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6-17 12:31:18陈德智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师生

陈德智

武昌首义学院

伴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机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时代了。因此,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当对其自身发展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其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必须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新的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虽然我国是高等教育里的设计大国,但却不是设计强国,高校艺术设计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而近几年兴起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或许能够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开创出一条阳光大道。

一、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一门兼具实践性与审美性的综合性学科,将头脑中的艺术想法付诸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设计,是以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设计还兼具服务性与科学性,且对创新性提出了硬性要求。具体的产品设计要在具有艺术独特性的前提下符合实际,其实际也不能与客观科学框架与理论基础相背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提出了艺术工作室这一概念,创建出区别于传统教育理念只注重理论讲解与自主规划较为落后的实践展示环节。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将艺术设计的能动性与社会性相结合,并将其融汇于教学实践中。艺术设计工作室具有将原本处于分离状态的实践与教学环节相融合的作用,该工作室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立体化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高校艺术设计工作是培养模式是以小班授课为特点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及时、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充分地利用了小班授课的针对性这一优点,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教师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普遍特征以及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出切合学生能力范畴之内的教学设计,并随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此外,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下的课堂可以灵活地与企业公司项目相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工作能力,挣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项目中检验与深化他们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方位学习,使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深入地思考与规划。

(二)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提升教学实践性

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包含传统模式下的公共课程体系,还囊括了工作室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将学到的传统教学理念与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实践中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深化学生的艺术设计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此课程体系是与社会发展实际高度贴合的,是基于行业发展现状而制定的符合专业领域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此外,技术设计工作室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不连续、不能转化运用的碎片化教学难题。艺术设计囊括了工具性学科,例如,对字体进行设计、对图形进行设计等的技能常常是以阶段性学习呈现出来的,很大程度上会致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遗忘之前学习的知识,由于没有专门实践场景的巩固而造成学习效果不好。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模拟环境正好为学生创建了艺术设计职业的预演平台,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管理制度很灵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互评互鉴

高校艺术设计室模式下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不同于传统的死板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是很灵活的,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工作室为粘合剂,将理论知识讲授、具体实践、师生互动、设计相互对接等环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体制机制是非常灵活的,聘请外校或企业中的相关专家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与解析以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此教学模式的管理制度相对来说较为多元,既可以借鉴对传统课堂评估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评价,还可以参照工作室模式下的师生互动的情况,进行师生间的互评互鉴。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创立使教学内容测评的标准、方式更具多样性不仅能够提高师生互评的公正性,还能够使师生之间实现双向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全程在课堂上“自导自演”,单向传输理论知识,疏于对学生真实水平的了解,不关注学生知识的活用,且只能以传统的作业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估,这一评估模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难以测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往往有失公正。而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下带来的师生互动,能够使教师直接客观地关注到学生的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评估时将会更加全面、更加公正。师生之间进行互评互鉴,能够起到相互激励的良好效果,师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相互更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朝着更优化的方向前进。当然,这也能进一步完善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的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教育学生的能力,能够使教学质量测评的效率得以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具有建设性的参考方法。

三、对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创建“工作室+公司”联合平台

艺术设计工作室要积极地与公司进行联动,实现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首先,可以创建基于项目为实践载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工作室要寻找寻求与自身专业定位向契合的公司企业,以具体的项目为接连点,建立稳定、长久的合作机制,实现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共享,使相关项目设计研发得到切实的保障,提供更多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工作室+公司”联合平台的创立,不仅能够使公司项目运转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异常宝贵的经验。

(二)对工作室教学运行模式进行创新

艺术设计工作室秉持着以具体项目为引导、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与相关公司企业的合作,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操能力进行关注与培养。首先,工作室教学模式挣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摆脱了向学生进行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以具体项目为引导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铭记于心,制定出符合学生个性特征、具体实际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完成各种项目,不断激发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于艺术创作、项目制作的创新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整个流程了然于心,进一步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同进互补效果。其次,对学生亦或是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也要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进行转变。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可以引入师生互评的评价机制。在对学生的个人成绩进行评价时,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对其他同学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则根据学生创作作品的创新性以及艺术性来进行点评,最后结合师生间的给分按照评分细则来给出最后的成绩。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能够通过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并能够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不断转变其教学理念,创新其教学模式,促进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开展,推动“工作室+公司”联合平台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教学条件,对其教学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打造出优良的教学队伍,为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专业性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切实的保障。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
麻辣师生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