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超
【摘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学生可以走出传统教育结构的藩篱,利用媒体技术、微课技术等提取信息技术知识,在新颖的学习方式下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印象,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备受重视,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立足于社会,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对此,从学科特色出发,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大势所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带来了新的途径。所以,在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地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责任等素养的发展。
一、丰富教学结构,强化基础知识讲解
一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应当以基础知识储备作为前提,信息技术学科也是如此。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然而,信息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单纯地以教材为材料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会因为所学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有必要利用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结构,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认识计算机”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以及开、关机的方法等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使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大体上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跟上教学节奏。在讲解“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这一内容时,教师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更好地提高学习质量。为了提高学生对开、关机方法的认识效果,教师可以使用视频进行演示,以便学生在直观的学习方式中逐步摸索出其中的规律。
显然,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方式,能够给予学生多种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让学生从多个渠道认识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借助检索功能,发展信息意识素养
信息意识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可以對信息进行识别和筛选,从而快速找到自己需要内容的能力。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的信息被储存在网络上,这些信息中既有学生需要的内容,也有许多干扰内容。所以,为了锻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查找信息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检索、自主分析的方式,加快对信息进行识别的速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以“插入媒体文件”这一课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检索的任务,引导学生开展信息筛选的活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能够明确“演示文稿中插入影片的方法”“演示文稿中插入外部及自录声音的方法”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这一内容,教师为学生布置“自主检索演示文稿中插入文件方法”的任务,使学生以此为目标,在检索框中输入关键词查找相关内容。经过检索,网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信息素养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找出自己需要的内容。之后,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下载,并将这些信息在线上与其他同伴进行共享,形成信息资源库。紧接着,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查找信息的方法,并针对自己检索到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意见,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信息资源库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筛选,以便正确认识如何在演示文稿中进行媒体文件的插入。
显而易见,教师借助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布置检索的任务,能够让学生拥有筛选信息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浏览、分析和交流中完成对信息的评判,逐步生成信息意识。
三、营造问题情景,落实计算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分析,在分析和思辨中不断地进行计算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实际教授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媒体技术打造直观情境,并基于这些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知识的作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巨大价值。
比如在“设置幻灯片背景”这一课中,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教师就可以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现实场景。在课堂开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片:“当人们来到羊村后,看到懒羊羊被拒之门外,原因是懒羊羊手中的羊村通行证并不合格,只有拥有合格羊村通行证者才可以走进羊村之中。”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合格的羊村通行证和懒羊羊手中的通行证,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中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差异。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懒羊羊走进羊村呢?”在学生肯定回答后,顺势为学生设定“为通行证设置相应背景”的任务。之后,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以互补性作为分组的原则划分小组,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分组完毕后,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如何对通行证的背景进行修改,集思广益,找到三种设置背景的方法。
可以看出,教师利用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并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合作平台,能够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形成计算思维。
四、引入德育素材,助力信息责任意识生成
在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每一个人既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对此,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提出了树立信息责任意识的要求,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发展信息责任意识。
例如在“下载和播放音视频文件”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感动中国》的视频文件,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吸收信息的同时,实现社会责任意识的发展。每年《感动中国》节目会向人们介绍社会上的真善美现象,使人们从平凡人身上发生的故事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直观地体会到《感动中国》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促进自身高尚品格的发展,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学生下载并观看《感动中国》视频时,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渗透保护信息安全、维护信息版权等意识,使学生形成版权意识,严格遵守网络信息下载、播放的法律法规,在保障自身基本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为社会信息安全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见,教师从学习素材等方面出发,恰当地引入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记忆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体会其中的传统美德,形成高尚品格。
五、使用微课技术,建构数字化学习模式
数字化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学习能力成长的核心素养。应用数字化学习工具,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自主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当主动地使用微课技术等数字化学习工具,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设置版面”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在课前,教师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分析,指出“页面设置、分栏操作的方法”等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紧接着,教师以上述知识点为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并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维持集中的时间对微课视频时长进行调控。随后,教师将做好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基于微课提取信息,初步了解页面设置、分栏操作的方法。学生由于在课前已经通过数字化学习的方式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迅速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授课结束后,学生可以将本节课的微课上传到云端,以便在将来需要时随时调取,复习页面设置、分栏操作的方法等内容。
微课技术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学生通过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初步认识,快速找到学习的重点,从而在数字化学习中稳步发展自学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为了有效地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主动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利用多样信息化教育资源,改良传统教学结构,助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高艳红.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探究[J].教育探索,2014(05):101-102.
高岚岚,张敏.基于教育技术小学教师教育游戏实践分析及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19-23.
杨丽丽.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1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