亲在广播里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新鲜的口号时,激动万分,又听到“农村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承包责任制”,顿感振奋人心,看来自己当生产队长时走的路子是正确的。
回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参加三线建设时,父亲用他那热情饱满的情怀努力投身国家基础建设,忠于革命潮流,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担任生产队长时,父亲用他那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为乡亲们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投身乡村教育后,父亲奋战在教育一线38年,以优异的表现为祖国培养了一届届的接班人。他像一头吃着青草的“老黄牛”,在祖国大地上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责任编辑:叶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