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勇 刀燕英
摘要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落叶阔叶林、暧性针叶林、草丛、灌木林8种植被类型,哺乳动物共130种、鸟类469种、两栖动物53种、爬行动物79种、鱼类100种。通过对资源进行评价,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保护资源与发展社区、缓解人象冲突、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引进人才等保护管理措施。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资源;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 S75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2-010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2.02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ource Statu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ONG Zhiyong1, DAO Yanying2
(1. Scientific Institute of Yunnan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nghong, Yunnan 666100;2. Maintenance and Conservation Center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nghong, Yunnan 666106)
Abstract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as rich biodiversity, there are eight vegetation types, including tropical rain forest, Taiwan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 forest,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ropical bamboo forest,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arm coniferous forest, grass forest and shrub forest. There are 130 species of mammals, 469 species of birds, 53 species of Amphibians, 79 species of reptiles and 100 species of fish.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analysis of biodiversity, we put forward som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urther investigating and protecting resources, protecting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communities, alleviating conflicts between man and elephant, exchang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raining and introducing talents.
Key words Nature reserve;Resources;Biodiversity;Xishuangbanna
國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绝大部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其发展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安全[1],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地域上由相近而又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尚勇、勐腊和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图1),地理坐标为21°10′~22°24′N,100°16′~101°50′E,总面积242 510 hm2,占全州面积的12.9%。5个子保护区的面积分别为:勐养子保护区99840 hm2,勐仑子保护区10 933 hm2,勐腊子保护区92 683 hm2,尚勇子保护区31 184 hm2,曼稿子保护区7 870 hm2,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热带北缘雨林、季雨林森林生态系统为标志的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及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与其生存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2]。保护区的面积仅占全国土面积的0.026%,而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其中野生动物占全国总种数的比例是:哺乳动物约130种,占20%;鸟类约469种,占36%[3];两栖爬行类约132种,占15%。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4种(占云南省重点保护动物的58.76%,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28.64%)。其中Ⅰ级保护动物12种,Ⅱ级保护动物种17种。野生植物占全国总种数的比例是:蕨类植物约261种,占10%;裸子植物约14种,占7%;被子植物约2 504种,占11%[4]。保护区列入保护的植物有57种(占全国的22.44%,占云南全省的49.57%),其中Ⅰ级保护植物4种,Ⅱ级保护植物12种 [5-6]。因此,应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鉴于此,笔者通过对资源进行评价,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保护资源与发展社区、缓解人象冲突、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引进人才等保护管理措施。
1 资源现状
1.1 植被类型
1.1.1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包括季节性雨林和山地雨林,但由于分布区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季节性雨林主要树种有千果榄仁、番龙眼群系,望天树群系,版纳青梅群系等。上层林冠的树木一般都高达40 m以上,其中望天树最高达88 m。山地雨林主要树种有肉托果、滇楠、龙果群系,糖胶树、毛荔枝群系,鸡毛松、烟斗石栎群系等。上层林冠高度一般只有30 m以上[7]。
1.1.2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是分布在海拔500~1 000 m的区域内勐仑的石灰山季雨林。整片森林生长在石灰岩的岩溶低山上,顶部为石灰岩形成的峰岩,边缘是河谷深切的陡峭峡谷,地势险要,难于攀登,上有森林覆盖,下有石林耸立,成为独具一格的“绿石林”绮丽景观[7]。
1.1.3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 000~2 000 m的区域,主要树种为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木兰科等的植物,分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和苔藓常绿阔叶林2个亚型[7]。
在海拔1 000~1 800 m的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它是西双版纳森林覆被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树种有壳斗科、山茶科植物。
在海拔1 800 m以上的较高地带,生长有西双版纳植被垂直带上的一个重要特殊亚型——苔藓常绿阔叶林。它被誉为“绿绒宫殿”,是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林分优势树种为假山龙眼(Heliciopsis henryi)、山龙眼(Helicia formosana)、扁果青冈(Cyclobalanopsis chapensis)、杯状栲(Castanopsis calathiformis)等,以及一些棕榈科植物[7]。
1.1.4 热性竹林。
热性竹林主要分布于滇西南和滇南,属滇南性大型丛生竹林区,以牡竹属大型丛生竹种为主,并富含藤本竹类,如梨藤竹等。滇竹、巨竹为西双版纳的特有种,多数竹类与热带阔叶树混交或零星分布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以单优势种成片分布的不多,仅有黄竹林和黑毛滇竹林。西双版纳的野生竹类有90多种。
黄竹林集中分布在澜沧江下游两岸海拔1 000 m以下的低山、宽谷地带。在勐养子保护区的澜沧江沿岸,南木养河的东北面,南满河沿河两边以及三岔河、帮果箐、南线河和小黑江下游,勐腊子保护区勐远和尚勇子保护区平台集中连片呈大面积分布。黄竹为单优种,呈大丛分布,另外还伴生有绒毛苹婆(Sterculia villosa)、一担柴(Colona floribunda)、火绳树(Eriolaena spectabilis)和榆绿木(Anogeissus acuminata var)等落叶季雨林树种。在旱季,整个群落因叶片枯萎或换叶而大面积变为枯黄色,是唯一落叶竹种,在干季落叶时,呈现出“假死”现象。黄竹适应性强,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用黄竹或滇黑毛竹的嫩笋放在罐子里腌制而成的酸笋是傣家的一道名菜。
1.1.5 落叶阔叶林。
该类型是非地带性植被,间断非带状镶嵌在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乔木上层优势种大都是北温带树种,物种组成简单,藤本少,少附生植物,在秋冬落叶,是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下划1个植被亚型,3个群系,包括西南桦群系、旱冬瓜群系和麻栎、大叶栎群系。
1.1.6 暧性针叶林。
暖性针叶林在云南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山地垂直带上,在保护区只有一个群系,即思茅松群系。
思茅松是缅甸、越南一带山地的卡西亚松(Pinus kesiya)的地理变种,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向南分布的地理替代种。无量山和哀牢山西坡南延地段的把边江、阿墨江、小黑江流域,海拔800~1 800 m地区为其分布中心。保护区内仅在澜沧江以西的曼稿子保护区的曼达石山以北、石戴帽山以南、海拔1 000~1 400 m的阳坡或山脊分布,呈天然针、阔混交状态,纯林极少,群落内思茅松长势强,群落动态演替相对稳定[8]。思茅松在勐养与勐腊2个子保护区有少量呈散生分布。
1.1.7 灌木林。
灌木林大都是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遭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
1.1.8 草丛。
草丛是森林灌丛经反复破坏后形成的一类次生植被,其中或多或少混有少量乔灌种类。因此,在经过一段时期后,该类型会往2个不同方向演变,即在水湿条件好的地段,由于有乔灌树种的介入,群落向草丛→灌木→森林方向顺向演替。另外在生境较干旱、破坏较严重地段,该类型长久保持禾草状态。
1.2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多
根据《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记载,保护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起实行)见表1。
1.3 动物资源丰富
1.3.1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共130种,占全国哺乳类总数的1/4。我国绝大部分灵猫类和灵长类动物几乎都有分布。自然保护区内有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印度野牛(Bos gaurus)、鼷鹿(Tragulus kanchil)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1.3.2 鸟类。
鸟类469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6%,按区系属东洋界的鸟类316种。我国南方鸟类在华南区的分布以该区最集中,大多数鸟类羽毛娇艳绚丽,多大型多彩的热带鸟类。在中国境内,有37种和亚种的鸟类,仅见于西双版纳区域。
1.3.3 两栖类。
两栖动物共53种。两栖动物中多疣棘蛙是新种,主要的珍稀特有种有属引螈目,该目我国仅此种;黑蹼树蛙(Rhacophorus reinwardtii)四肢趾蹼发达,可在林中滑翔,故又名“飞蛙”,全国仅发现于该区和海南,以林中害虫为食;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我國仅此种,个体数量少,属濒危种;均属自然保护区的珍稀种。
1.3.4 爬行类。
爬行动物有79种。爬行动物中扁壳地龟(Geoemyda spengleri)是我国属的新记录。巨蜥(Stellio salvator),我国仅此1种,属濒危种,为国家Ⅰ保护野生动物,产于该区的巨晰体型大,身长可达2 m;金花蟒(Python molurus),蛇类中个体最大的种,属国家Ⅰ保护野生动物;裸耳飞蜥(Draco blanfordii),是中生代小型飞行蜥蜴孑遗种,能在林中滑翔,我国仅发现在该区;另有眼镜蛇(Naja)等均属自然保护区的珍稀物种。
1.3.5 鱼类。
鱼类有100种,特有率高,在全国独一无二,如双孔鱼科、粒鲇科、刀鲇科都是仅分布于该区的特有科。自然保护区内鱼类以鲤科占绝对比优势,占总属数的1/2。中国结鱼(Tor sinensis)在全国仅分布于澜沧江及其大小支流,以该区最集中,是主要经济鱼类;叉尾鲇(Wallago attu)是较大型鱼类,有长达2 m的个体,是西双版纳特有种。从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组成的显著特点看,自然保护区可称之为鱼类种质基因库。
2 资源评价
2.1 环境优越,保存了我国最完整的热带雨林
自然保护区地处热带低纬,地带性特征属于边缘热带性质。地域上处于同纬度光、温、水组合最有利的地区。在该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并存,生态独异,保存了我国最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2.2 起源古老,种质资源丰富
植物区系中含有较多的古老科属以及单型属和寡型属,并保存了许多残遗植物。我国第三纪古热带植物20个孑遗属中,保护区就有12个属。勐远石灰山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蓖齿苏铁群落。被子植物中起源古老的木莲、天料木、臀形果,以及新近发现的壳斗科的原始类型三棱栎,是我国属的新记录。
由于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保护区成了漫长时期生物进化的摇篮、种质遗传多样性和潜在变异性的宝库,是我国动植物资源高度富集的地区。
2.3 区系复杂,地理成分联系广泛
西双版纳地域上与中印半岛相连。植物区系和邻接的泰国北部清迈地区、老挝北部热带植物区系相似。从区系起源和生态地理看,具有热带性强的特征,优势植被以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型为主,但同时也与世界其他热带地区在发生和地理上有广泛和不同程度的联系。植物种类南北渗透,东西混杂叠置,新老兼蓄现象特别明显,有许多种在我国仅为该区所独有,因而丰富了我国植物区系,是我国独特的植被地区单元,在我国植被区系中有特殊的地位。
2.4 热带珍稀生动物汇集于一地
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茂密的森林及多层次的雨林结构,有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掩蔽条件。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内,生物量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转环节增多,也比较平衡。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是:区系成分十分丰富,多中南半岛热带特产种,是我国东洋界动物最为集中的分布区;珍稀种、濒危种多;新记录、特有种比率大。因此,动物资源的自然保护至关重要。
2.5 生态系统脆弱,保护意义巨大
自然保护区是季风热带的最北缘,自然因素带有地带性的边缘特征和过渡性质。从前,人们对边缘类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认识不足,热带森林有一段时间曾以每年1.5万hm2的惊人速度锐减。
3 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景观多样性
热带森林典型的特征是茂密而多层,林内植物都依据自身的生物学规律有序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的结构层次一般只有3层左右,热带雨林的结构层次可多达5层以上,第1层乔木树冠高出第2层10~20 m,如望天树高达70~80 m,比下一乔木层高出20 m以上,构成独特的“林上林”的景观;第2层树冠较第1层小些,一般高30~40 m;第3层树冠一般高25~30 m,树冠与第2层相连;第4层一般高15 m左右,树冠与第3层相连,林木分枝低;乔木层以下为灌木层和草本层。
在复杂的热带雨林结构层次中,分布各种各样的藤本植物和蔓生植物,如大刺果藤(Ambroma augustum)、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蛇藤(Colubrina asiatica)、猪腰豆(Whitfordiodendron filipes)、买麻藤(Gnetum montanum),油麻藤(Caulis Mucunae)等,有的粗达50 cm,有的细如线,形状各异,上下缠绕,左右盘旋,将林内各种植物彼此相连,构成了热带雨林内奇藤怪蔓的密林景观。
保护区内热带雨林寄生和附生现象非常普遍。最常见的附生植物是兰科植物和靠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观赏价值很高。在同一树上能共同生长不同花色的兰科植物、不同种类和大小的蕨类植物和攀爬于空中的天南星科大叶植物,组成热带雨林的特有景观——“空中花园”。
热带雨林中的榕属植物“绞杀”现象、藤本植物缠绕现象、“老茎生花”“老茎结果”“板根”“独树成林”等极具观赏性的景观在保护区内普遍分布[9]。
3.2 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区地形起伏较大,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共有8个植被类型和1个人工植被类型,12个自然植被亚型,37个群系。主要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暧性针叶林、竹林、灌木林、草从等。
在海拔800 m以下的沟谷地区和海拔900~1 000 m迎风坡上,分布着季节性雨林和山地雨林2种重要热带雨林类型。在海拔500~1 000 m的区域内还分布着另一种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即热带季雨林。海拔1 000~1 800 m的地区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勐腊片区的南贡山海拔1 800~2 007 m的较高地带,生长有保护区植被垂直带上的一个特殊类型,即苔藓常绿阔叶林。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低山河谷和瀾沧江沿岸,生长着成片的热性竹林。
保护区原生植被面积占绝对优势,其中季风常绿阔叶林面积分布最大,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几乎为原生植被,受人为干扰破坏少,群落多样性极其丰富多样化,植被景观不仅具有极大的保存、科研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科普、环境教育和美学观赏价值。
3.3 物种多样性
3.3.1 珍稀植物的避风港。
保护区森林植被起源古老,又是几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地点,因而拥有许多起源古老、形态原始的残遗植物。例如,篦齿苏铁(Cycas pectinata)、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云南苏铁(Cycas siamensis)、长叶竹柏(Nageia fleuryi)、肉托竹柏(Nageia wallichiana)、百日青(Podocarpus neriifolius)、大叶木兰(Magnolia rostrata)、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e)、臀形果(Pygeum topengii)、假海桐(Pittosporopsis kerrii)、蜘蛛花(Silvianthus bracteatus)、星花草(Cephalostigma hookeri)、小花轮钟草(Codonopsis parviflora)、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等“史前遗老”是有名的“活化石”。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该地区分布着众多特有植物种类,它们分布范围狭窄,有自己独特的生境,如滇润楠(Yunnan Machilus)、滇南桂(Cinnamomum austro-yunnanense)、坚叶樟(Cinanmomum chartophyllum)、勐海山胡椒(Lindera menghaiensis)、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 Hu)、云南肉豆蔻(Myristicaceae)、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云南蓝果树(Nyssa yunnanensis)等,这些植物给保护區的植物世界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保护区的森林里还珍藏着许多现代栽培作物的祖先,栽培植物野生类型及近缘种近30种,如野生稻、野茶树、野荔枝、野砂仁、野油茶、野柚子、野苦瓜、野芭蕉,以及家鸡的祖先红原鸡等。西双版纳的野生茶树是国际上已公认的“世界茶叶原生地”。这些野生生物是遗传育种上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的种质资源,在研究和培育新品种方面有很高的潜在价值,被科学家们誉为“热带种质资源的基因库”,其生物资源的珍贵性在我国的其他地区较少见。
珍贵的植物资源不仅对研究植物的系统演化、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还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价值。
3.3.2 丰富的野生动物。
保护区犹如一座绿色的“城市”,拥有许多栖息场所,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居民”,这些“居民”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和谐、自由的野生动物世界。灵长类、灵猫类和树栖啮齿类动物在保护区内特别丰富,中国的灵猫属的全部种以及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有分布。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野生亚洲象,其体形庞大、食量大、活动范围广,主要以丛林中的野芭蕉、竹叶、竹笋和野生水果为食。现在野生亚洲象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70头左右增长到现在的250头左右。这种家庭式的群居动物常在1头母象的带领下成群地穿行在原始森林中,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特有景观。
保护区鸟类的种类及数量众多。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3,其中特有鸟类37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Ⅱ级保护鸟类70种,这些种类繁多的鸟类使保护区充满生机。江河中还生活有很多体态玲珑、色泽艳丽、具有美丽条纹的鱼类,它们是选育观赏鱼类的丰富资源。热带亚热带的气候及茂密的森林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一年四季取之不尽、食之不竭的食物,使西双版纳成为各种昆虫的乐园。大型昆虫的数量之多、形态之特殊是其他地区罕见的。
4 保护措施
4.1 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和监测
充分运用现有硬件、软件资源,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进行重新核查,对功能区划进行重新核对,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要建立数据库长期监测管理。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10年内参照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补蚌(望天树景区)建的大样地标准,建2~3个植物大样地,同时设置多条动物固定监测样线,用《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引领科研监测工作[10],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基准数据库。
4.2 保护资源与发展社区
增强资源保护工作人员、护林员责任感和使命感,守住保护区大界线,对保护区林权进行重新核查核实,严肃查处毁林、蚕食保护区、偷猎、非法捕捞等行为,清理林下种植的砂仁等经济作物。因保护区没有护法权,所以在资源保护工作中要与森林公安协调联动。在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中,要加强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理念,关注社区居民生存[11],争取以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例如,在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时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3 缓解人象冲突
在长期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和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为载体的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体系,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保护地模式都存在着未能很好地协调解决保护与发展的问题[12]。
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以保护资源为基础,以缓解人象冲突、发展社区、资源展示、游憩和自然教育为目标,通过优化现有的亚洲象相关保护地,扩大保护范围,加快栖息地的恢复与改善,完善和统一亚洲象及栖息地保护管理体系[13],有效保护亚洲象这一具有国家和国际重要意义的物种资源及其栖息地,提高野生动物(亚洲象)肇事补偿标准,构建人象和谐相处的生态州,向世界展示我国以亚洲象保护为目的,实现西双版纳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14]。
4.4 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以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度研究和挖掘,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国土、气象、水文、环保、农业等部门协作搭建全新的科研监测平台,加快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管理进程。
4.5 培养和引进人才
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和提升,特别是专业学校毕业的新进职工,重点培养和锻炼对自然保护有特殊感情和深厚兴趣的同志。同时,从高校及科研机构引进专业对口、学历高、能力强,能吃苦的专业人才,实施人才兴自然保护战略,打造国内自然保护区一流科研监测团队。
参考文献
[1] 郑海洋,王国祥.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641-8643.
[2]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護区管理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1.
[3] 罗爱东.西双版纳鸟类多样性[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4]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25.
[5]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1.
[6] 宋志勇,李金华,文世荣,等.红外相机技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监测中的运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9,44(4):53-59.
[7] 张国英,陈建伟.西双版纳 中国最大的热带雨林[J].森林与人类,2013(S1):102-109.
[8] 李宏伟.西双版纳扩建保护区植被分布规律[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4):31-33.
[9] 叶文,沈超,李安强.普洱 自然图书馆[J].森林与人类,2014(5):60-63.
[10]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第1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DB 53/T 391—2012[S].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
[11] 孙雁冰.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民营科技,2015(9):121.
[12]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国家公园发展规划纲要[R].2009:1.
[13] 宋志勇,罗杰斯,刘婷娇.景洪市野生动物肇事及补偿情况调查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9,44(3):125-129.
[14] 扭住关键精准发力 严明责任狠抓落实[J].人民公安,201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