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强
在华为“天才少年”项目的实施中,顶尖学子未毕业就能被召唤,薪酬起点超百万,可谓大手笔。然而一位入职华为的美女博士竟颇为无奈:“年薪156万,放在房价10万一平方米的深圳市来说,感觉也很难做些什么。”这表明,要想让顶尖人才感到满足而奋发,仅仅有宏大叙事还是不行的,关键还要看所处的企业文化能否润物无声。从“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四为”思想那里,我们不难受到这样的启发。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堪称一代大儒,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之说脍炙人口,激励着一代代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各展宏图。然而,如果以为这仅仅是在宏大叙事,那不免失之空疏。其实张载极其重视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辞官回到故里关中潜心讲学,晚年推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正蒙》,寓意从蒙童抓起,力图用养正来奠定“四为”的基石。
“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该卦中有“蒙以养正”的彖辞。张载以“正蒙”作为书名,显然意在养正,以“养其蒙使正者”作为自己的使命。显然,要想对别人起到开蒙、启蒙的作用,自己首先应当是一个“正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为”是对正者的要求,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别人能成为高大上的典范。而且,正者可以通过对“四为”的身体力行产生足够的感召力,使得感召对象最终能够成为“四为”的践行者。
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样,健康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切实发挥“蒙以养正”的作用。拿到156万的年薪犹感难解生活成本压力,这在房价高企的现实中并不奇怪。即使说这样的人才过于关注自己得到的回报,也可以通过华为的“奋斗者文化”使其境界得以提升,用奉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正蒙,对儿童来说需要启蒙,而在职场当中,所针对的则是成年人世界的“启蒙”。世界是多元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职场人可以随意被左右,轻易放弃自己的这“一元”,丧失自己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张载的“四为”,就是要弘扬主流价值观,形成新形势下的话语体系,即他所说的“造道”。“四为”体现的就是“造道”的自觉与自信,同时对于养正的水到渠成也胸有成竹。在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正者,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依然十分重要。当然,这并非简单地以“四为”自居而妄自尊大,而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文化的滋养作用。
养正贵在“养”,润物无声重在“润”。也就是说,养正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乃至功成不必在我。王安石变法时,同朝为官的张载虽然很支持,但却劝他不可操之过急。他指出,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律,不能一刀切。企业文化也是一样,传承文化不能靠打鸡血。拼业绩虽然必不可少,但不能图一时之快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
高薪招聘的人才马上就能创造效益当然是好事,但也需要相当的技术储备才能确保在市场风云突变时从容应对。只不过,企业要拴心留人,仅仅有高薪还是不够的,文化理念层面的认同必不可少。事实上,为了可持续发展而养正,既是在养贤,也需要去养闲——华为鼓励科技人员喝咖啡,去汲取“宇宙的能量”,可见适当的放松也是必要的。
作为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张载的养正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为了让世人更好地“躬行礼教”。然而,与一般理学学派不同,张载的“心统性情”更注重客观效果。也就是说,“四为”理念需要向微观、个体聚焦,从而达到养正的效果。这涉及对养正之“正”的理解:它不仅是指“仁”“孝”之正,同时涉及对自然、社会、经济规律的认知,以及个体潜能的正确发挥。
“为天地立心”需要人为的努力,离不开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在古人那里,“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而是泛指“天地之间”,包括人类社会;其“心”可以视之为各种规律意志的表达。尽管自然力客观存在,然而天地无言;能够替天地代言的,就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即所谓“立心”。
在农业时代,为天地代言的权力可以被封建统治者垄断。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推陈出新。为了获得新的“代言”优势,掌握“为天地立心”的话语权,就需要通过养正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创新。
在智能时代,企业家对市场变化方向感的把握往往力不从心。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通过养正,由团队成员寻找或者酝酿新的突破口,从而形成和占领新的“为天地立心”的优势。
“为生民立命”是对创新精神的进一步认可,客观上就是鼓励人们走好自己的路。张载虽然“喜论命”,但他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并赋予生命以意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进行自我设计,通过创新,打破社会层级藩篱。管理者的任务不是越俎代庖,而是为创新者提供便利条件,即所谓的“养正”。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张载主张通过“诚明两进”的途径来彰显人内在的价值,避免误入歧途。他指出:“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这表明,“立命”还有一个诚实创新的课题,所以他在《正蒙》一书中专门撰写了《诚明》一章。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新需要“明”,即掌握核心技术,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还需要“诚”,即诚实创新。千万不要以为创新是天然诚实的,在科技迭代加快的情况下,很多伪科学、泡沫乱象都在打着创新的旗号四处招摇,稍不留神就会被忽悠。也正是因为如此,养正对于创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否则赶风口也会偏离方向。
养正,不仅需要养正者具有“四为”情怀,而且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面,需要通过一定范围和领域开拓创新的猛士辐辏、干将云集、人才济济体现出来。这种理想情况的出现,需要有人甘当人梯,潜心做好“孺子牛”,润物细无声地打造良好环境,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蒙不知东西”,幼稚的儿童的确需要予以启蒙,但童心童真同样可贵,其对事物所具有的本能的好奇心值得珍惜。如果一味灌输,反倒容易使他们纯真的天性变得迟钝呆板。比如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的“小镇做题家”,他们靠着拼命刷题挤进了一流学府,一味强灌的后果就是,他们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泯然众人,与来自大都市的精英同学相比有着悬殊的差距,毕业找工作时完全没有优势,只能沦为“985废物”。
类似的事例启迪我们,养正需要顺应自然,不能揠苗助长。按照宏大叙事的标准虽然能够打造出拿满分的尖子,但未必能够成就栋梁之材。
养正需要有所选择,这主要指的是尊重人的能力差别,主张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公平对待。按照“四為”的胸怀,“为生民立命”中所指的“生民”,应当是没有社会层级之分的,而且更应当重视广大偏远地区、社会底层的青少年。“立命”绝非阶层固化,而是要改变相当一部分得不到重视的人的命运。
天地本无心——天地无私不偏,化育万物,唯其如此才谈得上“为天地立心”。科技固然有高端与平凡之别,但在市场胜出中,“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例屡见不鲜。“颠覆性技术”理念的首创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一个重要洞见是,并不是比巨头更好的技术颠覆了巨头,而是比巨头更差的技术打败了它。这也提醒广大企业,切不可忽视一时被边缘化的普通创意。
可以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解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将养正视为环境友好的事业。“小镇做题家”沦为“985废物”的心酸,就是源于小镇的环境建设中基础设施难与大都市匹敌。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如果环境建设跟上去了,自然就有了“润物细无声”的从容。
《黄帝内经》有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对于养正来说,还有一个在环境变化中与时俱进、自立自强的使命。不仅在整体上要保持自身的适应能力,而且应当保证组织的机体更加健康,避免丧失“球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