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初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2021-06-15 17:39徐永晨于淑梅林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技能内容

徐永晨 于淑梅 林杰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了解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构建高中、初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既要着眼于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还要帮助小学低段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更要提高小学高段、初中、高中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体育锻炼目标,让“教会、勤练、常赛”的思想落地,形式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学段衔接的基本思路:小学打“基础”——初中掌握“技能”——高中“选项教学”。《意见》特别重视“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小学阶段低段以游戏为主,通过走、跑、跳、投、滚、爬、投掷等形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发育和成长;小学高段以游戏和运动项目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注重打基础;初中以技能、技巧为主,通过体育教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技能,改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愉悦身心,帮助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确定高中阶段以选择运动项目和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为主要内容,发展专长。

年段衔接的基本思路: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思想,每学期、每学年、每个运动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得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

二、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王皋华教授说:“课程内容谈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它是体育课程的核心。”体育教师只有知道“教什么”,才能知道“怎样教”。“教什么”,应着力解决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基于全市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情、学情、师情等实际问题,设置了课余活动类、课堂教学类、竞技评价类等三类体育课程内容。

1.课余活动类。

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外锻炼时间,能够让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又能增强体质,有效促进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同时能够使体育课与课外锻炼实现有效衔接。

创新大课间活动方式,做到学与练相结合。大课间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技能的训练“基地”,使学与练的课内外内容上的高度统一,更好地实现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充分地体现大课间在强化技能、促进健康的功能与价值。基于此,大课间应做到:一个目标,确定好“学生毕业后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两项内容,小学1-3年级活动内容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主、4-9年级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训练;三个阶段,入退场阶段、共同锻炼阶段、学生技能达标训练阶段。

利用其他课余时间,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以兴趣为导向,以掌握技能为目标,以评价为手段,按照学生发展规律、兴趣爱好,动员学生利用課间、午间、放晚学、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2.课堂教学类。

采用334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类的研究工作。齐齐哈尔市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高中、县城小学+县城初中+县城高中、市区小学+市区初中+市区高中3支研究队伍。3个适合,课程内容设置适合《意见》中提到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适合本市乡镇、县城、市区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适合本市气候、冰雪等环境及实施课程内容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设备。4类内容,即按照课程的性质分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素质性内容、操作性内容等四类。

知识性内容。知识性内容的选择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为准绳,为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的形成创造条件。在选择体育、保健基础知识时,以体育与健康教材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期教学内容及季节等因素,融入了时令性的体育内容,如冬季防止冻伤等内容。

技能性内容。学生技能性内容包括田径、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武术任选5项内容。在编排田径、球类、体操教学内容时,注重衔接性、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地域性等特点,既让学段、年段有效衔接,又让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结合东北冰雪、气候、民族、学校的体育特色等特点,设置了“任选”项目供学校和教师进行选择:冰雪、乒乓球、轮滑、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等内容。另外,考虑到东北气候特点,冬季设计2个月左右时间的足球及冰雪项目。

素质性内容。素质性内容的安排必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突出各学段素质性内容的特点。通过编写《提高体能的方法校本教材》的方式,落实素质性内容。按照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五大运动素质以“课课练”或专项体能课进行训练。整体构建1-9年级的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让学生五大素质训练有序衔接;编写注重五大素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以点到面,力争做到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体现科学性;充分考虑到本市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简洁的内容,便于体育教师理解和运用,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操作性内容。操作性内容是指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内容,如学生体育评价,居家锻炼方式、制订科学可行性的锻炼计划、依体质健康状况开具运动处方等。重点落实学生的体育评价工作。

3.竞技评价类

《意见》强调:“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社团等活动。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的作用,学校动员体育教师和体育专长的其他任课教师积极参加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培训工作,让更多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市区、县城学校,依托体育特色,组建好体育兴趣小组、俱乐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中来,将体育课中的学习与课下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提高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强有力支撑点。

运动会。创新体育节活动方式,形成为运动技能学生搭建展示平台的机制,推动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探索课内外衔接、推进技能掌握的运动会新模式。运动会项目设置的主体上应考虑到《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标准(试行)》中的学生测试项目;评比方式上,紧紧围绕技能标准中的项目进行团队评比活动,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比赛。

班际比赛活动。实施班际系列比赛活动,展现“重能力、多参与、共娱乐、促健康”的改革主旋律,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与竞技体育结合起来。除了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以外,学校在其他月份开展一些小型多样比赛活动,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月月有赛事,人人都参与”的目标。项目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内容源于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中的小项目,如足球射门比赛,又要考虑到比赛时间短、完成快。

“2+1测试活动”。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要求,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两项技能的测试活动,提高学生初中毕业后掌握1-2项技能合格率。

三、着重构建“技能类”一体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反复推敲、打磨、验证,构建了适合齐齐哈尔市的体育课程内容,以此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年段和学段的有效衔接。

四、构建高中阶段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

科学合理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根据《普通高中體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遵循“跳一跳够得着”“小步子”的原则,设置高中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教师采用“一课三案”的方法,分成三组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组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既需要体育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还要有适合的教学手段,如充分有效利用小组长、体育骨干,让他们真正成为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为了促进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不同发展,采用“兵教兵”的办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还让学生之间在“教学相长”中,互相提高、共同进步,目标驱动,促进学生为“晋级”而努力。学校按照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设计了4个梯度目标,即校队、年组队、班级队、项目队,凡是达到班级队标准学生,学校颁发项目合格证书,举行常态化比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学校有班级、年级、校特色项目运动队,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每年举办校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冰球赛等赛事。

体育课程衔接是同一学科不同学段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它应体现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各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衔接等方面,它是保证认知、技能、情感和身体发展等领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实现横向一致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体育与卫生”专项课题“构建高中、初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9TY0831027ZB)

编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技能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主要内容
画唇技能轻松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