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游客类型与行为特征研究
——以西双版纳南糯山为例

2021-06-17 06:37刘艳平保继刚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茶山茶农普洱茶

刘艳平,保继刚,赵 莹

(1.中山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3.深圳华侨城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518000)

1 问题的提出

国内逐渐出现茶产地旅游、茶文化寻根游、茶道寻源游等以茶为主题的旅游现象。其中,普洱茶旅游发展尤为突出。现代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腻等多种保健及收藏功能,随着茶商炒作与拉动,媒体跟进与事件打造及地方政府的推进,普洱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茶产业对当地旅游开发与推进起到积极作用。大众、文化人士、茶商、茶叶爱好者等群体前往茶产地进行旅游体验,形成面向特定或专业需求、市场群体较小、基于文化或活动的利基旅游市场[2]。茶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文化旅游正在世界各地兴起[3]。

研究者对茶旅游及茶游客的定义已有较为清晰界定,茶旅游被定义为“出于对茶的历史、传统和饮茶感兴趣的旅游”[4]3,主要包括遗产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和乡村旅游等内容[5]。茶游客被认为是体验茶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游客[4]3-20,以茶叶爱好者为主,其对茶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对喝茶的态度积极,且有经常喝茶的习惯[6]。从动机、旅游体验、茶相关活动的参与程度而言,茶旅游属于特殊兴趣旅游的一种[7],核心是茶游客与茶旅游吸引物。茶旅游吸引物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茶园、茶树等自然景观,包括茶王树等[8]具有特殊价值的茶树;二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茶文化遗产、主题活动、展览等具有人类意识形态的茶文化景观或事件,主要包括茶厂、茶主题旅游服务[4]1-274、家庭式茶加工作坊[4]133-144、茶室、茶博会、茶王节等。

国内外茶旅游研究可以分为游客和目的地两个方面的研究。对于茶目的地的研究,以研究某一案例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茶农社区参与、目的地发展、社会文化变迁等为主,提出案例地的发展策略,偏重从宏观方面探讨。地方政府、茶农或茶园主、媒体、旅行社和茶游客被认为是茶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9]。茶游客作为需求方,在茶旅游发展中发挥着较大作用。目前茶游客研究多见于旅游体验及影响因素的讨论,缺乏对茶游客的动机及行为规律的把握。

本文以茶产业带动的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选择茶叶生产地——西双版纳为案例地,分析茶游客类型与行为特征,深入分析不同游客群体的动机、行为差异及可能的转换关系,讨论中国茶游客与国际茶游客的相似性和独特性。这一研究将有利于市场细分,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客户群,加强茶旅游的行程规划和活动内容的充实程度,理解旅游消费升级的规律,分析茶游客的需求与茶旅游地旅游产品的供给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而指导茶旅游市场的开发实践。

2 相关研究进展

2.1 茶游客分类研究

Boniface把专门以寻找茶馆为乐趣的人称为茶馆狂热者[10],Jolliffe则按照游客动机及其茶活动的参与程度,将茶游客分为偶然型游客(accidental)和专门型游客(intentional),并把专门型游客细分为投入型游客和极端投入型游客[4]121-136。不同类型的游客,其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参与茶活动的积极性。偶然型游客不主动追求茶旅游体验,投入型游客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尝试茶旅游相关体验,极端投入型游客会积极寻求茶旅游体验,参与与茶相关的活动[11]121-136。Jolliffe根据市场潜力将茶游客分为茶爱好者(tea hobbyists)、新奇追求者(novelty seekers)和文化或生态旅游者(cultural/eco tourists)[4]53-68,茶爱好者是主要的目标市场,该类游客更加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以茶为核心主题的旅游上,文化旅游者作为潜在的目标市场,将茶视为文化产品或将品茶视为一种文化体验行为,而新奇追求者并非一个稳定的市场群体[4]53-68。

上述关于茶游客的分类依据是以旅游动机、茶活动的参与程度、市场发展潜力为主,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是基于国外和国内台湾的茶旅游发展情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境下,中国大陆的茶叶生产模式、茶叶市场发展等与国外和国内台湾存在较大差异,茶旅游的发展模式、茶游客类型的划分结果、特征与国外和国内台湾的已有研究难以一致。例如,中国大陆的部分茶商前往茶产地停留长达半个月,体验与茶相关的活动,但其特征与以往研究的茶游客特征[11]121-136存在较大差异。

2.2 茶游客行为研究

游客行为包括空间行为和决策行为[12]。茶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主要指茶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进行与茶相关的活动,包括品茶、购买茶叶、茶文化互动、学习茶文化[4]53-68等。但茶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游客对茶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少数茶游客甚至主动寻找茶背后的故事,例如有茶游客专门到中国、印度探索与茶相关的故事[13],体验与茶相关的事件活动,如茶派对、品茶会等活动[4]3-20。茶游客和非茶游客在饮茶的态度和购买茶的意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6]。可见,茶游客的旅游行为是围绕茶展开的,其行为特征区别于传统大众游客。

茶游客对茶的兴趣程度影响茶旅游的决策行为。喝茶习惯、对茶的态度与参与茶旅游的意愿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对茶的了解越多,对饮茶的态度越积极,喝茶频率越高,人们就越愿意成为茶游客[6]。不同类型的茶游客对茶的兴趣程度不同,其旅游决策行为也存在差异。极端投入型游客把旅游目的地的与茶相关的设施和体验作为旅游决策依据,而偶然型游客甚少依据茶体验作出旅游决策[11]121-136。

国内茶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未能满足茶游客多样的体验需求[14-15]。不同茶产地的茶旅游吸引物、茶旅游产品、茶旅游体验、茶旅游形象品牌、茶旅游发展模式有所区别,而游客前往茶产地旅游的需求也较为多样化。为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需切实了解不同类型的茶游客主要的行为特征及偏好。目前茶游客旅游行为相关研究甚少,缺乏对茶游客的空间行为、消费行为等方面的探讨。对茶游客类型的研究能进一步了解茶游客的行为特征、需求特征等,从微观层面了解茶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能否满足不同类型茶游客的需求,为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吸引物构建等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结合中国茶旅游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拟进一步考察茶游客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丰富茶游客研究内容。

3 研究过程

3.1 案例地简介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地之一,是古茶山的集聚之地。西双版纳普洱茶旅游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普洱茶旅游发展缩影。20世纪90年代前,西双版纳茶旅游以小众先锋游客为主,以学术科研考察为主要目的。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茶产业复兴,少数先锋茶游客开始进入茶山,寻找优质茶叶、探究茶乡文化,其中以台湾的一批茶商、茶人发起的对普洱茶原产地“寻根游”最为典型[16]。少数先锋游客的进入带动了茶乡发展,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传播。在茶企及茶农的推动下, “原生态”的古树普洱茶日益受到茶叶市场的追捧[16]。同时,大众媒体在塑造游客旅游动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7]。随着大众媒体的推广,茶山、茶旅游的知名度扩大,游客日渐多元化。

在西双版纳的众多古茶山中,勐海县南糯山的茶旅游资源丰富、茶旅游吸引物显著。南糯山的茶旅游吸引物包括哈尼文化园、南糯山村寨门、半坡老寨村落、茶王树、茶园、茶山等。茶王树作为茶旅游的标志性符号,已成为众多茶游客必去的朝圣之所[8]。另外,南糯山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利于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茶游客,故本研究选择西双版纳南糯山作为案例地。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了解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对茶的认同等情况。为持续跟踪案例地,避免受茶产业市场波动影响,研究者分别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的7月份共17天进入南糯山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茶产业、茶旅游的发展资料,梳理案例地的茶旅游发展历程。调研过程中,研究人员在山下选定目标茶游客,追踪游客在南糯山的游玩轨迹,观察其与茶农的互动情况等旅游行为,并结合游客及居民的访谈了解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在正式调研之前,研究者通过在南糯山山下的哈尼文化园景区进行预调研,初步了解茶游客的类型及特征。在正式调研中,研究者以游客(T)为主要访谈对象,结合茶农(A)的访谈内容互证观点。最后,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完成开放式访谈,2015年、2016年、2017年有效访谈数量分别为20人次、32人次、26人次,其中追踪记录游客轨迹及深度访谈游客15人次,获取较为真实完整的信息。每个访谈对象的平均访谈时间为30分钟。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呈现部分2015-2017年不同类型的访谈对象,如表1所示。

表1 南糯山访谈样本基本信息

4 研究发现

基于Jolliffe对茶游客的分类研究[4]121-136及中国茶旅游的实际情况,本文根据茶游客对茶的感兴趣程度、旅游动机、行为差异(包括行走轨迹、停留时间、与茶农的互动)等因素探索性地将西双版纳的茶游客分为偶然型游客、过渡型游客、商务型游客、极端投入型游客,描述不同类型游客的特征及其转换关系。

4.1 茶游客类型划分

4.1.1 偶然型游客

偶然型游客是指对茶有少许兴趣的大众游客,以团队游客为主,数量较多,缺乏茶知识,对茶的认同感较低,基于偶然机会才开展茶旅游活动。由于对茶叶缺乏兴趣,不主动寻求茶旅游体验[4]224-243或购买茶叶。游客在园内停留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核心互动对象为哈尼文化园的工作人员(非本地茶农),主要活动范围在南糯山脚下的哈尼文化园。大部分游客缺乏“上山观看真正的茶王树”等深度茶旅游体验需求,其旅游行为轨迹主要是:步行参观南糯山脚下的茶树、茶园——听导游讲解茶树的历史变迁——与茶树、茶园合影留念——品茶——结束离开。游客的旅游行为并非基于自身兴趣驱动,仅按照旅游团的行程安排游玩,被动性强。

“不愿意,就这么看一眼这里的风景就行了。太累了,不会去的,八百年和两千年的茶王树区别也只是后者更高一点,没什么意思。”(T1)①

4.1.2 过渡型游客

过渡型游客是指部分对茶感兴趣的大众游客、文化人士、周边县市居民等游客群体,以自助游游客为主。根据调研估算,过渡型的人数稍逊于偶然型游客。该类型游客并非专门型游客[11]121-136,其主要旅游目的是游玩西双版纳的其他旅游吸引物。游客对茶的兴趣不高,对茶的需求较低,少数游客会购买茶叶,对茶专业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参与茶旅游程度较低。该类型游客在南糯山停留约一天,旅游行为轨迹主要是:南糯山脚——走访茶农——逛茶园、茶树——在茶农家品茶。

“在山脚下,游客很多,尤其是泼水节的时候,游客不可能只参加泼水节,必定会附带来看一下茶树王,多是一日往返。”(A1)

该类型游客与茶农交往程度较偶然型游客高。研究者于2017年7月在南糯山姑娘寨旁边的左折茶屋②居住一周,跟踪研究到访茶屋的茶游客。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游客在茶山的主要旅游活动是与茶农共同品茶、听茶农讲解茶叶知识。该类游客通过亲身接触茶山环境及观看茶王树,了解到茶树的生长环境良好,对茶的认同感增高。随着茶旅游经验的丰富和对茶兴趣的形成,过渡型游客可能会转换成商务型游客或者极端投入型游客。

“有一些年轻人一开始来南糯山并非真正喜欢茶,但是也会过来看看茶山,看茶树,慢慢地就喜欢上喝茶,喝多了就知道那些茶是真正的好茶,以后再来南糯山的时候就会带较多的茶叶回去。”(A2)

4.1.3 商务型游客

商务型游客主要指茶商等茶叶贸易者。世界旅游组织(UNWTO)对商务旅游的定义为:“出于商业的目的,人们到达并在非居住地停留的活动。”[18]目前,学者对于“商务旅游”“商务旅游者”的概念范畴争议较多。曹诗图等认为商务旅游在定义上存在逻辑混乱和常识性错误,他们提出商务旅游应是指商务人士在商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行为或附带进行的旅游消费活动,而不是全部的商务活动与消费现象[19]。基于上述商务旅游的概念,本文提出的商务型茶游客是以收购茶叶为主要旅游目的,同时进行相关旅游活动或旅游消费的游客。

由于国内普洱茶质量参差不齐,真正的“古树纯料茶”难求。该类游客以来自珠三角等普洱茶销售较佳的区域为主,以寻找及购买优质好茶或监督茶叶制作为主要目的。该类茶游客集中在春茶季(3月到5月)及秋茶季(9月到10月)进行茶旅游活动,在茶山停留2~5天,少部分会停留一个月以上。此类游客参与茶旅游程度较高,会在相熟的茶农家就餐、住宿,对茶叶的质量要求甚高,专业性最强,熟悉不同茶山的茶叶品质,大部分会购买大量茶叶。作为茶旅游的核心游客类型,其对茶农收入的提高起到了极大作用。

“因为中介商可能会掺假,所以茶商很多都直接来采购。基本上全部自己监督,时间可能持续一两个月。”(A3)

该类型游客的活动范围不限于某一座茶山,其旅游行为轨迹是:自驾走访西双版纳的数座茶山——驾车上茶山结识茶农与潜在客户——探访茶农的茶园、茶树——品茶、寻找优质茶叶。

“之前来南糯山是为了寻茶,挨家挨户品尝茶农的茶叶,找到自己认可的茶叶后便收购茶叶;现在虽然已经与当地的茶农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但还是每年会上山看看。采茶的时候会带自己的客户、朋友过来,带他们游茶山,看茶树,感受当地文化。”(T2)

商务型游客与茶农的交往逐渐深入并形成商业性友谊,推动了茶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除将鲜叶售卖给茶企业外,茶农会将自制茶叶出售给茶游客。在未发生茶交易前,茶游客与茶农是友谊关系。双方的友谊关系一定程度上是茶交易的桥梁。随着茶交易的发生,茶游客与茶农的关系转变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古树茶产品服务同质化的情境下, 根据社会性利益和情感性支持,茶游客倾向于向相熟的茶农购买茶产品和服务。

4.1.4 极端投入型

极端投入型游客主要指茶叶爱好者,其对普洱茶有极高的精神追求,经常饮用茶叶,积极寻找茶相关体验,购买茶相关的纪念品、收藏品,缺乏明显的商业动机,主要旅游吸引物是南糯山上的茶王树。该类游客的主要旅游行为轨迹是:拜访茶农——徒步朝拜茶王树——茶园观光——在茶农家体验茶叶品赏、茶叶制作体验。

“一般的游客不会来南糯山的,除非特别像我们这样喜欢茶的。”(T3)

此类游客与茶农的交往更为深入。调研中的一位访谈对象便是此类游客的典型。该游客通过微信联系上茶农,独自一人从河南省到访南糯山。游客在茶农的陪同下徒步参观茶王树,与茶王树、茶农合影,观察茶王树四周环境,向茶农了解茶王树的生长情况,随后观看茶农制茶并在茶农家留宿。此类游客专业性强,在与茶农的交流中,会咨询更多关于茶叶品质的信息。

“这个茶是不是古树茶啊?台地茶跟大树茶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你做的茶啊?”(T4)

在极端投入游客中,部分游客会被茶山良好生态环境、淳朴民风所吸引,停留时间较长。以普洱茶为媒介,该类型游客会与茶农建立深厚长久的社会关系。部分游客会在南糯山购买土地,建立第二居所或短期度假。一位受访游客自2004年首次到南糯山后,每年都到茶农家中品茶、购茶、度假,体验茶山慢节奏的生活。

“喝茶喝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求真,一开始上茶山好奇茶叶长什么样,如何制作。2004年第一次到这里来了以后就很喜欢这里,每年都来南糯山度假,享受这里的宁静,逃离都市生活、工作的繁杂。”(T5)

4.2 不同类型茶游客的关系

4.2.1 需求差异

茶旅游中凸显出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差异,反映了多样的消费层级。随着对茶需求的逐级上升,茶的重要性在出游动机中占据越重要的地位,其游客人数也越少。从偶然型游客到过渡型游客、商务型游客、极端投入型游客,游客对茶的需求越多,兴趣程度越深,参与度越高,与茶农互动越深入。在目前西双版纳的茶旅游中,人数较多的是偶然型游客、过渡型游客。但商务型游客、极端投入型游客对茶产地经济效益贡献较大(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类型的茶游客特征(借鉴参考文献[11]1-24)

4.2.2 活动范围分异

不同游客类型的旅游活动范围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根据实地跟踪部分茶游客的轨迹,结合对游客、茶农的访谈,探索不同类型的茶游客旅游活动范围分异。研究发现,四种类型茶游客的活动范围大小依次为:商务型游客、极端投入型游客、过渡型游客、偶然型游客(如图2)。

偶然型游客的旅游活动范围仅局限于茶山脚下的大众游客接待点(哈尼文化园),其茶旅游活动范围最小。过渡型游客、商务型游客、极端投入型游客的旅游活动范围皆包括茶山上的茶园、茶村落以及茶王树。过渡型茶游客的主要行为轨迹是从山脚到茶王树沿途空间,核心目的是参观茶王树,其不会过多深入到非茶王树沿途的寨子从事茶旅游体验活动。而极端投入型游客在南糯山不仅参观茶王树,甚至会深入到山上多个寨子,了解不同寨子的茶叶,其活动范围较过渡型游客大。商务型游客的活动范围最大,因要探寻、购买不同山头的茶叶,其活动范围包括西双版纳州内的各个古茶山或特色茶山,并不局限于南糯山。

4.2.3 行为分异

茶游客对茶的需求越高,其行为活动越丰富,与茶农交往的程度越高(见图3)。偶然型游客在茶山的活动大部分仅停留于品茶,不会为观赏茶园、特色茶树等去爬茶山;过渡型游客停留于逛茶园、欣赏山上美景的参与程度,较少参与茶相关的其他活动;商务型游客不仅品茶、寻茶,还走访周围茶山,结识茶农与潜在客户,其旅游行为范围较广,类型多样;极端投入型游客的行为类型丰富,与茶农互动深入,包括茶园观光、茶叶品赏及制作体验、寻找和购买茶相关的收藏品及纪念品、朝拜茶王树。

4.2.4 转换关系

茶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基于对茶的兴趣。不同类型游客对茶感兴趣的程度不同,到茶产区的行为特征也有所不同,但不同类型游客的动机与行为特征并非固化。随着动机与行为特征的变化,游客的类型也会发生转变。部分偶然型游客初次体验茶旅游后,对普洱茶的兴趣增强并再次体验茶旅游,逐渐转换为过渡型游客。随着对茶兴趣的增强、对原生态茶叶的追求、茶体验经历的丰富,过渡型游客会转换成商务型游客或者极端投入型游客。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行业基础的过渡型游客及熟悉茶叶知识、对茶叶市场较了解的部分极端投入型游客也会转换成商务型游客(见图4)。

图2 不同类型茶游客空间活动范围(根据茶游客、茶农的访谈整理)

图3 不同类型茶游客的需求与行为分异

图4 游客类型转换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定性追踪研究,结合观察与访谈,发现在西双版纳茶旅游中主要包括偶然型游客、过渡型游客、商务型游客、极端投入型游客这四类游客。在前人研究[11]121-136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与西双版纳茶旅游的实际情况,提出茶游客类型中还包括商务型游客,并阐述该类型游客的动机、旅游行为特征及存在原因,补充前人对茶游客的分类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和讨论四类游客群体的需求差异、活动范围分异、行为分异及转换关系。研究发现四类游客群体的需求差异明显,从偶然型游客到过渡型游客、商务型游客、极端投入型游客,对茶的精神需求越凸显,其行为活动越丰富,与茶农交往的程度越高。四类游客群体存在明显活动范围分异,活动范围大小依次为:商务型游客、极端投入型游客、过渡型游客、偶然型游客。随着对茶兴趣程度及茶旅游体验的丰富程度等因素的变化,游客类型会发生转变。

本研究发现中国茶游客类型与以往茶游客类型划分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存在一定规模的商务型游客。商务型茶游客与以往研究中发现的偶然型游客、专业性游客等游客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的茶旅游中形成的独特的商务型茶游客群体与中国的茶叶市场及茶叶生产模式有关。在国外的茶旅游发展中,以大茶厂发展模式为主,游客购买的茶叶数量一般较少,而国内云南省普洱茶区的茶树资源是分产到户,茶农对茶叶销售有一定的控制权,这促进了茶商到茶山购买茶叶并从事相关的茶旅游体验活动。在购买茶叶的过程中,商务型游客停留数天、携带亲友、开展休闲娱乐等旅游活动。正是由于商务型茶游客的出现与带动,普洱茶山的主题旅游项目与接待设施发生变化,如多个茶农家扩建客房并开始提供餐饮服务等,但目前国内的文献尚缺乏对此类商务型茶游客的探讨。

本研究对商务型茶游客的探索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商务型游客反映了中国社会消费的普适问题。中国社会消费呈现出明显的消费升级特征。随着健康养生概念的炒作,普洱茶成为健康的代名词,古茶树成为最为原生态的茶业代表。与此相对应的中国社会信任仍存在问题,普洱茶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存在某些经营者销售低劣茶品,或以次充好、以新充旧[20]等不诚信经营现象,即在假货文化下消费者对产品的产地及品质长期存在质疑,因此催生专属于中国消费市场的商务型茶游客。其次,健康养生产品存在属地化特征,与旅游中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对应。对于健康养生产品,不仅限于普洱古茶树,也可推演到国内的巴马富硒米、文昌走地鸡等,国外的波尔多葡萄酒、澳洲牛排等。“产品+属地”是实现该类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而属地价值通常由商务型游客前往产地的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及建构。最后,商务型游客是开发旅游利基市场的先锋。商务型茶游客的发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旅游利基市场开发的思路。大部分已有研究认为,小众市场的开发长期依赖于极端投入型游客,而这类群体的活动对目的地作用非常有限。商务型游客则能够具有引导和影响市场的能力,是培育旅游利基市场重要的先锋力量。

另外,在跟踪研究茶游客行为的过程中,本文发现极端投入型茶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特征与传统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的旅游空间行为研究中,省际、全国、国际间的旅游属于大尺度空间旅游,其空间行为特征主要是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12]。根据3年追踪研究,西双版纳茶游客主要是外省游客,以广东省为最多。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复兴,北方省份游客及外国游客的数量增多。对大部分外来极端投入型游客而言,从居住地到西双版纳是大尺度空间旅游,但茶游客在目的地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于与茶相关的旅游目的地。此类茶游客大多只去茶山,较少选择傣族园、野象谷、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等当地高等级的旅游景点。由此可见,在特殊兴趣旅游的游客中,部分极端投入型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与大众游客等传统游客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茶旅游市场规模较小,难以实现大样本数据的收集,因而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撑。未来可结合GPS跟踪、量表的设计,进一步研究茶游客的类型及行为特征,并加强与理论对话。

注释:

①哈尼文化园中对外展示的“茶王树”并非南糯山半坡老寨的800年树龄的茶王树。

②左折茶屋是南糯山多依寨的一户茶农所开的茶屋,作者在该茶屋居住4天,观察茶农与外来游客的交往互动情况。

③张先生,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茶商,经营茶厂,每年春秋季从广州市到勐海县收购茶叶。

猜你喜欢
茶山茶农普洱茶
老党员“卖”茶忙
茶山自拍
茶山仙境
“早春茶”开采
快乐茶山行
好的普洱茶自己会说话
普洱茶怎么泡
茶乡人家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普洱茶最美的现实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