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15 11:59辛均庚
高教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随着国家扩大专业硕士培养规模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质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成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重要课题。审视高校专业硕士培养,仍然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教学错位、培养过程重经验轻创新等问题,严重影响培养质量,需准确定位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凸显自身特色。文章结合高校培养实践,抓住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三性”特点,提出“课-教-研-训”多阶互动、四维一体的培养模式,并阐述模式实施、模式成效和后续思考,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4-0073-04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 training sca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high-quality training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education research.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master's degre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vagu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disloc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he emphasis on experience rather than innovation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We need to position the goal accurately, reform the training mode and highlight our ow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raining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holds the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of master's degre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a multi-level interactive and four-dimensional training mode of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training", and 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ollow-up thinking of the mod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 master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explore

為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国家适时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硕士培养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满足了国家对中小学幼儿园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的渴望需求,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来看,二十年来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整体呈现开放、立体、多元的发展态势。但仔细审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仍然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教学错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价值取向重学术轻专业、培养过程中重经验轻创新、教育体系上重传统轻特色等问题,直接严重影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需准确定位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凸显自身特色。[1]

一、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的提出

要高质量培养教育硕士,需明确和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培养特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源、研究生教育特征、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差异等方面来分析,应用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2]应用研究能力培养需把握好职业性(实践性)与学术性(理论性) 、课程与论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等之间的内在逻辑。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践问题上,具体特定的目标指向。这就决定了专业硕士既要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学术性、理论性),又要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实践性、职业性),二者需高度融合整合。知识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问题解决而学习研究;而实践问题的解决又能丰富发展理论知识,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协同发展,促进应用研究能力培养,最终提高培养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作为教育硕士培养的特殊类型,在明确教育硕士本质属性和当前培养存在的基本问题基础上,需深化和细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特点属性,抓住其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创新培养模式,深化综合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先进做法基础上,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本质属性和培养特点,抓住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三性”,提出“课-教-研-训”多阶互动、四维一体的培养模式,以期高质量培养。

“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的“课”主要指课程设计方面;“教”主要指教学方法方面;“研”主要指科研训练方面;“训”主要指教学技能实践方面。根据“三性”,在课程设计方面,分为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专业艺术课程模块;在教学方法方面,推行案例教学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在科研训练方面,要求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调查研究、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研究。在教学实践方面,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涵盖校内的一般教学技能、艺术教学技能训练,校外的幼儿园跟课、听课、上课、评课、教研等活动。“课-教-研-训”培养模式具体通过开展“1+0.5+0.5”多阶互动的学习模式、 “双平台、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方式、“六合一”的综合实践模式来实施。另外,在整个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学校的“民族性、地方性、师范性”特色,加以彰显。

二、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统筹规划: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在充分认识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属性特征基础上,全面论证“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三性”特点,学校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协调培养工作。由研究生工作处(部)与教育科学学院共同实施培养各项工作。培养工作实行校、院二级分层指导和管理体系,并设有校院二级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督导团等研究生教育组织,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管理制度。

(二)多管齐下:完善培养规章制度

为高效推行“课-教-研-训”培养模式,制度完善是重要一环。学校在招生就业管理、教育质量监控、研究生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管理、研究生科研工作、研究生教师管理、研究生奖助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规范培养管理工作,全力保障模式有序开展和实施。特别是在教学管理方面、研究生教师管理方面体现更为明显。

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三性”特点和学校“民族性、地方性、师范性”特色,修订和完善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等。在培养方案方面,基于艺术性体现不足,专门增加《民族民间幼儿音乐与舞蹈教育专题》《民族民间幼儿体育教育专题》《民族民间幼儿美术教育专题》课程,强化艺术技能。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求推行案例教学法,紧扣一线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深度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课程考核采取考试、论文、调研多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优势,提高课程学习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把教学技能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中,在第一学年开展艺术教学技能强化和提升训练,举行一般教学技能大赛,并灵活开展教育见习;第二学年开展到一线幼儿园的教育实习,全面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和开展教育研习,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在中期考核方面,专门增加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技能专项考核”,要求每个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深入一所幼儿园、学习一名优秀教师、撰写一篇调研报告、上好一堂课、制作一个微课等学习研究任务,全面对接专业硕士的职业性本质。

在教师管理方面,根据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培养”特点,修订和完善了“双导师”的遴选培训机制。[3]校内导师遴选严格按照专业硕士培养特点,将具有一定幼儿园教育经验(或熟悉)、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和成果、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作为遴选的基础条件。在重视硕士的学术理论性基础上,提升对实践职业性的认识和重视。校外导师遴选必须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行业中具有较高资质和影响的专家作为基础条件,还要敬业和乐于奉献的师德品格。五年来,学校聘任了18名在省市知名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专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吻合度和实践教学研究水平。

(三)协同培养:搭建科研实训平台

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搭建了多元化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一是搭建科研平台,建有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教育学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或重点支持学科),全面支持和服务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二是搭建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成包括现代教学技能实训室和课程资源录播室等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还专门建有舞蹈、钢琴、美工实训室,为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提供较为完备的教学技能实践条件。三是建立实践基地,与地方办学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幼儿园建立了8个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教育实践基地,全力保障校外的实践教学需求。四是搭建校地合作研究生创新平台,与黔南州机关幼儿园合作共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贵州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工作站”和“贵州省名师工作室(学前教育)”,与黔南州教科所联合共建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定时组织专家来讲课授学,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组织研究生申报课题,开展专业研究,为学位论文研究奠定基础。五是建设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平台,通过收集、挖掘和整理,开展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深化认识,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四)强化保障:改进监控考核机制

校院二级为保障“课-教-研-训”培养模式顺利推行和培养质量,在资源配置方面,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统筹和改进。在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先后投入专项经费100多万元,用于课程网络平台、案例库及精品课程资源、导师队伍、技能实训教室、科研项目资助、奖助学金等。

在质量监控方面,通过开展常态监控与重点培养环节监控确保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行。一是强化教育督导机制。通过充实研究生教育督导团成员,提升整体督导水平,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开展全面监控培养过程工作,制定招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就业等方面的监控办法,实现全方位监控培养过程。二是健全导师考核机制。强化教育硕士导师和任课教师的选聘和评价考核,特别是细化校内外导师遴选条件、指导研究生任务要求、明确“责、权、利”,强化“教书育人”职能,創新激励机制,对导师队伍进行弹性管理。对考核不达标的导师取消资格,及时遴选新导师,将考核结果作为导师续聘、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的依据。三是完善学生考核机制。鉴于以前对研究生学习研究考核指标较为模糊,不够细化和操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习研究考核办法,即通过构建课程达标、基本教学技能达标、教学实践达标、论文达标的“四标考核”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考核,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论文达标方面,要求至少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学位论文需通过校内预答辩、校外专家盲审、正式论文答辩三个环节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三、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的成效

“课-教-研-训”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不论在学生教学技能方面、学生科学研究方面、学生毕业就业方面,还是导师教研水平,服务地方教育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

(一)学生教学技能

利用校内外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技能大赛,细化教学技能指导,真正强化研究生教学技能训练,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能够创新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参加全国教学技能大赛等相关竞赛中成绩突出,获得多项奖次,不断成长为实践型专家。例如2017级研究生丁瑶琪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015级研究生韦秋燕获第六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学前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以及教学活动设计评比一等奖。

(二)学生科学研究

开展科学研究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积极认真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方面,学生主持获得各级各类学前教育研究课题61项(其中省厅级课题8项);在发表论文方面,共发表124篇;在教学案例编写方面,有2015级研究生夏双双与导师编写的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案例库。在成果应用方面,留校学生皮梦君主持完成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水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在地方幼儿园得到应用和推广,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教育发展。

(三)學生毕业就业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一直供不应求,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100%。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教研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不论是补充高校师资,还是走向一线幼儿园,都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能手,取得较好成绩。如2014届赵媛参加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招聘,在与全国“985”“211”等著名高校研究生的激烈竞争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留校学生皮梦君获得过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届冉婷成为市级幼儿园新教师培训教师。

(四)导师教研水平

指导教师教研水平整体得到大幅提升。通过指导研究生,校内导师进一步深化了对一线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使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更接地气;校外导师进一步加强了对学前教育思想理念的研究,使教育教学改革更科学规划。校内外导师主持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及省厅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相关论著13余部;获科研成果奖10项;1篇教学案例经评选进入全国专业学位案例库;黄胜等三位导师获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教师。如辛均庚导师的“基于乡土资源的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研究”获得全国教学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黄胜导师等出版《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贵州省第二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三等奖。陈亚萍导师等申报的《教育硕士“研赛课”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教学成果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五)服务地方发展

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研究生积极参与,合作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指导、服务和引领了地方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开展幼师国培计划和黔南州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人次1500以上,全力提升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同时拓宽服务、引领小学教育,以陈凌导师领衔的基础教育研究团队与贵州省罗甸四小的教研教改合作,形成“罗甸四小模式”,被评为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还与贵州省平塘县新关等毛南族贫困村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的思考

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成为省内知名专业,整体提升了学校教育硕士培养水平和声誉。要取得预期成效,需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培养目标定位,高度契合特殊需求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及其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对教育硕士人才的需求量大,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极为稀缺。但要引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教育硕士人才困难很大。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立足本土需求,对口培养,体现教育硕士培养、基础教育研究能与民族地区教育需求和人才需求高度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服务地方幼儿园教育需求高度契合。在人才培养内容上,紧扣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三性”特点,突出现代教育理论、幼儿园教学理论、学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新技能;同时结合学校“民族性、地方性、师范性”特色,充分利用地方民族特色资源,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个性化需求融入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培养过程与区域内幼儿园紧密结合推行“双平台、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师生教学研究与民族地区教育改革高度契合,100%的校内导师承担有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取得有关研究成果;学生学位论文100%来源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中59%的选题研究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问题。

(二)教育行业全力支持,积极参与协同育人

学校教育硕士培养得到省厅州极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如《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民族教育特需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要求引导和鼓励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尤其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新引进人才时优先吸收教育硕士;鼓励和资助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攻读教育硕士。[4]黔南州教育局专门出台鼓励全州教师报考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文件。以及学校搭建各类科研实训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及平台。黔南州内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幼儿园积极支持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主动与我校联合实施“双平台、双导师”培养机制,校外导师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配合顶岗实习,参与学位论文开题、撰写指导、答辩等培养工作。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进一步扩大导师队伍规模,加大导师培训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影响大、学术竞争力和创造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加大对新遴选导师的培训力度;探索建立导师分类指导制度,实行校园导师组制度,发挥行业专业人才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指导作用,强化导师岗位责任意识,加强导师队伍绩效评价。

(四)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教师职业能力

根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以及我校学科特点和优势,基于“職业应用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涵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模块,理论课程模块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重在理论方法学习;实践课程模块由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组成,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为彰显我校教育硕士培养的民族特色,融入了民族文化教育,开设了民族特色课程,增强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能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实施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教-研-训”培养模式,虽取得一些显著成效,但在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以及培养机制措施、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保障监控、资源配置投入等方面还需加大落实和执行力度、适时调整优化机制,以期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磊.迷失-定位-重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省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36-41.

[2]刘国瑜,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9-42.

[3]王焱,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75-78.

[4]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0L].https://www.wenshuba.com/doc/8107026035000127.html.

基金项目:2016年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黔教研合JG[2016]014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辛均庚(1975-),男,汉族,江西万载人,教育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大学教师发展。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探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