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化的社会发展,教育仍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对待特殊孩子进行教育,也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需要。特殊儿童思政教育的完善是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先决条件,特殊孩童由于其心理或者生理上的差异性,不可避免的需要将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定制化设计,以期能够充分发挥特殊孩童潜力。本篇文章主要对特殊孩童思政教育现状以及基于特殊孩童生理及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主要以肢残学生以及聋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希望能够对于特殊孩童教育现状和方法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特殊孩童;思政教育;教育现状;教育方法
1.特殊孩童思政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1.1特殊孩童概述
特殊孩童,在广义上主要是指孩子在各个方面与正常孩童有显著的差异;在狭义上主要是指孩子在身心方面发展有一定的缺陷。在特殊孩童中,残肢学生以及聋哑学生在教育极具代表性,生理上的特殊性导致通常教育手段难以适用。现代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在这两类学生中难以进行有效覆盖,残肢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相关的教育工作方面也需要进行特定化的分析和研究,而聋哑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具有相当的难度,对于老师教育能力也有着极大的考验。
1.2特殊孩童的心理及行为机制
特殊孩童由于其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差异性,往往具有一定的偏激思维或者消极心理。在这里根据行为频率可以将孩童行为分为必然行为、高频行为和偶然性行为。必然行为主要指交通穿越、驻留与休息三类,高频行为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多发性行为,主要为休闲娱乐。偶然性行为主要指特定条件下小概率的行为。残肢孩童和聋哑儿童在必然性行为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但由于其个体的差异性,其进行活动的能力和效率有所区别。特殊孩童由于其个体差异性,在不同的类型活动中发挥也往往不同,因此如何在不同个体差异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相互的合作,培养学生团体之间的合作默契是教育研究中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
生理性行为的有效处理可以有效地进行心里的自我暗示和开导。由于孩童的特殊性,直接进行心理辅导或者行为保护,会对孩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伤害。特殊孩童的心理创伤往往来源于周围环境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暗示,这种“特殊性”将特殊孩童与正常孩童进行割裂,从而产生非正常心理疾病。在休闲娱乐活动中处理特殊孩童与正常孩童之间,或者特殊孩童和特殊孩童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于孩童的内在健康心理的塑造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生活中可以进行相关的绘画,艺术或者比赛等,通过群体之间的竞争合作来消除孩童之间的心理隔阂。
1.3特殊孩童思政教育的现状
特殊孩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对于特殊孩童教育投入也大大加强,但就目前而言,国内有关特殊孩童的思政教育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存在着普及率低,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第一、在现状教育中,对于特殊孩童没有进行充分的区分,特殊孩童有着先天和后天的成因,其内心落差和接受能力不同,特殊孩童的特殊性差异也促使着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第二、特殊孩童的教育零散化,不易于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如聋哑孩童在受教育方面需要一定的特殊教育人才和特殊教育器材,而目前教育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类和统筹,导致大多特殊孩童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资源。第三、家长对于特殊孩童教育的疏懒性,大多数家庭由于孩子的特殊性而不愿或者勉强的让孩子接受教育,一方面是国内缺少专门的教育学校或者机构,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溺爱和短视,害怕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第四、国内教育中对于正常孩童如何和特殊孩童有效交流合作方面,缺乏一定的研究和指导。在中小学教育中,对与正常孩童的价值观念的健康指导,可以有效地处理特殊孩童心理健康问题防止暴力或者冷暴力的发生。第五、特殊孩童从小的价值观念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周边人群不自觉的语言或者行为诱导孩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情况下如何有效地缓解特殊孩童所面临的教育压力,如何有效的提高教育效率和改革教学方法,是科研工作者需要探索和研究的。特殊孩童的思政教育问题形势严峻,在未来教育发展中应当重点解决如何有效处理正常孩童和特殊孩童的关系问题,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是思政教育成功的标志。
2.特殊孩童思政教育原则
2.1心理优先原则
同时经调查研究,我国特殊孩童成材率较低,并且部分人群具有偏激性行为,家庭负担较为严重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缺陷,因此在对特殊孩童的思政教育中,以心理教育为主。特殊孩童往往存在多疑、偏执、孤僻等心理问题,对外界极为敏感,并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别人歧视自己,往往会过于看轻自己甚至否定自己。这也是大多数特殊孩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处于弱势并且难以融入社会的内在原因,而思政教育更多的应从这方面入手,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培养其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一旦这种樂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这些孩童的各种能力会得到飞速的提升并且往往更容易成功。
2.2因材施教原则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特殊孩童的差异性也不尽相同,对于这些孩童的思政教育应当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而言,特殊孩童的占比处于少数,这意味着每个特殊孩童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也成为了可能。聋哑学生与肢残学生的思政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应当有所区别,聋哑儿童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书写或者手语等进行,其自身的身体健全有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独立性,思政教育更多的从心理层面进行影响孩子的行为,培养流畅的沟通能力。相对而言肢残学生由于生理上的严重缺陷,往往更加自卑或者消极,思政教育应当在弥补孩童心理创伤的同时,对其行为方式进行梳理,减缓内心与外界的冲突感,积极引导其参与学生娱乐生活,在行为上予以鼓励、支持和参与。
2.3平等性原则
由于特殊孩子自身的差异性,他们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过,身为老师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理解并尊重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欣赏而不要进行比较。在生活中,擅长理论的可能实际操作较差,擅长理性思维而感性思维薄弱等现象随处可见,品学兼优,全面全能固然可喜,但专善一长也令人欣喜。同样适用于教学中,无论孩童的特殊与否,总会有闪光点,而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应当如何以平等的心态去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
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平等的氛围,可以充分地调动特殊孩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特殊孩童由于其特殊性,心理年龄往往相对早熟,对于周围更加的敏感和感性,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特殊儿童思政教育可行性方法
3.1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心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犹如拿破仑所说“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而特殊孩童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自闭、消极沮丧的现象,这也迫切的要求在教育中需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让每个孩童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根据个体的特殊性进行针对性教育是特殊孩童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途径。肢残学生往往更需要来自生理性行为上的满足和参与,有效地开展竞争与合作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其内心的塑造。而聋哑学生更多的需要沟通交流,在课堂中有技巧的设置问题并进行讲解等,往往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3.2德师育人
老师既是教育环节中关键的一环,也是思政教育的开展的有利执行者。高质量的教育往往离不开有德行的老师。每个人从幼年到青年,陪伴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家长,而在此期间也是每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黄金时刻。特殊孩童对于外界更加的敏感,也意味着老师的言行对于其心理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这也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会对这些特殊的学生造成创伤。有德行的老师,往往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也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而德行败坏的老师往往意味着成百上千的特殊孩童的思政教育的失败。因此在特殊孩童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应树立“育人先育己”的思想,不断地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梳理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育己的过程中,做好“立德树人”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明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将思政工作融入到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3.3家校联合
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材都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双向合作。特殊孩童的思政教育,既是对老师的思政考验,也是对每个孩子家长的思政教育。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和丰富的课间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家庭中,大多数家长不愿意带特殊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害怕受到外人的质疑,这种现象应当通过思政教育进行改变。父母以及亲朋好友更应当以平等、积极、阳光的态度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的同时,树立自己的信心。
3.4扬长避短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的表扬培养孩子自信心。举行相关的活动或者读书畅谈会等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在举办各种活动中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缺点并及时进行心理暗示和指导。相关研究表明,表扬和鼓励的艺术性和特殊学生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是紧密相连的。例如在读书分享会上,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乐趣,可以充分调动特殊孩童的积极性并培养自信心;在相关的其他活动中,也许有的孩子音色很好,有的孩子擅长跳舞,有的孩子擅长变魔术等,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并积极鼓励和培养。让每个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變得出色和自信,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自信心和自豪感,辐射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中。
总之随着教育的发展,特殊孩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投入,特殊孩童是社会中存在的弱势群体,有效的对特殊孩童进行思政教育,可以最大化的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健康价值观,提高特殊孩童成才率,同时减少社会特殊人群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压力。优质的思政教育对与特殊孩童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成功的思政教育对于社会有着良好的正效应,推动着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是对社会资源的集约化和节约化利用。
参考文献
[1] 张巧明.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方俊明,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广学.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陶柯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