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树强,陈玮姗,方雪婷,晋 龙,吴春林
膀胱原发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CCA)是由类似于女性生殖系统苗勒上皮的透明细胞组成[1],好发于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0岁。CCA病变多位于膀胱三角区或膀胱颈,常以血尿或排尿困难就诊[2-3],临床罕见,组织学起源及预后尚不明确。本文着重探讨3例膀胱原发C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起源、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以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
1.1 材料收集2007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膀胱原发CCA;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图像,电话随访患者预后。
1.2 方法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封片等。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染色,DAB显色,苏木精复染。一抗包括Ki-67、CK7、PAX8、AMACR、CA125、p53、PAX2、HNF-1β、ER、GATA3、UroplakinⅢ,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2.1 临床特点3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49~74岁,平均62岁。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症状。2例病变发生于膀胱颈,1例发生于膀胱后壁并浸润至阴道肌层(图1)。影像学检查均考虑为膀胱癌(图2)。1例患者行肿物电切术,2例行全膀胱切除,术后均未行放、化疗。术后随访10~58个月,1例患者4年后复发,未发现转移。本组3例患者的卵巢、子宫、肾脏及其他脏器,均未发现占位性病变。最终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原发CCA(表1)。
表1 3例膀胱原发CCA的临床资料
图1 肿瘤位于膀胱后壁,呈菜花状,表面粗糙 图2 CT示膀胱后壁见一占位性病变(箭头)
2.2 病理检查
2.2.1眼观 3例肿瘤均呈菜花状,表面粗糙,呈灰白、灰红色,触之易出血。其中1例带蒂,蒂长0.3 cm,蒂宽2 cm。肿瘤最大径2.8~5.4 cm,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
2.2.2镜检 3例镜下形态基本相似,2例可见管状及乳头状结构混合存在,1例表现为管状、乳头状及弥漫型三种形态混合存在。小管状(图3)和乳头状结构(图4)大小不一,乳头内含纤维血管轴心。小管管腔和乳头表面可见单层鞋钉样肿瘤细胞被覆(图5)。肿瘤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细胞质多为嗜酸性,局灶胞质透亮,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图6),3例标本核分裂象2~4个/10 HPF。其中1例肿瘤细胞胞质可见明显钙化(图7)。
图3 肿瘤组织的管状-囊状结构,内衬单层肿瘤细胞 图4 肿瘤组织的乳头状结构,乳头大小不一,内含纤维血管轴心 图5 肿瘤组织的管状、乳头状结构,表面被覆鞋钉样细胞,其细胞核增大,深染,突向胞质外 图6 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到柱状不等,胞质嗜酸,局灶透明,细胞核略呈空泡状,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可见 图7 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明显钙化 图8 肿瘤细胞CK7(胞质)均弥漫阳性,EnVision法 图9 肿瘤细胞PAX8(胞核)均弥漫阳性,EnVision法 图10 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约40%,EnVision法
2.3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胞质)(图8)、PAX8(胞核)(图9)均弥漫阳性;AMACR、p53、CA125不同程度阳性。3例Ki-67增殖指数30%~40%(图10)。3例中各有1例PAX2、HNF-1β和UroplakinⅢ呈弱阳性。ER、GATA3均阴性。
膀胱原发CCA于1968年由Dow等[4]首次报道,其发病机制和组织学起源尚不明确[5]。该肿瘤起初称为“中肾管癌”,Dow等[4]认为其起源于胚胎期中肾管。有研究发现,膀胱CCA的免疫表型与尿路上皮癌有部分重叠,其起源可能来源于尿路上皮,与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分化有关[6]。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该肿瘤组织学形态与女性生殖道的CCA相似,因此推测其有可能起源于苗勒管[7-8]。
3.1 临床特点膀胱CCA患者年龄分布广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平均年龄60岁。病变多位于膀胱颈或三角区,后壁较少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尿、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非特异性泌尿系统症状[9-10]。影像学检查主要以CT和磁共振成像为主,不仅可辅助诊断,还可协助肿瘤的分期。本组3例患者中女性占2例,平均年龄62岁,2例肿瘤发生于膀胱颈,1例发生于少见的膀胱后壁。临床症状主要为血尿及排尿困难,影像学检查均考虑为膀胱癌。本组膀胱CCA的临床特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2 组织学特征眼观:膀胱CCA并无特异性,常为息肉样或乳头状,肿瘤基底部较宽广,表面无包膜,常伴出血,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镜检:膀胱CCA具有特殊的组织学结构,表现为管状、乳头状和实性片状三种形态呈单一或混合存在。其中管状结构最多见,小管形状、大小不一,内含嗜酸性分泌物、嗜碱性分泌物或两者兼有;乳头状结构常常小而圆,纤维血管轴心可能发生广泛的透明变性。肿瘤细胞形态从扁平、立方形到柱状不等,胞质嗜酸或透亮,或两者兼有;鞋钉样细胞常见,肿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2]。本组3例患者组织学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符,其中2例可见管状及乳头状结构混合存在,1例表现为管状、乳头状及弥漫型混合存在,3例均可见明显的鞋钉样肿瘤细胞和细胞异型性。值得注意的是,本组例2的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明显钙化,查阅相关文献仅Moradi等[3]发现该肿瘤胞质内可出现钙化。由于膀胱CCA临床报道较少,还需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
3.3 免疫表型免疫组化标记CK7、CAM2.5、EMA、PAX8、AMACR、HNF-1β、CA125均阳性;CD10、Uroplakin、CK20、PAX2、CEA等也可阳性;PSA、PSAP、p63、CK(34βE12)、ER、PR、GATA3等均阴性。肿瘤常表现出高增殖活性[2],PAX8、PAX2、CK7、p53和Ki-67等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1-12],尤其是PAX8、PAX2对肿瘤的组织学起源判断起重要作用[13-14]。本组3例患者均呈高增殖反应,CK7和PAX8均呈弥漫阳性,AMACR、p53、CA125呈轻~中度阳性。
3.4 鉴别诊断(1)发生于膀胱的特殊形态尿路上皮癌:如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伴腺性分化,镜下可见经典的尿路上皮癌形态,并非由单一腺性成分组成;肿瘤细胞通常缺乏CCA经典的鞋钉样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A125、CK7、CK20、GATA3在两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鉴别意义较小,但尿路上皮癌特殊亚型往往不表达PAX8、PAX2、AMACR等CCA特异性抗体[15-16]。(2)肾源性腺瘤:又称为肾源性化生,其组织学结构主要呈管状、囊状和乳头状,细胞形态扁平至立方形,胞质嗜酸或透明,间质伴炎症反应。上述组织学形态特点易误诊为膀胱CCA。肾源性腺瘤多发于30岁以下患者,肿瘤体积通常较小,并局限于黏膜固有层内,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病理性核分裂象罕见[17]。膀胱CCA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体积较大,常侵入肌层,肿瘤细胞异型明显。(3)膀胱转移性透明细胞癌:常原发于肾脏和女性生殖道,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脏、子宫、卵巢和阴道等部位的原发灶。女性生殖道CCA组织学形态与膀胱原发CCA基本相似,但前者表达ER、PR,后者通常不表达。肾脏透明细胞癌镜下通常呈巢状、腺泡状排列,肿瘤巢由纤细的薄壁血管包饶;膀胱原发CCA镜下可见以管状、乳头状和弥漫型为主,有鞋钉样细胞;前者通常表达CA-IX、RCC,而后者则不表达。本组病例经影像学检查其他脏器未发现占位病变,可排除转移性透明细胞癌可能。(4)前列腺腺癌累及膀胱:肿瘤细胞呈腺样,细胞单层排列,AMACR阳性,与膀胱原发CCA易混淆。前列腺腺癌累及膀胱的腺管结构通常无钉突样细胞,免疫组化标记PSA、PSAP均阳性。(5)其他:透明细胞恶性黑色素瘤、膀胱神经内分泌癌等,通过形态学或免疫表型可资鉴别。
3.5 治疗与预后膀胱原发CCA临床罕见,随访资料较少,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和相关预后评估因素。膀胱原发CCA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手术治疗包括膀胱完整切除或膀胱部分切除,不推荐对肿瘤行单纯经尿道电切术[18-19]。膀胱原发CCA预后比普通型尿路上皮癌差,具体机制尚不明确[20]。本组例1对肿瘤行单纯经尿道电切术,术后4年复发,该肿瘤复发可能与手术切除不完整有关。另2例患者行膀胱完整切除,随访10~26个月,仍存活,未见复发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