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曦 戴中光
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宁波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底,宁波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已达到2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已达到96项。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非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宁波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已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新媒体的兴起,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日益火爆,给“非遗”的传统渠道传播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契机。如何运用好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文化成为当前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在“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演员”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短视频APP和社交平台发展迅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更便捷、更易接受的传播渠道。截至2020年6月底,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8.18亿,短视频APP以人均单日110分钟的使用时长远远超越了即时通信,浏览短视频并参与制作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1]与传统媒体比较,以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短视频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时间、空间等各方面限制。广大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短视频影像的传播感受宁波“非遗”的魅力。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播媒介的融合成为必然之势。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不断撼动传统媒体地位的同时,也正在塑造着全新的融合性传播生态。短视频用户数的日益增多,用户涉及面更是日益扩大,这促使宁波“非遗”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对宁波“非遗”活力的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
“非遗”传播的传统模式一般有展览、演出和“非遗”纪录片等。传统传播方式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如:央视播出的非遗系列纪录片《传承》,就单集来看,从前期的踩点调研到后期的剪辑宣传,举百人之力,花百万之财,才拍出一集精美的纪录片,可见其成本之大。然而,制作短视频,制作者凭借手机、剪辑软件短时间就可以制作出趣味性强、内容短小精悍的作品。
传播渠道作为传播的重要因素,决定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影响着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2]“非遗”传播的传统渠道以书籍、展会、纪录片为主,虽然这些传统渠道的社会公信力较高,在大众心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传播的速度较慢和范围较窄。“非遗”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传播,推广渠道更广,针对性更强,成本更低,范围更广。
宁波“非遗”创作者主要分为四类:官方媒体、传承人、团队拍摄和个体拍摄。在四大平台中输入关键词 “宁波非遗”,共找到313个短视频的作品。其中官方媒体在平台中发布的短视频比较受大众欢迎,但数量不多仅有37条,占比12%;传承人的作品23条,内容仅占7%比例;个体拍摄172条视频作品占55%比例,但作品制作简单、视频内容单一;其余为团队拍摄的作品,于个体拍摄相比相对精良,但数量仍然不多,占比23%。
从受众来看,观众对于宁波“非遗”关注度较低。宁波的“非遗”项目视频作品数量较少,个体拍摄的居多,而个体拍摄的作品点赞数与播放量都偏低,平均点赞数仅有2000左右,平均播放量少于1万。再者,由于个体拍摄的创作者没有坚持更新,粉丝量偏少,受众黏性不强,从而导致这些“非遗”项目并没有收到观众的强烈反响,甚至有些视频因内容枯燥在平台的大数据影响下,最终石沉大海。
由此可见,对于短视频这种门槛低的应用,其难点主要集中于内容创意与内容传播。用户迫切希望自己的短视频获得大的传播量与影响力,但是内容不够新颖、传播力度不够。宁波“非遗”需突破这两大难点,就要进行对自身短视频内容的定位以及制定相关传播策略。
稀缺即价值。“稀缺”正是宁波“非遗”的特点,必须要把握这个特点,将“非遗”特色与短视频碰撞出新的火花。当下短视频鱼龙混杂,内容良莠不齐,千篇一律,“非遗”短视频想要从中脱颖而出,素材的选取尤为重要,必须要有创意和戏剧冲击力。比如,抖音中“非遗鸿铭阁老李”拥有411.9W粉丝,将非遗竹编艺术融入现代文化中,结合现代物品制作出花盆、雨伞等,视频完整地展现了从竹子变成竹编的过程,配上流行音乐,很容易让人完整的看完视频。
素材的选择和内容上构思创新是一个成功视频作品基础,视频的后期制作也同样重要。背景音乐、字幕、镜头的切换都需要后期制作完成。将其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简单易懂、主次分明。单靠一个人是较为困难的。[3]组建专业团队,会使短视频的效率以及质量得到大大的提升。对于短视频的制作策略,可从叙事、拍摄、剪辑三大方面着手。在叙事方面,宁波“非遗”底蕴深厚,内容较长,可将内容进行分割成可以独立成片的短视频,这时,可在结尾处采取连环悬念策略。在拍摄方面,需提前准备好剧本,根据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短视频抓拍时尽量捕捉有价值的镜头。在剪辑方面,需仔细衔接相关的场景画面,重视画面的平滑过渡。
短视频各平台拥有一套自身的作品推送机制。以抖音平台为例,一个视频初创者创作的长达5分钟往往会导致“完播率”较低。根据平台的推送机制,这些视频不会有推送的机会。想要得到关注度,初创者需要适应平台的推送机制,在起步阶段的视频作品时长尽量不要超过30秒,当“完播率”上升,粉丝量积累到一定数量,再尝试增长时长,加大内容的输出。
“非遗”短视频内容要具有故事性,通过故事情节激发观众对其后续发展的好奇心,在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增加观众的黏性。如,在抖音平台拥有126.2万粉丝的“非遗大宇”,通过讲述一个个精彩生动的故事,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介绍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获得高点赞量、评论量与转发量,吸引了大量粉丝。观众的黏性大大增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也只会只增不减。
短视频有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的特点。部分“非遗”短视频有着高点击率和浏览量,但视频作品是碎片化的,不利于品牌的建立。“创作者要在精良内容和生动故事的基础下,创造独属宁波“非遗”的品牌。账号可以以传承人命名,创作者可通过参加相关活动,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传播度。进而扩大宁波“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宁波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中,宁波“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式也应当不断革新。一方面,宁波“非遗”的宣传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短视频影像化传播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作者需结合当下“非遗”短视频传播现状,通过参加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创作素养,制作质量更高的作品,让大众通过短视频了解宁波“非遗”,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提高大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