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背景和动力分析

2021-06-17 12:31:18王楠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形式

王楠

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一、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背景

(一)“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占据市场主流

电视从诞生起,其娱乐功能就伴随始终。以电视为媒介的电视节目,自然将娱乐视为不可或缺的因素。适度的娱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受众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促进身心健康。现如今市场经济快递发展,电视节目做为“眼球经济”,“泛娱乐化”现象频发,掺杂了过多恶俗、粗俗的内容。加之电视作为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教化功能,让这些因素潜移默化的对社会、对受众产生了负面作用。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对过度娱乐化进行了批判,他认在《娱乐至死》中提到: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那么这 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在劫难逃。”在一定程度上,尼尔对过度娱乐化的批判,依旧可以让我们反思当下的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依托电视媒介进行传播,其传播范围广,受众易接受的特性,将其娱乐功能放大。相反,电视节目文化传承的功能被减弱。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过度娱乐化的节目包围,忽视了知识的吸取。

其次,在“收视率”导向下,虚假、煽情、质量不佳、制作敷衍的电视节目在观众的视野中泛滥。受众的审美层次在恶搞和无道德底线的话题中被降低,道德观念一定程度上发生偏差。过度娱乐化的节目在我们拿起遥控器时“蜂拥而上”,千篇一律的节目内容,庸俗、恶搞的节目形式让受众厌烦,受众期待出现更有意义、正能量节目的出现。

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注重节目内容的质量和创新的节目形式让其突出重围,脱颖而出。文化类电视节目以文化为核心,以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作为背景,旨在传承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解释科学现象等,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满足了受众对精神世界富足的渴望。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生存压力较大

如今,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虽说相较于以前的有一定的改观,出现了类似《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的节目,但余下的大部分都以单一的文化讲解、阐述的形式为主。就目前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收视情况来看,真正“爆款,的节目不多,像讲座类、纪实类的文化类节目依然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压力。

究其原因,从外部来看,文化类电视节目从来都不是带来收视率的主要节目,所以就算是打造了该类节目的电视台也仅有少部分把其放在黄金时段播出(19:00-22:00),这样客观上就减少了观看的人数。

从内部原因来看,电视制作人们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理解有偏差,例如,不少文化类电视节目自娱自乐,不知所云;有的曲高和寡、忽视受众;有的未做深究;以讹传讹。这些都是制作前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没有对受众喜好进行分析,是敷衍受众的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智华认为,在特定情况下,高雅文化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通俗讲解,‘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可以取长补短、雅俗共赏。所以,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是可以从僵硬的灌输式的形式,向寓教于乐、参与度增强的形式转变,给观众带去了全新的视听感受。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应该仅仅将文化知识直白的以电视为媒介呈现,而是应该把文化以“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唤起受众共情,达到传递文化的目的的同时,让受众如沐春风。

(三)收视率导向下的“同质化”现象

一直以来,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电视台、传媒机构的自给自足。节目的收视率,被部分电视制作人们视为衡量节目成功的唯一标准。如果节目想获得经济利益,必须打造成为“爆款”斩获收视率,从而吸引广告商投资,为第二季、第三季的节目制作打下基础。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作逻辑,所以就会出现跟风、同质化、什么类型收视率高就制作什么节目的现状。当一个新兴节目开始火爆,并且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同类型的节目就会“纷涌而至”。除此之外,引进国外热门节目版权的热潮也一直让我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异常 艰难。2014年10月,以韩国SBS电视台火爆的综艺节目《Running Man》为样本的《奔跑吧兄弟》将我国版权引进推向高潮。就文化节目来看,《见字如面》也是买入了的英国电视节目《letters live》的版权进行的创作。

不管是爆款节目出现的跟风模仿,还是从国外引进热播的电视节目进行二次制作, 都使“同质化”成为我国电视市场鲜明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我国电视节目制 作“疲软”,缺乏创新的问题。这样大规模的同质化现象,不仅不能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节目需求,还会让观众审美疲劳,产生厌烦。

二、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动力

(一)自身需求

我国早前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因为其曲高和寡的节目内容,或是呆板单一的节目形 式,让受众对文化知识的接受非常被动,受众无法真正参与到节目当中,致使这一时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据笔者了解,我国第一档与读书相关的电视节目叫《读书时间》,于1996年播出。 其通过有声读书和书本分享的新兴形式让观众通过电视感受阅读乐趣。《读书时间》播出后,《读书》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一味书屋》登录青岛电视台,接着等一系列同类型节目接踵而来,但最终都因内容单薄,形式缺乏创新导致收视率过低,最终停播了。

2001 年央视推出《百家讲坛》,该节目希望让专家学者为老百姓服务,以求普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但节目刚播出时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收视率很低。节目制作人及时做出反应,开始改变节目形式。接着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优质的节目内容出现在受众视野。但近年来,因为讲师质量参差不齐以及节目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百家讲坛》渐渐退出受众视野。

《百家讲坛》后,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开始了漫长的“瓶颈”期,虽然文化类节目 的出现没有中断,但一直没有“爆款”的出现。

直到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竞赛加汉字文化的形式成功让文化类电视节 目重回大众视野,紧接着《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将广大受众对于文化电视节目的关注推向高潮,至此文化类电视节目真正开始映入观众眼帘。

2017年2月的电视节目《朗读者》,节目选取了贯穿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摒弃了单一的、灌输式的节目形式,采用“访谈+轻解析”等创意的形式向观众全面展现节 目嘉宾感人至深的故事,读本的作者以及读本创作的背景、意义,引起观众共鸣,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

(二)受众需求

1974年,在众多学者都将目光投向传播者研究时,美国学者卡茨将其研究对象指 向受众,著名的受众理论“使用与满足”随之问世。自此理论诞生后,人们越来越多的 开始关注受众在传播中重要的地位。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节目的制作者通常会选择观众容易接受的、感兴趣的节 目内容和形式进行传播,受众在众多节目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即“使用”,从而获得“满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对信息的需要逐渐增高,受众希望能够看到 新兴的节目,当然也会“抛弃”无聊的、陈腐的节目。如今我们打开电视,有近百个卫 星频道和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电视节目是十分相似的,这样的情况下,观众选择的权力逐渐消失。加之互联网的兴起,更加速的电视观众的流失。如何在新媒体流行的当下突出重围,是能依靠创新来打造“内外兼修”的电视节目。

2001年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推出时曾风靡一时,其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都有让观众眼前一亮,收视率也一度很高,可是渐渐的由于其一直没有推陈出新, 一直延续以前形式,到现在受众就很少了。还有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等开播时都曾创作收视奇迹,但从第二季第三季开始关注度就渐渐减少了。

到2017年,电视节目《朗读者》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样新颖的节目形式,丰富的节目内容,让观众眼前一亮,也让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看到了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供参考的创新路径,这也反映了电视节目只有创新才能生存。但这些年类似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在下降,“爆款”再也没有出现过。

(三)社会需求

优秀文化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的发展需要优秀文化作为根基。文化 类电视节目作为传递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被我政府关注、支持。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多次强调过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学习、传承息息相关。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相关文件上提出,要积极开办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电视宗旨的原创文化节目。这是第一次我国明确提出提倡、支持我国原创类文化节目的创作。2016年,总书记视察中央电视台时也曾提到“中央电视台每天而对数亿观众,一定要紧跟时代、多创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文艺创作提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文艺创作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汲取营养,推出富含深厚底蕴的优秀文艺作品。还要站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网络文学、音乐、微电影等发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意见》无疑是对制作文化类电视节目提出了要根据国家政策有效开展,要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

三、结语

电视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电视里消遣娱乐、知天下事,不自觉间电视也成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而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在层出不穷、逐渐火爆的同时,出现了同质化、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等现象,使其根本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大多数文化类电视节目黯然退出舞台。未来,电视人只有进一步对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背景和动力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让文化类电视节目发挥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审美层次,满足国民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娱乐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 09:57:49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5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