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儿科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具有成像速度快、曝光宽容度大、图像分辨率高、X线剂量低、可进行一系列影像后处理及价格实惠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1]。尽管每个患者所接受的剂量较低,但因应用频率高导致其对集体有效剂量的贡献特别大。据西方一些国家报道,仅胸部摄影导致的集体有效剂量就可达到15%~20%[2]。小儿胸部X线摄影作为小儿胸部疾病检查的有效手段得以广泛应用[3-4],但是,DR仍然存在儿童摄影辐射剂量过剩问题[5-6]。然而,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细胞分裂更新速度和比例远高于成年人,对放射线敏感性亦高于成年人,年龄越小风险越高[7-8]。而且,跟成人相比,婴幼儿的预期寿命较长,由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9-10]会更明显。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同时实现剂量的最优化[11],是我们影像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使命。目前,世界各医疗发达国家,对于DR的投照、各项参数均有规范化的要求[12-13]。为了规范儿童DR成像应用与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组织国内多家儿童专科医院以及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的影像技术、诊断和儿科专家共同努力,基于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MobiEye DR 700设备的实验数据和临床验证图像,制定《0~6岁儿童胸部数字X 线摄影规范化检查成像专家共识》,针对受检者体位、设备机位、成像参数、辐射剂量参数及影像质控要点等进行规范化要求,旨在保证影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图像质量并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14-16],指导儿童胸部DR的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
本研究基于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MobiEye DR 700数字X线摄影系统,同样适用于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数字X线摄影系统,其他数字X线摄影系统可参考使用。适用于0~6岁儿童。
(1)剂量面积乘积(Dose Area Product,DAP):在距焦点同样距离测量的有用射束面积与有用射束的横截面内的空气比释动能之乘积。
(2)入射体表剂量(Entrance Surface Dose,ESD):X射线诊断中射入受检者体表处照射野中心的吸收剂量。
同成人相比,儿童身体含水量大,胸部肺组织、胸壁、纵隔及膈肌等形成的天然对比较差。
(1)胸廓:婴幼儿期胸廓前后径与横径相仿,呈圆柱形,2~3岁时,肋骨从脊柱由水平向外下倾斜,学龄期后胸廓与成人相仿。
(2)气管、支气管:婴幼儿气管短,气管分叉位于第3胸椎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下移,至10岁位于第5胸椎水平。右侧主支气管较直,形似气管之延续,左侧主支气管自气管的左侧发出,婴幼儿气管呈圆形,10岁以后为椭圆形或马鞍形。肺叶和肺段支气管多数能显示。
(3)肺野、肺门、肺纹理:肺位于纵隔两旁的胸廓内,右肺分为3叶,左肺分为2叶,分别包括10个和8个肺段。肺门由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神经及其周围结缔组织所构成,儿童期尤其是学龄前期肺门大小尚没有统一标准。肺纹理主要由肺血管构成,肺野中带纹理走行规则,边缘光滑,外带纹理极少且纤细。
(4)胸腺:正常儿童胸腺大小及形态变异较大,与年龄及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常见形态有帆形、圆形、弧形、锥形、波浪形、增宽形和不对称形等。
(5) 膈:位置、形态与体位、呼吸状态和年龄等因素有关。年幼儿膈穹窿较平坦,双膈运动有时会不同步或出现矛盾现象。
(1)检查的合理筛选:在有效的临床指征下,充分考虑到该项检查能够为受检者带来获益时才选择之,在没有临床指征的情况下,绝对不能将胸部DR检查作为儿童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7-20]。
(2)受检者体位与设备机位的设计:要适于儿童的特点灵活应用,不能立位完成的考虑坐位、半坐位或卧位完成。
(3)受检者的固定:受检者的固定相当重要,常常借助于固定装置、沙袋、绑带或者陪检者协助,以有效降低运动模糊。
(4)焦点的选择:在X线球管负荷允许及最大限度减轻儿童运动模糊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小焦点,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5)源—像距(Source-Image Distance,SID)的选择:在立位不能完成的摄影体位由卧位完成的同时,源—像距也做相应的改变。
(6)滤线栅的选择:儿童摄影一般情况不使用滤线栅,只有当体厚超过15 cm或者使用管电压60 kV以上时才考虑使用。
(7)照射野:严格控制照射野,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8)曝光参数的选择:根据受检者的体厚、体质确定kV,尽量采用高mA,短时间曝光。
(9)曝光时机的选择:根据儿童的特点,实际应用中常常通过观察受检者的呼吸情况来确定曝光时机,吸气末曝光。
(10)电离辐射防护:严格做好辐射防护工作,尤其是眼晶状体、甲状腺、性腺等敏感器官的防护和陪检者的防护。对于床旁摄影,应采取屏蔽防护、距离防护、时间防护等防护措施减少对受检者和周围患儿的射线辐射。
(1)仔细核对申请单,确认受检者、摄影目的及摄影体位。
(2)告知受检者及陪检者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及呼吸配合等。
(3)设备的准备:开机并仔细检查设备,使之处于完好的使用状态。
(4)衣物的准备:在摄影前去除摄影范围内影响图像质量的任何致密性异物(如纽扣、拉链、饰品、膏药、敷料等),女孩如有辫子,应固定于头上,避免其在照射野内,造成图像伪影而导致误诊。
(5)防护用品的准备:准备好受检者和陪检者的辐射防护用品。
(1)受检者体位和设备机位的选择:根据摄影的目的和受检者的配合情况灵活选择,尽可能减少受检者的痛苦和降低移动模糊。
(2)受检者体位的摆放:根据摄影的目的摆放相应的体位。
(3)受检者的固定:不合作的受检者必须借助于辅助固定物或者陪检者助力、夹持等方式协助受检者保持设计体位,确保固定不动。
(4) 辐射防护:配备铅防护眼镜、铅围脖、性腺防护围裙、铅帽、铅方巾、悬吊铅屏风、床旁防护帘、移动防护屏风、铅防护手套、铅防护服等,对受检者敏感器官予以屏蔽防护;机房内不能有无关人员,确需留在机房内者应予以屏蔽防护;孕妇不得留在机房内。
(5)照射野和中心线的确定:根据摄影目的合理缩小照射野,将中心线对准照射野中心。
(6)源—像距的选择:根据体位的要求合理选择源—像距,常规立位胸部摄影150 cm,立位心脏摄影180 cm,卧位摄影100 cm。
(7)摄影参数和电离室的选择:根据摄影的部位、体厚、生理和病理的情况、设备以及受检者的合作情况,合理选择焦点的大小、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和电离室等。
(8)曝光:在完成上述所有步骤之后进行曝光。
(9)图像的后处理与传输:对数字图像进行各种后处理和必要的裁剪,使之符合临床要求,传输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 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
7.1.1 胸部正位DR检查
(1)标准片要求:① 肺尖充分显示;② 胸锁关节对称;③ 整体对比度良好、噪声较低、无明显运动伪影和异物影;④ 肺纹理:新生儿(≤28 d)及婴儿(1~12月)肺野内中带可见肺纹理;幼儿(1~3岁)及学龄前儿童(3~6岁)肺野外带肺纹理隐约可见;⑤ 心脏、大血管轮廓清晰可见;⑥ 膈肌、肋膈角清晰可见。
(2)影像诊断要点:① 肺充气良好;② 肺门纹理清晰显示和或心影后方肺纹理显示;③ 肋膈角及肋膈面清晰可见;④ 主支气管清晰显示,位置居中;⑤ 两肺对比度适当;⑥ 纵隔位置及形态显示清晰;⑦ 肩胛骨和(或)胸椎、锁骨、胸锁关节、肋骨等胸廓解剖结构对称,骨质对比可。
7.1.2 胸部侧位DR检查
(1)标准片要求:① 肺尖充分显示;② 两侧后肋、两侧膈肌重叠良好;③ 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④ 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无双边影;⑤ 整体对比度良好、噪声较低、无明显运动伪影和异物影;⑥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可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⑦ 心脏、主动脉走向清晰可见。
(2)影像诊断要点:① 左右后肋影像重叠;② 两侧膈肌重叠良好;③ 心后间隙可见肺纹理;④ 可识别和心影重叠的肺大血管影像。
在日常工作中,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显示的信息有差别,以重要信息显示出来,并且标记与信息显示不遮挡图像关键部位为原则。
位置:① 左上角:姓名、性别、年龄、图像ID、标识R;② 右上角:医疗机构名称、共享标识-GX、检查时间、标识L;③ 左下角:kV、mAs、曝光指数或剂量;④ 右下角:窗宽、窗位、图像缩放率。
标尺:位于影像右侧边框。
8.1.1 摄影目的与适用性
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适用于3岁以上可站立并且“合作”者,对不能站立(包括3岁以下)者,若医嘱要求站立位,则应由陪检者辅助完成。
8.1.2 X线摄影技术要点
(1)人体体位与设备机位:① 体位设计:受检者面向立位平板探测器,两足分开站稳,人体正中矢状面位于平板探测器中线并垂直平板探测器,下颌略抬,使下颌与枕骨不致重叠肺尖;两肩放平,双手水平紧抱平板探测器或者双手垂直上举夹紧头部。以上体位可由陪检者佩戴防护用品协助完成;② 机位设计:水平投照。
(2)照射野与中心线:① 照射野:上缘距受检者肩部上方3 cm以内,下缘平第十二胸椎下缘,两侧包肩关节及腋窝软组织,以保证照射野范围适宜;② 中心线:常规胸部摄影对准第六胸椎水平垂直入射;心脏摄影对准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3)摄影参数与辐射剂量参数:DAP和ESD的获取方法:DAP和ESD通过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M•DAP功能获得,其获取原理是通过对影像链系统实时反馈的管电压、管电流、时间、滤过、SID、肢片距、光野大小等信息以及基于影像链系统的多维度物理参数信息进行综合建模计算所得,见表1。
表1 胸部后前位(Chest PA)(立位)摄影参数与辐射剂量参数
(4)呼吸状态:拍摄心脏者平静呼吸曝光;拍摄肺部应训练其呼吸,吸气后屏气曝光;训练不成功,应观察其呼吸规律择其吸气末曝光。吸气像横膈左侧应在第八后肋间至第十后肋之间。
8.2.1 摄影目的与适用性
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适用于3岁以下不能配合或3~6岁不能站立者。
8.2.2 X线摄影技术要点
(1)人体体位与设备机位:① 体位设计: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身体长轴与台面中线平行;双手臂上举,用沙袋、绑带或/和陪检者协助下固定其双腿、双臂及头部;尽量保持受检者双腿伸直,上肢夹紧头部,背部贴紧台面,以减小移动模糊;头部摆正,下颌略抬,使之不致重叠肺尖;② 机位设计:垂直投照。
(2)照射野与中心线:① 照射野:上缘距受检者肩部上方3 cm以内,下缘平第十二胸椎下缘,两侧包肩关节及腋窝软组织,以保证照射野范围适宜;② 中心线:对准双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3)摄影参数与辐射剂量参数见表2。
表2 胸部前后位(Chest AP)(卧位)摄影参数与辐射剂量参数
(4)呼吸状态:根据受检者呼吸规律待其吸气末抓拍曝光。吸气像左横膈应在第八后肋至第十后肋之间( 因特殊疾病及变异不能达到要求者除外);而新生儿吸气像横膈可在第七后肋至第八后肋之间。
适用于3岁以上能站立但后前位不能配合的受检者。除了人体体位的设计为前后立位,摄影目的与适用性、影像检查技术要点同胸部后前立位。
8.4.1 摄影目的与适用性
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以便确定病变的位置;适用于3岁以上可站立并且“合作”者,对不能站立(包括3岁以下)者,若医嘱要求站立位,则应由陪检者辅助完成。
8.4.2 X线摄影技术要点
(1)人体体位与设备机位:① 体位设计:受检者侧立于平板探测器前,两足分开站稳,被检侧紧靠平板探测器;两臂上举,使身体的冠状面与平板探测器垂直;下颌略抬,使之不致重叠肺尖;以上体位可由陪检者佩戴防护用品协助完成;② 机位设计:水平投照。
(2)照射野与中心线:① 照射野:上缘距受检者肩部上方3 cm以内,下缘平第十二胸椎下缘,前面包前胸壁软组织;后面包背部软组织,以保证照射野范围适宜;② 中心线:对准乳头水平与腋中线相交处。
(3)摄影参数与辐射剂量参数见表3。
表3 胸部侧位(Chest LAT)(立位)摄影参数与辐射剂量参数
(4)呼吸状态:拍摄心脏者平静呼吸曝光;拍摄肺部应训练其呼吸,吸气末屏气曝光;训练不成功,应观察其呼吸规律择其吸气末曝光。
8.5.1 摄影目的与适用性
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以便确定病变的位置;适用于3岁以下不能配合或3~6岁不能站立者。
8.5.2 X线摄影技术要点
(1)人体体位与设备机位:① 体位设计: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台面,冠状面垂直于台面并置于台面中线;双手臂上举并夹紧头部,用沙袋、绑带或/和陪检者协助下固定其双腿、双臂及头部,以减小移动模糊;头部摆正,下颌略抬,使之不致重叠肺尖;② 机位设计:垂直投照。
(2)照射野与中心线:① 照射野:上缘距受检者肩部上方3 cm以内,下缘平第十二胸椎下缘,前面包前胸壁软组织;后面包背部软组织,以保证照射野范围适宜;② 中心线:对准乳头水平与腋中线相交处。
(3)摄影参数与辐射剂量参数见表4。
表4 胸部侧位(Chest LAT)(卧位)摄影参数与辐射剂量参数
(4)呼吸状态:根据受检者呼吸规律待其吸气末抓拍曝光。
综上所述,针对0~6岁儿童体位、设备机位、成像参数、辐射剂量参数及影像质控要点等进行检查成像和规范化要求[20],有助于提升图像质量并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附录
标准片展示见图1~12。
图1 新生儿组(≤28 d)卧位胸部正位
图2 新生儿组(≤28 d)卧位胸部左侧位
图3 婴儿组(1~3月)卧位胸部正位
图4 婴儿组(1~3月)卧位胸部左侧位
图5 婴儿组(3月~1岁)卧位胸部正位
图6 婴儿组(3月~1岁)卧位胸部右侧位
图7 幼儿组(1~3岁)卧位胸部正位
图8 幼儿组(1~3岁)卧位胸部左侧位
图9 学龄前组(3~6岁)卧位胸部正位
图10 学龄前组(3~6岁)卧位胸部左侧位
图11 学龄前组(3~6岁)立位胸部正位
图12 学龄前组(3~6岁)立位胸部左侧位
支持机构: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儿科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顾问:张小安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褚茂平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
吴蓉洲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
主持:付海鸿,鄢喻生
编写人:吴爱琴,赵鑫,秦维昌,刘道永,刘传亚,许书聪,丁金立,王沄
编写秘书:岳翔,张继晔
主审:付海鸿,高剑波,秦维昌,李真林,孙文阁,郑君惠,倪红艳
通信作者:付海鸿,高剑波,秦维昌,李真林,郑君惠
编写专家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名):
鲍 莉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
暴云锋 河北省人民医院
陈 勇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程建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褚茂平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崔志敏 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
丁昌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丁金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杜 乙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冯 骥 甘肃省人民医院
付海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付凯亮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高 铎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高剑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胡鹏志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胡顺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胡永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黄范利 陕西省人民医院
黄国鑫 深圳市人民医院
黄小华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姜新宇 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
居胜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康 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雷进元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雷子乔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李 澄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李笃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李金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李仁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真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罗来树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梁 盼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刘传亚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刘道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刘 辉 陕西省人民医院
刘建新 应急总医院
刘建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刘 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路 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马新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倪红艳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秦维昌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沈乃澎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沈晓勇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存杰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孙文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照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宋登浩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宋建兵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汪启东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 林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王宏光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王 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吴爱琴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吴蓉洲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吴永朝 深圳市人民医院
吴朔春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夏胤龙 武汉市中心医院
许书聪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许 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杨 蓓 武汉市中心医院
杨 锐 陕西省人民医院
杨晓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岳文军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岳 翔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张国明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张 宏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景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
张始状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张小安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张卫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赵宝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赵金龙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乐勇 深圳市人民医院
赵 鑫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赵雁鸣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赵英威 北京大学积水潭医院
郑鹤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郑君惠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钟朝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
周学军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朱万安 吉林大学附属一院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专家组支持团队:
梁志晖 许鹏 鄢喻生 张继晔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