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 晏绍良 李爱华 李金柱 夏建中
摘 要: 通过对罗田县板栗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归纳总结了板栗主要栽培模式、栽培技术和当地现有的板栗加工产品,分析了板栗产业为县域经济和林农带来的经济效益,阐述了科技支撑在全省板栗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针对目前板栗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管理、生产高附加值加工产品、培育良好的营销市场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板栗产业;产业发展;罗田县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21)02-0037-05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 in Luotian County
Lin Yun(1) Yan Shaoliang(1) Li Aihua(2) Li Jinzhu(2) Xia Jianzhong(3)
(1.Luotian County Forestry and Industry Bureau Luotian 436600;2.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 Wuhan 430075;
3.Luotian county Forest Seedling Administrative Station Luotian 436600)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Luotian County,the authors first summarizes the main cultivation management,techniques and local processed products of Chinese chestnut.And then,we analyze economic benefits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 to county economy and forest farmers,and we gi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bout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Furthermore,for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the authort put forward counter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standardized planting,intensive management,production of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development of market with good marketing environment and brand building.
Key words: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industry development;Luotian county
1 栽培歷史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在湖北省分布广泛,以鄂东片、鄂北片、鄂西及鄂西北片三大区域为主要种植区[1]。湖北省板栗栽培历史悠久,以罗田板栗最为出名。据《罗田县志》记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人工栽培板栗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就有板栗栽培嫁接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板栗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板栗产区尤其是大别山区的支柱产业。罗田板栗有三个飞速发展时期,一是1985年罗田县被国家计委、林业部确定为全国板栗生产基地县,并给予一千万的资金扶持,罗田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发展板栗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科学决策,助推了板栗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个时期的板栗货畅价扬,货币比值高,板栗大部分用于出口;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届县政府带领人民大力发展板栗。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政府、领导重视,出政策出资金促发展,抓市场营销,板栗产销两旺,为罗田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也叫响了罗田品牌,为罗田赢得了声誉。这个时期罗田的板栗开始进行简易加工,建冻库,做板栗罐头等加工产品;三是本世纪初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大量耕地开始退耕还林,鉴于当时板栗市场价格尚可,板栗又迎来了一次大的发展机遇,退耕地栽上了大量的板栗苗。这时,市场上全国各地板栗开始批量出现,仿冒罗田板栗低价销售,一些不法商贩也将外地板栗偷运回罗田,冒充罗田板栗对外销售,对罗田板栗的品质和品牌造成了严重打击。
2000年罗田县被原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2008年罗田板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注册罗田板栗地理标志产品地和地理证明商标,但因管理使用不当,品牌效应始终未得到充分发挥。
2 板栗资源栽培现状
板栗适生性强,在海拔2 800 m以下地区均能栽培[2]。罗田板栗资源最为丰富,也是中国南方板栗最大的板栗产区。目前罗田主栽板栗品种为‘八月红‘ 乌壳栗‘ 金栗王‘ 六月暴等通过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良种以及‘羊毛栗‘ 九月寒‘ 桂花香‘ 浅刺大板栗‘ 油栗等农家品种。
罗田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没有支撑产业,全部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从八十年代开始,全县板栗栽培面积和产量均有大幅提高。1985年以前,全县板栗仅0.44万hm2,产量仅0.3万吨;九十年代板栗栽培面积发展到4.33万hm2,产量达到2.5万吨;2000年以后,全县板栗栽培面积就达到6万hm2,产量达到近5万多吨,在高产的2011年,全县板栗产量接近7万吨。由于近几年板栗效益不高,市场疲软,板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下降。2019年全县板栗面积回落到4万hm2,产量3.5万吨。
3 主要栽培模式与栽培技术
3.1 板栗栽培方式
板栗在湖北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按照群众的种植习惯以及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板栗主要种植方式为以下三种:
直播造林:在选择好的造林地按一定株行距挖穴,每穴播1~2粒栗种,出苗后视其生长状况伐掉一株或任其生长。这是早期的栽培方式。
实生苗造林:先在苗床播种培育板栗实生苗,冬春季移到造林地,第二年用良种穗条嫁接。这种栽培方式现在还在沿用。因实生苗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高,嫁接后良种苗保存率高。
嫁接苗造林:在苗床播种板栗培育砧木,再用良种穗条进行嫁接,次年用嫁接苗造林。
3.2 主要栽培模式及栽培技术
板栗栽培目的是取食板栗籽实。目前主要有零星栽培、板栗纯林、板栗与其它树种混栽、板栗立体复合种植四种栽培模式。
3.2.1 房前屋后零星栽培模式
群众利用自己房前屋后零星地块自发种植的板栗树,收获栗果主要供自家食用。
3.2.2 纯林栽培模式
全部用板栗苗造林模式。栽培技术要点:①种植密度:株行距3 m×4 m,一般种植密度为50~55株/666.7 m2;②定干:在板栗栽植时或栽植1年后进行。在板栗主干距地面60~80 cm处截断,促其萌发侧芽,选定3个枝条培养一级主枝,抹除其余芽。依此方法培养二级主枝,构建良好树形。
3.2.3 混栽模式
用板栗苗与其它树种间隔混栽模式。例如板栗与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inn、玉兰Magnolia denudata、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等混栽。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植密度:板栗株行距为4 m×6 m,其它树种在6 m行距中视苗木大小或用途按一定株距定植。若是育苗可密植、若定植造林可稀植。②定干:板栗定干同上。其它树种根据其用途定向培养。
3.2.4 立体复合栽培模式
在板栗新造林中或老林下套种(间作)其它植物(农作物、药材、茶叶、菌类等)的栽培模式。
板栗为落叶乔木,收益期长。春冬季林地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枝叶茂盛遮挡强光,很适合林下植物生长。但是在新造林的头3~4年,栗树主要是进行营养生长,培养好的树形。这期间没有产量,还需要投入资金做好苗木养护,因此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的板栗老林出现品种退化、树势衰弱、抗性降低,减产严重甚至不接板栗。利用板栗林中空地发展立体复合栽培,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是解决造林初期无收益、低质低效栗林的有效途径。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植密度:板栗新造林株行距为3~4 m×4~6m,老林先调整密度,保持45株/666.7 m2栗树。②套种植物的选择与栽植技术:在选择板栗林间套种植物时,一定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所选植物是在当地能生长的,最好是有原始分布或栽培历史的,而且植株不能高大,不与栗苗争光、争地、争肥。有良好市场前景也是尤其重要的。在栗苗间种植时要留足栗树主干周围80~100 cm树盘不耕作,保证不影响栗树生长。③管护技术:新造林板栗苗及时做好定干和树形培养,板栗成熟林在栗实采收后依树势进行整形修剪,为来年提高产量打好基础。在进行肥水科学管理的同时,做好冬季的清园工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④及时采收:套种(间作)植物在成熟时及时采收,采收时尽量少带走土壤,不对栗苗(栗树)造成伤害。
4 板栗加工现状
板栗果实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被誉为干果之王”“铁杆庄稼”[3],可加工制作多种产品[4]。过去,罗田的板栗加工主导产品是板栗罐头,工厂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市场营销能力差,只是通过价格战争夺客户。企业各自为政,进入了价格大战怪圈。其间也成立了板栗加工协会,因会员素质参差不齐,遵守章程意识淡薄,协会短暂运行后,行同虚设。2012年全县板栗加工企业进行了整顿,由原来的181家精减到45家,发展了绿润、华丽两家龙头企业,依靠本地质优价廉的原料,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超低的板栗收购价也使板栗种植者成本难保,整个产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在加工方面,罗田全县板栗年库存能力达4.5万吨,加工能力3.5万吨,年产值12.3亿元。前后出现了5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绿润、华丽、大别山药业、大自然、弘福、),建有食品工园1处,4家企业入驻(绿润、益佳、弘福、秋硕),8家企业(弘福、益佳、绿润、秋硕、大别山药业、佳佳、华丽、大自然)实现了标准化厂房建设,安装了自动化生产线,卫生条件、污水处理全部达标。还有润和、栗乡、泰发、丰润、惠达、剪罗春6家中型企业,16家小型板栗罐头加工企业,7家小作坊企业,电商企业、微店200多个,冷藏企业众多。主要加工产品有鲜板栗仁,销往蔬菜批发市场,每年300~500噸;板栗仁、板栗丁,约1.1万吨,主要销往韩日及欧洲,供应国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板栗罐头、板栗甘露煮6 000万瓶,主要供应国内中小型餐饮企业;保鲜板栗仁1 200万袋,供应小型餐饮企业;休闲零食板栗仁,少量供应超市。
5 板栗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历史上板栗一直是罗田县的支柱产业,常年产量4.5万吨,平均收购价格5.8元/kg,销售收入2.6亿元;2011年最高年产7万吨,平均收购价5.6元/kg,销售收入3.9亿元;2016年最低年产1万吨,平均收购价格10元/kg,销售收入1亿元。全县约10万户从事板栗种植,户均收入3 000元。
板栗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的季节性用工,尤其是秋季,且都是重体力活。从采摘、销售、收购、运输、贮藏、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涉及到物流、商流各行业,带动了大量的人员就业,繁荣了县域经济,弘扬了罗田的美誉度.每年板栗上市,从事板栗收购的大小商贩层级多,一道贩子上门收购,二道贩子坐地收购,三道贩子长途贩运并对外批发,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板栗收购的人员高峰年份达10 000多人,商贩3 000余人,从事收购的摊点1 300多个,从事运输的车辆500多台,板栗冷冻仓贮点80多个,冷冻能力达4.5万吨,可以说板栗是富民活县的主导产业。
6 科技支撑在板栗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现代经济林产业技术体系和经济林行业计划等项目的扶持下,湖北省板栗产业技术不论是宏观层面上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产业经济技术上,还是新品种的引进和自主选育以及栽培加工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为本省板栗品种结构和成熟期结构调整、栗实品质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板栗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6.1 创建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企业)
以“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标准化示范园”等多种形式,在罗田县建立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对接试验示范基地,并逐步涌现出一些重点龙头企业,带動和引领着全县板栗科技创新基地(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全县板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2 良种选育不断创新
罗田县板栗种质资源丰富,是名富其实的板栗基因库,板栗品种多达十余个。相关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的‘鄂栗1号‘六月暴‘金栗王‘八月红‘乌壳栗‘金优2号被审定为省级优良品种。
6.3 良种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为保证新造林使用板栗良种壮苗,也为全县板栗老林改造对板栗良种资源的需求,已建立大面积的板栗丰产示范林和良种采穗圃。
6.4 板栗高效栽培技术创新
栗林培育力求达到标准化造林、集约化管理。经多年研究明确了新造林初始密度及成林后每亩留株数;根据不同栗林土壤养分状况,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结合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使得栗林增产达到30%~50%;应用硒肥施用技术培育富硒板栗,改善了板栗品质,增加了板栗附加值;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栗林间空隙地套种(间作)农作物、药材、菌类、茶叶等适生的低矮植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林地经济效益,解决了板栗新造林前期无收益、成林如何可持续经营的难题,为产业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 板栗科技成果转化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黄冈师范学院、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一直致力于湖北省板栗科研与新技术推广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板栗科研项目技术研究,已获得科研立项47项、成果奖7项、授权板栗专利53项。其中“‘八月红板栗新品种选育与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板栗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成果都在罗田县进行了应用示范。选育出的板栗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进行了推广。这些成果的转化,为板栗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创新了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板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8 存在问题
8.1 产业区划滞后、产业目标导向有待提高,产业投入偏少
全县板栗产业发展科学规划还欠完善,按照产业目标、各产业发展环节协调不够,针对性不强,对产业发展支撑力不够。罗田县不同乡镇板栗主栽品种各有不同,成熟期、品质、价格均有差异,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调查,没有做出合理的区划。
8.2 良种培育和良种基地建设严重滞后,良种使用率低、栗实品质有待提高
板栗区域性良种十分缺乏,引进品种缺乏系统的实践科学依据,地方品种不能满足板栗产业基地快速发展的需求,已有的优良品种数量和等次还比较有限。同时良种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用于嫁接育苗的良种穗条供应不足,导致生产中良种、优质种苗缺乏,良种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率低,致使板栗产量、品质不高,大大降低了板栗的商品价值。
8.3 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板栗林地单位面积效益较低
板栗种植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重造轻管,广种薄收,不少栗林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肥水不足、整形修剪不当、病虫害严重,未能实行集约化管理,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加之近几年为了追求短期效益,部分林农在栗实还未成熟时提前采收,导致栗实不饱满、色泽差、风味淡、易霉烂不耐贮藏,品质严重退化。
8.4 全县板栗加工总体水平不高、企业偏少
板栗加工基本上还是作坊式的生产,相关果品加工企业较少,上规模的更是凤毛麟角。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在价廉、质优、货特三个方面,三个方面提高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上规模、上水平。
8.5 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相对滞后,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
板栗产业仍处于“以量取胜”,靠“数量扩张”为主,产品结构中“好的不多的问题仍很突出,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品多、高档和优质品少。加工主产品仍以板栗罐头为主导产品,产品档次与附加值低,虽开发了速冻板栗仁、板栗饮料、板栗鸡汤等新产品,但一直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产业链短、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低,过分偏重于产中环节,产前、产后环节的发展不足,特别是产品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环节。
8.6 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
板栗采摘、剥壳、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过程劳动力投入多,劳动强度大,加上生产资料(肥料、农药、农膜等)价格不断上升,生产成本不断升高,阻碍了板栗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板栗采摘靠人工打落或人工捡拾。农村务工人员中50~60岁占20%,60~70岁占50%,年老体弱,对于板栗种植户而言,用工成本高且效率低。
8.7 产学研结合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产学研结合欠紧密,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大,而大部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限,与科研机构及大中专院校合作研究的意识薄弱,导致科技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效益,阻碍了产业链的长效发展。
9 对策
9.1 板栗种植全面步入标准化造林、集约化管理轨道
板栗种植品种是基础,良种是关键。大力推广经审(认)定的优良品种,对低质低效栗林进行品种改良,实现生产良种化、栽培品种区域化。栗园造林、管理科学化,严格执行标准化的造林密度,推广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适时“三喷”等技术。同时大力宣传板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要制订措施,整合植保、林业、农技等相关部门的技术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病虫测报工作,建立完善全县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为栗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力争把病虫害控制在經济危害水平以下。促进栗园早投产和增产丰产,提高栗园集约化经营水平。
9.2 实施森林食品(无公害)战略,提高板栗籽实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要紧紧围绕“一流的产地环境”和 “农药安全使用和果品质量安全”的主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增强板栗市场竞争能力。
要制订全县板栗森林食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对板栗生产基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栗实进行全程监控;建设板栗森林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普及应用板栗标准化生产技术,创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开展森林食品质量认证,推行绿色营销,打出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扩大出口。
9.3 推广板栗多种种植模式技术,开展复合经营,发展板栗林下经济
板栗新造林头3~4年没有产量,也就没有收益;部分板栗成林品种退化、林中间隙大,土地利用率低,更无效益可言。因此经营好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大面积板栗林,除大力改造更新现有低质低效的老林、发展良种高效林外,充分利用土地进行套种(间作)矮秆植物,开展林农复合经营,发展林下经济,是为林地提质增效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板栗产业可持续经营的一项值得推广的措施。
9.4 大力发展板栗加工业,提高栗实商品附加值
加强板栗贮藏、保鲜、运输的配套技术研究。同时加快板栗新产品开发步伐,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产品由目前的单一食品加工型向食品、药用、保健综合加工型转变,提高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9.5 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保护
全面开展品牌意识的宣传,对已注册的罗田板栗地理标志产品地和地理证明商标,应注重保护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加强品牌建设,做强精品品牌,以品牌创效益。
9.6 培育板栗营销市场,增加市场份额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环节的品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强管理,改善贮运条件,提高商品质量,变鲜板栗一季销售为四季销售,并不断创立新的品牌,以精品名牌闯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政策,营造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提高市场份额,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
板栗生产目前正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罗田为本省板栗主产区,其兴衰事关全省板栗产业的发展。因此完善板栗产业生产与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使板栗大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板栗强县,是罗田也是本省板栗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红,宋光森.制约湖北省板栗产业化的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4(9):115-116.
[2]罗克婵.浅谈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J].林业科学,2019(12):102.
[3]曹涤环.板栗的采收与贮藏[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7):41-42.
[4]高海生,常学东.我国板栗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0(2):1-10.
(责任编辑:郑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