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宜解不宜结

2021-06-15 15:57肖伊绯
寻根 2021年3期
关键词:题记菩萨信仰

肖伊绯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为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依附于各类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祷形式之中。“解冤结”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独立的偶像崇拜,应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至北宋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解冤结菩萨”信仰,并一度出现相关造像龛窟。宋以后“解冤结菩萨”信仰逐渐流变,与道教、民间宗教相混融,逐渐退出偶像崇拜的范畴,最终趋于式微,直至消亡。

川东地区的三尊“解冤结菩萨”摩崖造像

笔者在巴蜀地区长期从事民间宗教信仰的田野考察,在进行本地域宗教图像搜集过程中,曾偶然发现过两尊有造像题记与一尊没有造像题记的“解冤结菩萨”。有题记者一尊位于四川省东部安岳县千佛寨,一尊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无题记者一尊位于安岳县圆觉洞。

安岳县千佛寨中有一龛残像,龛中雕有菩萨坐像一尊。像着交领袈裟趺坐,胸饰璎络,左臂置于膝前,右臂举于胸前,头手俱残。肩后壁处雕有残肢,似应为四臂像。窟外壁有一方造像题记,荷叶盖、双足座的题记外框,为典型的宋代之后的题记外框惯用形制。题记自右至左,共八列竖刻。

据题记内容可知,该龛造像为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所造。造像主要是功德主为超度祖先、祈福后人之用。只是既以解冤结菩萨作为供养主尊神像,却并没有在题记中明确地提到“解脱冤结”的相关内容,或亦可据此推知,南宋时“解冤结”信仰已然泛化,刻造供养“解冤结菩萨”亦与刻造供养其他菩萨佛像的祈愿类同,并无专门的宗教仪轨。

安岳县圆觉洞中有一双重矩形龛,龛中主尊造像趺坐莲台,莲台置于一牛背上,牛呈纵向站立状;牛之左右两侧各刻有造执绳武士及弟子像。此两像之侧,又各刻有两头小牛像,居于龛侧。且于龛内台基壁面又浮雕有两头相向而立的牛像,龛内共造有五头牛像。

此龛主尊造像身着通肩薄衫,胸前饰璎珞,右手抚膝,左手坦掌执物,置于趺坐之腿间,头部后壁有雙重圆形火焰背光。此龛虽无造像题记,无从考究其确切刻造时间,但从造像体态趋于清瘦,雕刻技法惯于使用圆刀,整龛造像呈现出清朗圆巧的风格,基本可以判定为五代时期造像。

在大足北山今编为第209号龛内,龛中造像主尊即为“解冤结菩萨”,趺坐莲台,戴花冠,着通肩薄衫,胸前无璎珞,内衣博带,悬于座下;左手抚膝,右手举玉印于胸前,身后有双重圆形火焰状背光。菩萨所坐莲台置于一牛背上,牛呈站立状。龛外右壁上有一阴刻题记:“(南)无大圣解冤结菩萨壹身”。

在“解冤结”称号之前冠以“大圣”之号,这是与安岳题记有区别的。据《大足石刻总录》记载,该龛造像年代为五代时期;但从阴刻字体的风格以及“大圣”称号等信息来看,题记可能并不是五代时的题刻遗迹,而是后来信奉者的补记。据笔者田野考察经验判断,此则题记应为清代或清代以后的遗迹。

“解冤结”信仰溯源

在“解冤结菩萨”之名前冠以“大圣”,应可溯至明清以来的关帝信仰。明清以来,崇信关帝者众,托佛转道,以关帝信仰为核心的伪经频出,清代所出《圣帝大解冤经》即是其中一部。此经伪托东汉普净禅师垂注开解,据称为慈光慧佛的言传身教。此经共分八品,分别为大解冤经因由品第一、普净禅师说法品第二、解结消灾品第三、解释命元品第四、解释子女品第六、解释六类品第七、解释十难品第八。在此经前有《解冤咒》一偈:

因果生生报不停 恶缘孽债两相寻

从今解脱千年结 善道频开福德门

无上解冤结菩萨摩诃萨(叩)

经中“因由品”明确说明,此经即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卷首语云:

盖维昭明大帝,得封汉寿亭侯之职,一灵真气,直上斗牛。 拜见斗姆元君,翻阅三生因果,始解夙根。自此屡施感应,显灵于玉泉山寺,得蒙上帝敕命,敕封都天纠察之神。时于玉泉寺中,会故人普净长老,于此清修道德,悟透本来。时普净禅师,已证位慈光慧佛。

原来,慈光慧佛即普净禅师,是那位传说中关公的师友。其后敷衍关公见下界苍生苦痛灾祸,奏请玉皇大帝于大梵天宫中派遣慈光慧佛下界讲法,以解苦济困。该卷末尾宣称,关公于“大梵天中,参谒慈光慧佛,各叙昔情;复将来意以告禅师,请求说法,解释冤愆”。整卷“因由品”佛道参混,却借关公之言行开宗明义。

但此经除却经前解冤咒中提及“解冤结菩萨”名号之外,经中再无其他内容与之相关。此亦是民间宝卷伪经之惯用手法,不足为怪。北山第209号龛题记,冠以“大圣”之号,当与此经有所关涉(托关圣名号)。至于窟中那尊主像是否经清代改刻改妆,甚至本身就是清代所补,也完全是有可能的。故《大足石刻总录》所考五代造像之说,似可存疑。那么,解冤结菩萨有据可考的最早造像,是否就是安岳千佛寨的南宋庆元二年造像呢?是否可以在同时代或更早的佛经原文中找到其造像依据和出处呢?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系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制,此经后附有回向偈一品: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解结解结解冤结,解了多少冤和业。洗心涤虑发虔诚,今对佛前求解结。药师佛,药师佛,消灾延寿药师佛。随心满愿药师佛。

此偈中明确提到“解结解结解冤结”,无论此回向偈是否为唐人所制原文,亦可作为对此经主体思想的一种概括描述,应当是最早提出“解冤结”这一说法的佛经文句之一。复观经文,虽仍无“解冤结菩萨”这一明确称号,可其中有一位“救脱菩萨”已具雏形。经云: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救脱,即从座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转时,有诸众生为种种患之所困厄,长病羸瘦,不能饮食,喉唇干燥,见诸方暗,死相现则,父母、亲属、朋友、知识啼泣围绕;然彼自身卧在本处,见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皈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或经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识还时,如从梦觉,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由自证见业果报故,乃至命难,亦不造作诸恶之业。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应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随力所能,恭敬供养。

此后,经文围绕救脱菩萨与阿难之问答,来表现药师如来之愿力宏大,甚为详尽。究其文理法义,此救脱菩萨亦具解困祛怨、普度横非于世人之愿;此菩萨于唐代经文中首次出现,又于何时演变为可资造像供养的、有明确称号的“解冤结菩萨”呢?

“解冤结菩萨”称谓溯源

北宋苏洵《嘉集》卷十五《极乐院造六菩萨记》云:

始予少年时,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备具,终日嬉游,不知有死生之悲。自长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丧兄希白,又一年而长子死,又四年而幼姊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于丁亥之岁,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既,而有长姊之丧。悲忧惨怆之气,郁积而未散,盖年四十有九而丧妻焉。嗟夫,三十年之间,而骨肉之亲零落无几。逝将南去,由荆、楚走大梁,然后访吴、越,适燕、赵,徜徉于四方以忘其老。将去,慨然顾坟墓,追念死者,恐其魂神精爽滞于幽阴冥漠之间,而不获旷然游乎逍遥之乡,于是造六菩萨并龛座二所。盖释氏所谓观音、势至、天藏、地藏、解冤结、引路王者,置于极乐院阿弥如来之堂。庶几死者有知,或生于天,或生于人,四方上下,所适如意,亦若余之游于四方而无系云尔。

据上列记述可知,嘉四年(1059年)九月,苏洵之妻亡,苏洵决定全家离蜀。为了超度死去的夫人,苏洵捐造了观音、大势至、天藏、地藏、解冤结和引路王者等六尊菩萨像,连同两副龛座都一同舍予极乐院,在如来堂里供养,为此作了上文《极乐院造六菩萨记》。据此可知,解冤结菩萨的造像之风兴起,应当不晚于北宋。

1987年5月,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群众在亥母洞寺遗址施工中,发现一批西夏文文献,共34件,现藏武威市博物馆。孙寿龄、史金波曾先后对这批文献作过介绍。2005年,《中国藏西夏文献》刊布了这批文献的全部影印件。其中两件题名为《佛说百寿怨结解陀罗尼经》的佛教文献残卷,经段玉泉考证, 这两件残卷原本是同一纸文献断裂后而形成的两部分,可以缀合并拼接成一部完整的经文。这一佛经实际应该定名为《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这部西夏文《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与今天所见嘉兴藏汉文本《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的陀罗尼存在着差别。

西夏文《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的出土,从佛经原文的文献角度,佐证了“解冤结”信仰在西夏时期就已形成,并产生经典解释。现代中土佛教中还流传着的“解冤结真言”或“解冤结经咒”,可能就来源于嘉兴藏汉文本《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虽与西夏本略有不同,但同一祖本的来源应无疑义。不可否认的是,“解冤结”信仰形成的时间至少因西夏文《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的出土,可以上溯至北宋晚期,虽然并没有发现宋代经藏中有同名称汉文佛经。

“解冤结”信仰逐渐从《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剥离出来,除造像供奉之外,最显著的表现莫过于出现了“解冤结真言”或“解冤结经咒”的简单修行祈福程式,并以《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的问世为依托,产生了关于“解冤结”信仰的经典解释与标准版本。从《佛说解百生冤结陀罗尼经》中独立出来的真言、经咒所规定的修行程式,又附着在民间已经普遍流行的阿弥陀佛信仰中,广为流布。此外,尚有《寿生经》之类的伪经,伪托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三藏法师观经而作。虽然这些经文中也提到解冤结菩萨名号,但此经敷陈之论,皆经债、还寿生、寄库、冥礼之诡论,被正统佛教视为旁门左道、伪传邪说,无足为据。但也应当看到,正是这些所谓的“伪经”,为“解冤结”信仰的大众传播鸣锣开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实际作用,也起到了民间普及的客观效果。

“解冤结”信仰的佛道互鉴

至迟在宋元之际,开始出现一种名为“解冤结”的词牌,成为颇受当时道士欢迎的一种填词格式,詞作主题多为道教修炼、出世隐居、长生安乐的主题。据传全真派著名道士丘处机作有“解冤结”词三首,词曰:

北方一日,南方一日,共东西、四方交日。梦寐沉沉,且往来、游行销日。待佗年、道心开日。百年短景,都来几日。暗推排、今朝明日。不觉推排,到圣贤、嘉音来日。洞天开、是吾归日。

当初学道、凭空炼己,志冲天、人间无比。放旷山林,次后复、逍遥云水。过夷门、又临秦地。飘蓬十载,游程万里。度关津、崎岖迢递。事事谙来,但悟了、般般总弃。只随缘、布裘芒履。

山河已定,干戈不起,太平时、八方和义。斋醮频修,盛答报、虚空天地。谢洪恩、暗中慈惠。千年一遇,神仙出世。幸遭逢、莫生轻易。供养精严,但一岁、胜如一岁。遇良辰、大家沉醉。

道士们的词作往往可以即兴演唱,作为宣传道教教义的辅助手段之一,至于这种词体格式为什么命名为“解冤结”,目前尚无相关文献可资考索。不过,道藏中关涉“解冤结”信仰的道教经典着实不少,略微翻检,即可见《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太上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等诸多名目。这些道藏经典究竟初撰于何时,是否源于或借鉴了佛教“解冤结”信仰,或者又同时融汇掺杂了中国民间“解冤结”信仰,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研的问题。

由于大足北山第209号龛解冤结菩萨造像的骑牛造型,在现有佛经文献中得不到确切证释,故有研究者据此揣测其中可能掺杂有道教因素,譬如与“老子骑青牛”形象的互鉴,这体现了五代之后的佛、道、民间原生宗教混融的趋向。那么,“解冤结”词牌的出现,及其在道士传唱中的广泛运用,以及“道藏”现存诸多关涉“解冤结”信仰之道教经典,能否作为这一揣测与假设的间接佐证之一,仍需求证研讨。

猜你喜欢
题记菩萨信仰
菩萨
信仰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漫画
画出灵魂凸显神韵
一个高颜值的题记定能让你文采尽显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让题记活画出作文之灵魂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