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俏然 高晓旭 汪建华 韩宗先 李昌满 长江师范学院
国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背景下,食品专业建设需构建具有地方性与应用性为特色的食品专业实践教育新体系。但目前食品专业建设理念、思路与措施还落后于国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精准且质量不高,与国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契合度不高;②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完善,没有达到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③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相对落后,不能较好地适应新兴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④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育资源不足,不能有效支撑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⑤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效实施。上述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使国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因此,重新构建适应国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满意度。
根据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及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食品专业工程实践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精准对接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的岗位要求。
构建适应国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及管理体系,满足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适应国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师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构建实践教学新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等新模式及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可持续地服务国家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发展需要。
2.1.1 调查研究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围绕食品专业创新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及雇主反馈等关键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2.1.2 通过研讨制定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标准
系统研究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选取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比较这些标准制订的背景和内容,紧密结合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的意见与建议。
2.1.3 明确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为抓手,把握食品专业的新要求,持续深化食品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培养德学兼修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2.1 调查了解新产业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深入和广泛调查大健康企业、行业、科研机构、高校及政府部门,掌握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2.2.2 通过论坛等方式研讨论证实践教学标准
通过校企论坛、专业研讨会、高峰论坛等方式,进一步明确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标准、规格及层次。
2.2.3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完善实践教学标准
根据各界专家意见,总结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标准,使人才培养的定位准确、目标清晰、服务面向明确。
2.3.1 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以培养高水平食品专业人才创新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将实践教育过程分成实验、实训、实习、创新及创业5个模块,以国际化、标准化为实现高水平食品专业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依托。
2.3.2 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凸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①增加人文素质实践课程及互联网+食品(大健康)、食品智能与仿生设备工程设计和食品安全+云计算+物联网等实践内容。②打破专业界限,对课程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实践课程,建立实践课程群。③增加大健康新产业实习与食品专业导航。
2.3.3 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专业机构、管理制度及运行体系,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实训基地、互联网+实习基地、互联网+实验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等方式建立高效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2.3.4 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建立学生实践教学考核、实践教学人员考核与质量监控及实践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等维度的综合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图1 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4.1 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采用“下企业锻炼+聘请+引进+培养”的措施,建设一支具有食品专业实践背景,掌握产业及行业发展动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业务素质高、学术造诣深且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2.4.2 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源,保障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①利用重庆市教委资助的《食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及《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经费,构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新平台。②积极争取央地共建专项经费、校内实验室条件改造专项经费和专业转型试点建设专项经费,有效改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2.4.3 以“工学结合”基地为抓手,保障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以“工学结合”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享共建,实现基地衔接。积极与企业共同建成一批具备实训和生产双重功能的基地。
2.5.1 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创新”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优化应用型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解决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于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2.5.2 建立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实践共同体运行机制
通过共建榨菜产业技术研究院、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形式,协同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对接产业发展前沿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关键领域和瓶颈环节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进行科技创新的产业孵化,建立快速无缝的成果转化通道与机制,形成发展共赢的协同创新实践平台与运行机制。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通过学科专业交叉、实践课程融合和专业对接产业等方式,构建突出创新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应用性科研,校地、校企合作,建立集学生实习实践、学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兼职教师来源和科技合作一体的骨干实践教学基地。按“四化”(实践项目生产化、实践队伍团队化、实践技术现代化、实践考核实战化)的要求深化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为大健康新兴产业经济所需要的食品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