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炜
教育部吴岩司长:我们再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前的教学状态。下一步,教育部将会把此次大规模在线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转化为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这样看,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中,可窥看到我国未来教育的大致模样。
通过各级对前一阶段线上教学的调研,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线上教学的“质量”不如常规课堂;二是线上教学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两级”分化。
难道这就是未来教育的样子吗?
有人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是未来与现实的一次对话,通过这次对话,我们体验到了教育教学形态改变带给我们的诸多窃喜和问题,如果这种教育形态的改变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那么,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催生课程内容的重建
分析线上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多数人会认同,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不在现场。春节晚会,著名喜剧团体“开心麻花”有一个小品,讲为了给孩子抢到一个离教师最近的座位,一群家长闹得不亦乐乎的故事,让人们在大笑的同时,看到了学校教育的现实,教师的在场,甚至是“近场”,能够及时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指导和反馈,是保障教学质量(或者说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这次线上教学,正好把教师近场效应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如果未来教育是以线上教学,或者说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主,教师不让或少让“近场”,甚至隐身的时候,学校、教师、学生愿意吗?教学质量会是什么样的?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线上教学改变教育教学形态的同时,呈现的应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更高质量教育。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让我们再次深刻感受到,教师近场在现实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近场教学的实际效果(质量),即学生文化基础、学会学习、社会参与三个领域发展的不均衡甚至缺失,目前的线上教学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甚至许多人认为问题更多。由于这些问题不是线上教学造成的,因此也不会随着线下教学的恢复而解决,只是可能随之再次隐藏起来。
未来教育中的线上教学,应是解决教师不近场甚至隐身时,学生持续主动提高、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育形态,应是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的有效机制和路径之一,疫期的线上教学,是“停课不能停学”的背景下被动发生的,基本上是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的全盘替代,最主要的表现是,为线下教学设计实施的课程内容转成线上实施,虽然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全身心付出及家长社会的支持下,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的替代效果越来越好,但这一定不是未来教育形态改变的目的和结果。
教育形态的改变必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重建,其关键标志是承载明确课程目标,与线下教学各自“扬长互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落地生根,适合线上教学的课程内容建构。重建的课程内容,应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是教师近场帮助下的再提升,是解决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问题,促进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公德)、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责任)的有效载体。
催生教育管理机制的重建
针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网上有一则幽默段子,说:“学生烦了,家长疯了,老师全都累懵蹬了,再不开学,肯定有人驾崩了!”教师隐身后,教师在管理上投入的精力不减反增的情况下,学生自律性差的问题反而凸显,几个家长为管一个孩子头痛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快开学吧”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声。线上教学所反映出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学校问题和家庭问题,不会随着开学而消失,最大的可能是再次搁置。
目前学校管理的方式,基本上完全是依靠人的现场管理,这要求管理者首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要满足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及针对性、个性化的需求,在一个教师管理着几十上百学生的情况下,即使在教师师德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也是一个不可能圆满完成的任务。家长都在感叹,我们管一个都管不过来的情况下,平时教师是怎么做到的啊!答案是,平时的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解决让家长要疯了的学生管理问题。完全的近场管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永远不会够用,更严重的是使学生认识不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丧失自我管理的主動性和积极性,造成必备品格的缺失。线上教学,促进了针对学习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网络平台和APP开发方面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在减轻教师过重管理负担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的同时,还让我们看到,学生依托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实现一定自主学习管理的可行性。
教育形态的改变必将带来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重建,其关键标志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管理习惯和能力提升的智能化学习管理与教师现场学习管理相互融合,学校、教师、家长的时间、精力允许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构建。它应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和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管理的兴趣,与教师现场管理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的有效管理机制。
催生评价体系的重建
疫期线上教学造成更严重的两级分化。与线下教学不同的是,这次分化在不同层面的学生群体中发生,因此,许多人说受疫情影响的中高考一些“好”孩子吃大亏了,也有人说这样的中高考会把真正的好学生选拔出来。对学校教育来说,这包含着对国家、社会、家庭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和选拔问题,也是教育质量的评价问题。
评价内容和方式不变的情况下,教育形态的改变,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评价结果甚至在短时间内就会产生较大的不同,而且,在不同的教育形态下产生的相同评价结果,其人才质量也有所不同。这让我们注意到了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评价的缺失所带来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信度问题。
教育形态的改变没有解决传统教育教学差异化问题,而且使这种差异化变得更加复杂,这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两级分化的程度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化程度,这种评价导向,使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层面转化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成绩掉队的教学行为。不抛弃、不放弃是教育人应该的职业坚守,必须做到,也一定能做到,但能否做到无差异化呢?不可能,也可能。《孟子》中,有一句话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现代教育理论也普遍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客观事实,但由于只关注成绩的评价导向作用,使我们在实践层面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如果是消灭考试成绩差异的行动指导思想,带来的只能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声叹息。承认个体差异,在多元化的差异发展前提下,实现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成长的无差异化,是可能的。
线上教学带来的教育形态的改变,将引起我们更加重视对差异化个体自主学习过程及个体成长进步的科学评价,继而带来评价体系的重建。这种评价体系将会关注到学习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关系,是承认个体差异的成长性评价,是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科学评价。评价体系的重建,一定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加人才选拔的信度,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据说,毛主席著名的诗词最初是这样写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旁边”笑。这是否是未来教育形态改变后,学校教育里,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场景呢?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