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薇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祖国传统医学,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医,在很多现代人看来比魔术师还神奇地多,不管你哪不舒服,把个脉就能给你说个明明白白,小毛病来两副汤药那么一喝(虽然不好喝),没几天就好了,腰酸背疼扎针、推拿都有奇效,而且大夫还会告诉你,平时该吃点什么,做点什么,对身体有好处,照着做肯定没错。所以,现在很多人对中医中药都是有一些了解,有时候也能自己琢磨出点门道来,比如说很多人一到冬天脚就冰凉,来点艾蒿泡脚,坚持一段时间就觉得好多了。中医已经传承延续了数千年,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日常生活值得参照的地方,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三个中医常识。
第一个常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或者说不在意,那就是身体的“堵”和“疏”。举个例子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出现过腹泻的情况,孩子也好大人也好,有时候突然地就开始闹肚子,有的人着急啊,一闹肚子就赶紧翻家里的药盒子,什么氟哌酸、泻立停……只要说明书上写了治疗“腹泻”两个字,那恨不得都吃点赶紧止泻,其实,大可不必。咱们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其实腹泻不一定是坏事,这就跟发烧一样,是身体在和疾病做斗争,腹泻也是如此。有些人可能经历过,突然感觉肚子疼,去厕所就开始闹肚子,而且那叫一个臭,熏得自己恨不得把鼻子堵起来,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疏”的过程,是身体在自主地把一些不好的物质往外排,那你就不能再用止泻药去“堵”,这对于身体反而是无益的。因此在腹泻的时候,别忙着乱吃药,多喝点糖盐水,吃饭的时候吃点清淡的,甚至饿上一顿。当然如果肚子疼得厉害,或者腹泻特别严重,那就赶紧去医院。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观点,不仅仅包括我们要用整体观念去看待人体,还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也是整体。如果你经常看中医,或是翻看过一些中医书籍,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在上学时期学过的很多内容,都能在中医记载中找到影子。比如说中医讲究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你仔细推敲,就和“时势造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因时制宜”的特点。“顺四时、适寒温”更有“道法自然”的意味。而我们熟知的“天人合一”,则进一步地强调了任何自然天地之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这个整体性的观念渗透在很多方面,在饮食上,中医常说要吃“附近”的东西、吃“完整”的东西,这个“附近”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指的是离你生活区域近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本地”的、土生土长的食物,少吃那些你不常见的、远地方来的东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土壤、气候、雨水等条件,养出了不同的动植物,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结构,而我们的身体也习惯了这种结构,就好比四川重庆,吃辣算得上一绝了,放在其他地方就不见得受得了。一个北方人平时身体健壮,到了沿海可能没两天就闹肚子了,水土不服嘛。另一方面,中医在一种食物上对于整体性的重视度也是很强的,举个例子,比如说吃虾,在确保其来源安全的前提下,你把头、尾、皮都去了光吃虾肉,就不如直接吃整只虾,一种食物越完整的吃下去,补充的营养就越全面,获取的元素也就越多,这对于身体是比较有好处的。
很多都可以用现代医学观点来阐述分析。比如说血和气,中医认为血和气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血行不畅、气滞瘀阻是导致很多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气以血为载体运行,遍布于全身经络,而血气不足,则会使身体丧失很多功能,同时导致疼痛等症状的发生,所谓“不通则痛”。有的时候,我们看见有人摔倒了,当时这人都起不来了,你去扶他,他可能也会喊“别别别……别动……疼……”可是没过一会,这人支着地面自己站起来了,去医院检查吧,大夫说了“没大事,皮外伤,不要紧的”。用简单的话来说,在摔倒之后,他趴在地上“缓一缓”的那几秒,缓的就是“气血”,让气血能够更好地去运行、去修复、去弥补,去减轻摔倒之后出现的一些症状。另外,很多关节疼痛、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等这些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和血运不良有关。所以说啊,中医提倡要多喝热水,要春捂秋冻,注意保暖,就是为了避免寒凝气滞,要重视气血的运行,通过合理的方式去配合和促进,这样能更好地避免身体受到的伤害。中医的很多理论和生活都有极强的联系性,我们要提高对“堵”和“疏”、整体观念以及气血运行等常识的重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