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耕垦农具的演化

2021-06-17 12:31:18舒利香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耕种农具传统

舒利香

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天工开物》由明末宋应星撰写,全面而系统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技术,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章。本文以《天工开物》记载的耕垦农具为研究起点,通过考察犁、耙、耖等农具的质料、工艺、尺度、形制等方面演变至今的总体轮廓,从而把握耕垦农具发展的内在逻辑,挖掘传统造物设计的主动适应性特性及内蕴的文化基因,为现代设计融合科技与人文特性提供思想指导。

一、耕垦农具的演变

耕垦农具用于犁地翻土,细碎土垡,平整土地等作业,经历了从耒耜到传统犁再到机械农具的发展过程。唐代曲辕犁是历史上重要的翻土农具,促使犁耕模式普及;晋代发明了耙,能在犁地基础上将泥土碎得更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打混泥浆农具,形成了南方稻田犁、耙、耖的耕作体系,奠定了今后农业耕种的模式。

(一)犁的演变

犁:“犂,耕也。”[1](P29)犂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破土与翻土。犁最初由耒耜发展而来,“手耕曲木”曰耒,[1](P93)“入土曰耜”[2](P33)。原始社会时期,农业耕种模式以耜耕为主。至春秋战国,农业耕种演变至犁耕,牛拉犁耕地的情景开始出现。东汉时期,牛耕成为主要的耕种模式,早期的牛拉犁与传统的驾车方式基本一致。唐代在直辕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奠定了中国后来长期使用的步犁的基本形制。宋元时期,水稻地位逐渐上升,南方稻田的耕—耙—耖精耕体系进一步向精耕细作发展,从耕整土地,到培育壮秧,到田间管理,稻作流程更加系统化。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的犁由犁铧、犁壁、犁辕、犁梢、犁底、曲轭、策额等基本构件组成。该犁的犁辕较短,减轻了犁的整体重量;犁辕呈向下弯曲的弧形,兼顾实用性与视觉美感。《天工开物》中也记载了晚明南方牛拉犁的耕种情景农人右手紧握犁梢,左手执鞭,沿着牛拉的方向犁地。这种曲辕犁适合江南小块稻田的耕种。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在小面积稻田或阶梯式稻田地区,传统犁具有其优越性,最终还是难逃被土壤耕作机械替代的命运。在农忙季节,农田里传来的是轰轰的机器声,牛拉犁耕作的情况几乎没有。或许传统犁将成为博物馆的展示品,但其蕴含劳动人民积极乐观、勤劳朴实的品质将延续到耕作机械中,传承耕作智慧,延续农耕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层结构。

(二)耙的演变

(三)耖的演变

耖,疏通田泥器也[5](P160),是一种在犁、耙地之后能把土碎得更细的农具。耖有类似耙齿的结构,但其耖齿更长,能把泥土耖得更细,所以能达到深耕的功效。耖由耖齿、横梁、扶手架、牛轭拉杆等部件组成,其牵引方式是“一牛一耖”式。耕作者握住扶手架进行劳作,扶柄的直径影响耖田的效率,如果直径过小,容易引起肌肉过度紧张;直径过大,则手难于抓握,导致安全隐患。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其制作和尺寸上稍有差异,其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男子耖田时双臂与双脚的操作范围,最大程度地保障耖在耕种时的性能,尽可能减轻操作者在耕作时的疲劳度,兼顾耖的实用性及宜人性。

二、耕垦农具演变的动力机制

厚重丰富的农业文化记录了农耕文明的延续,是当时生产状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也向现代人传递着远古劳动人民对于人文精神、科技文明和物质生活全面发展的追求。[6](P160)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材料及工艺技术的进步,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耕垦农具的表现形式也然随之变化。任何事物或事件的产生发展都是偶然性中的必然,背后都有一定动因的推动,大多时候这种动因又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7](P138)

(一)社会需求的改变

“民以食为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晚明时期,据《天工开物》记载:“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8](P8) 农业耕种以水稻为主,稻作器具的种类繁多。《天工开物》记载了南方稻田耕、耙、耔、耘等田间作业的农具,水利灌溉器械以及稻谷的脱粒、去壳等工具,呈现农业经济繁荣的景象。在小农经济社会生产模式下,民众全身心投入农业耕种,以期获得更多粮食,希望能年年有余。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部分以种地为生的群体转向以手工业或商业贸易等行业谋生,商品经济开始萌芽。民间家庭作坊数量增加,农民会在农忙淡季制作一些地域产品以供销售,使得社会上流通的商品急剧增多。农民接触了形色各异的物品,自然会将某些好的设计理念移植到耕垦农具上。在劳动过程中,农民不断提升耕垦农具的认知及使用体验,在有限的条件下逐渐完善现有的耕垦农具。但限于认知能力及技术水平,清朝耕垦农具基本延续明代,处于发展停滞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传统的小农商品经济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兴的机械工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模式,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很大进步,耕垦农具的制造也大力推广工业化生产模式,逐渐出现铁制犁、耙、耖,在局部结构上也不断完善。民间木匠、铁匠受机械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大部分加入工业化生产大军,导致手工制作犁、耙、耖的技艺逐渐流失。机械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农具,由于其生产成本降低,维护便利,逐渐被民众接受。随着社会从小农生产转向工业化生产方式,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部分转向工业制造行业谋生,农业耕种追求高效便捷,传统的牛拉犁耕种方式难以满足需求,机械农具逐渐取代传统农具。

(二)材料及工艺技术的进步

从原始时期的石器农具到商周青铜农具,再到春秋战国铁质农具,反映材料及工艺技术的变革不断促进农具的发展。物质材料的不断更新为造物设计注入新鲜血液,工艺技术的突破会促进造物设计的发展,导致造物设计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明清时期,在灌钢冶炼法的基础上出现了“苏钢”冶炼法,能获得质地较纯的钢材。“苏钢”冶炼法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生铁淋口”技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治地生物用锄、鎛之属, 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每锨、锄重一斤者, 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 多则过刚而折。”[9](P133)“生铁淋口”技术使铁器的表面更坚硬、内部柔韧,符合耐磨耐用的要求。“生铁淋口”法被用于耕垦农具的制作,改善犁壁、犁铲、耙齿的硬度及刚性。随着材料及加工技术的提升,铁犁、铁耙的性能有较大改善,犁、耙、耖农具逐渐从木制到铁制再到机械自动化,局部结构不断改良,提升使用性能及耕种效率。机械工业化生产降低农具的制作成本,缩短成型周期,易于新式耕垦农具的制作及推广。尽管机械农耕用具与传统耕垦农具在形制及制作技术方面有本质区别,却是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传承农人勤劳朴实、乐观积极的品质。农耕是对人的训练,稻作物的种植需要爱心、精心与耐心,从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三)民众思想观念的改变

明清时期,农业耕种效率不高,加上沉重的赋税,农民虽整天忙于劳作,粮食却所剩无几。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统治下,农民更注重耕垦农具的功能特性,往往忽略农具的美观及使用舒适性,在设计与制作面前缺乏话语权,只能被动适应现有的农具。这一时期,犁、耙、耖的制作以手工业为主,制作群体是民间木匠、铁匠,他们延续师傅传授的技艺,设计创新意识不强,较少有新的突破,所以犁、耙、耖的设计基本保持统一的基调。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民众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传统造物设计也受西方工业设计的影响,呈现多方面的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快速恢复农业生产,政府推行农具改革运动,提升民众进行农具设计的主动性意识,促进农具设计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农村分田到户政策的落实,农民真正当家作主,乐于劳作,从生活压力下解脱出来,与农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会关注农具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会注重农具的视觉美观,从而积极主动地改良旧式农具,设计新式农具。

三、结语

耕垦农具是农耕文化的物化载体,是一种文化符号及文化象征物,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性格、心理、艺术创作和信仰关系密切,已深深融入农民生存发展的诸多环节,是生产技术成就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典型体现。传统耕垦农具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更符合农民与泥土打交道的习惯,更能体现农民对泥土的眷恋之情。尽管传统耕垦农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其蕴含的乡土文化却永不褪色。中国的土地上的中国人,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审美传统、生命意识、伦理情感与宗教观念,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极力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当下,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并要将优秀文化弘扬出去。在新时代,我们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要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坚持古为今用、推成出新的方法,将传统耕垦农具内蕴的文化基因传承至机械农具设计之中,为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猜你喜欢
耕种农具传统
秋夜
古代农具“奇妙夜”
学与玩(2022年10期)2022-11-23 08:32:16
“谁来耕种”之问真的无解?——集约经营之后,榆阳农民如同“甩手掌柜”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22
时尚耕种——种植自己服装的人们
英语文摘(2022年2期)2022-03-16 06:16:28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军事文摘(2020年20期)2020-11-16 00:32:1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耕种者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农具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