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栓章
“牛”字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是个象形字,牛头。可见牛与人俱生,似专为人类所生。农耕时代,牛是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牛还有一个俗称“耕牛”,一语道破了牛的作用,田间耕作离不开牛。“二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有牛就是好日子。
即使时代发展到今天,耕作机械化代替了牛,牛也依然承载着农民的幸福生活。养牛,发展养牛产业,让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实现了小康梦,走上了富裕路。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农村开始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爸爸来信告诉我,家里分得两头牛,又添钱自己买了一头,那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每逢暑假回家,帮家里放牛也成了我暑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喜欢放牛,特别喜欢牛边吃草边甩动尾巴的样子。牛吃草时很稳当,不乱跑,亦步亦趋往前移动,我可以放心地看手里喜欢的书。特别是在绵绵细雨中放牛,更是诗情画意。
牛是非常有灵性懂人性的。耕地时不踩苗,不吃苗,不用鞭打自奋蹄,口渴时,也不嫌喝脏水。
小时候,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生产队有一头老牛生病了,再也干不动活了。队里决定杀了给大伙分肉吃,可谁也不愿当这个刽子手。老牛最后病死了,分肉时,人们都眼含热泪。奶奶心软,没有叫家人去领肉。人与牛的情感可见一斑。人在走霉运,遇有不顺心事时,常说一句口头禅:“哪辈子宰大牛了?”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可见牛的伟大。还有许多话看似贬牛,其实是反衬赞美了牛,比如人们对说大话、云山雾罩、夸夸其谈的人,形容为“吹牛皮”;对目中无人、清高自傲、忘乎所以的人,形容为“牛哄哄”……
牛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标识。具体体现在十二属相中,体现在姓氏中,以动物为姓氏的,只有牛和马用的是原字,其他如猪羊等用的都是别字。“牛马年好种田”,牛年预示风调雨顺,预示五谷丰登,牛年预示百业兴旺大发展。
像带牛字的成语和神话典故更是不胜枚举,都显得那么有力量、那么勇敢、那么美好。如:九牛二虎之力、初生牛犊不畏虎、牛郎织女天河配……甚至牛鼻子都上升到了更高层面,比如,扭住改革开放的牛鼻子,扭住新发展理念的牛鼻子等等。
我敬畏牛。从不吃肥牛火锅等牛肉食品,不穿牛皮服装,不用牛皮制品。这都缘于当年奶奶不領那份牛肉。
人们形象地将牛划分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牛的精神也相应地被概括为“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开拓创新的拓荒牛精神”“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为官要做孺子牛,创业要做拓荒牛,做人做事要做老黄牛”“三种牛”的精神,凝聚着中国力量。
央视牛年春晚刘德华等演唱的《牛起来》,让人精神振奋,很牛气。
春节期间,到辽宁博物馆观看了馆藏唐代韩滉创作的《五牛图》颇有收获,倍受艺术熏陶。
牛,牛的精神内涵,让人遐想,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