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1-06-15 17:55岳雪萍程丽云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学生

岳雪萍 程丽云

家国情怀自古以来就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形式。为了进一步培育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对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和修订,将包括家国情怀在内的五大核心素养纳入历史学科的育人方案当中,课程标准的定稿已于2018年完成,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也越来越强调对家和国的热爱落到实处。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中学历史教师应对家国情怀培养形成正确的认识。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初中历史教学的普遍性目的,除了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并在书面的检查中获得好的评价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能够鉴古以知今。学生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能够理性地鉴古知今,是其对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输出。

家国情怀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与遵循的原则

一、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家国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团结上下的向心力,也是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繁荣的凝聚力。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是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中学生三观的建立及其个性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历史課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以其独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的重要环节,为中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标准和指向。就目前而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建立的阶段,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无法做出最准确的判断,甚至还会受到一些不良言论的蛊惑。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志在必行。

就性质而言,中学历史课程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归根结底历史课程是思政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和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之一。家国情怀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浓缩了其他四个素养的精华部分,是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目的,也是重要的输出环节,正如高中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历史课程不单单是学习古往今来的历史知识和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就中学历史教材而言,无论是现在的统编版还是此前多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这都为中学生了解我国的沿革发展以及培养家国意识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家国情怀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依据课标,紧扣教材。课程标准对教学实施而言具有指导性,教材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和依据,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两者必不可少。有些青年教师在授课时,脱离教科书中的内容培养家国情怀往往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必须先分析学习需要,只有将“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根据课标的指示,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其他辅助类的历史读物,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所服务。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水平划分,为教师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提供了目标参考。(见图1)

尊重史实,客观评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辨别信息真伪的烦恼。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其三观正在逐步建立,受到各种文化冲击之时,最容易被影响。近年来恶搞和亵渎英雄的事件频发,一些“有心人”在互联网上曾利用舆论等方式大肆对我国英雄人物进行抹黑,污蔑邱少云被烧死是伪造,并把我们耳熟能详的雷锋、黄继光、董存瑞和刘胡兰等民族英雄的形象恶意丑化、扭曲。前段时间某网络平台上也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许多“不谙世事”的少年对着张之洞的照片说着“拜见李鸿章大人”的言论……这些与事实相违背的言论大肆传播,不仅不利于中学生对历史史实的了解和认识,对其身心发展也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先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历史信息,只有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正视历史发展的进步和问题,认同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真正实现家国情怀的升华。

突出主体,联系实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客观知识,而是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学生打造合适的学习情境和途径,提供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的目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教会学生“如何学知识”,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出发,以“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体”为宗旨。首先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其次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其创设历史情境,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历史现场”,在教学中逐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历史知识和情感内化为学生的一部分,发挥家国情怀的最大价值;再次,教师要在研读课标和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储备,针对不同家国情怀的资源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后还要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测量与评价标准,不以“分数论英雄”,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家国情怀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分析

马敏教授曾在采访中说到:“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应当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传统历史教学较为刻板,教师仅仅依托课本和自己的知识经验向学生单向灌输历史知识。在新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合理的利用身边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让历史“说话”,让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妥善处理教材:整合拓展教材中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教材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滞后性和有限性的局限,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把握,再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目标。以往的历史情感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师对教材中家国情怀内容的挖掘程度不够,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家国情怀的素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和拓展。以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例。(见图2)

教师可以将教材四个子目中关于家国情怀的资源进行整理和总结,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整合并拓展其相关内容,利用文字、图片以及視频等材料,让家国情怀教育更加丰富和饱满,也更具有感染力。学生能更为直观的了解我国明清时期各个领域发展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置有利于家国情怀培养的活动和问题,学生通过探讨和思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家国的自豪之情。

增加学生参与:深度挖掘乡土资源中家国情怀的成分。乡土资源是一方土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和名人等方面的集合,也是学生从小生长的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中的名人名事,既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家乡杰出人物榜样传播的正能量,也从‘小家层面践行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乡土历史文化陶冶中不觉间得到了升华”。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也能促进学生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极大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师设置的历史情境当中。当地的历史沿革和成就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文化认同的观念。

例如在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到的“陶寺遗址”,课本对其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教师可以此为题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对山西的沿革、历史做进一步的了解,最后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认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家乡的历史资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惊喜与自豪的心情油然而生,对其家国情怀的培育也便水到渠成。除此之外,解读当地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利用英雄人物的光辉光环等也是润物无声的强化学生家国情的重要方式。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许多舍家为国的感人事迹,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牺牲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现,尤其是奔波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担当和奉献的含义,成为当代家国情怀内涵最好的体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任职护士长的唐珊(湖北人),在武汉遭受疫情肆虐时,第一时间向医院请缨自愿走到第一线去支援湖北,支援家乡。在援助期间,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出了前瞻性的想法,展开对患者的心理调节。“我是一名医疗战线的共产党员,以生命守护生命,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唐珊虽身为普通人,但她的事迹却足够的伟大。这些鲜明的事例都可以作为乡土资源的一部分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切身感受“普通”人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从而推人及己,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近些年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兴起和发展为历史学的传播提供了多样的途径,也便利了历史学研究。张晓校教授认为:“就工作流程而言,历史学学术研究不外乎搜集信息——搜集各种资料与史料;处理与加工信息——历史学工作者对所搜集的各种资料与史料进行加工处理;传播信息——将各种历史学研究的物化成果通过传播媒介公之于众。这一传承久远的工作流程与微信的主要功能如出一辙。”历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展示收集而来的史料,学生整理、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从而进行情感的升华。此外,学生经常会使用手机和电脑,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通过在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实时的国家政策、时事,分享名人故事和地方特色文化,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全面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切实感受祖国蒸蒸日上的发展,从内心认可“家”和“国”。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还可以让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平凡人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让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每个人的事业和理想都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一生的普通人,用一生的努力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奋斗终身。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还要注重付诸实际行动。培育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不仅是教师必须要重视的,还需要家长和学校各方的配合,各网络平台更应该联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不可缺少家国情怀教育的熏陶,特别是三观还未完全建立、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的爱国主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人文情怀的氛围中成长,培育他们宽广的视野和心胸,无论是平凡还是伟大都能做到与家国同呼吸共命运,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