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祥 彭俊
颜真卿(709年—784),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先后任校书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宪部(刑部)尚书、蓬州长史、抚州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太子太师等职,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以书法盛名享誉千古,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又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堪称万世书法宗师,更以一生刚正忠直不屈权贵、甘愿以死报国赢得万世景仰。
一、进士及第,宦海沉浮屡遭贬
颜真卿出身于名门望族。颜氏家族本世居琅琊,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起徙居京兆长安。颜真卿先祖颜含,随晋元帝司马睿东渡,官至侍中、右光禄,封西平侯;颜之推为南北朝时一代名儒,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曾任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之孙颜师古(颜真卿叔祖),为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和历史学家,中书侍郎,封琅琊县子;父亲颜惟贞为太子文学,拜薛王友,加勋上柱国;从兄颜杲卿为唐朝中期名臣,御史中丞、恒州刺史。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万年县敦化坊。不幸的是颜真卿三岁时,父亲颜惟贞遽然撒手人寰,由母亲殷氏抚养教育成人。据《旧唐书·颜真卿列传》: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辞藻,尤工书”,奉母至孝,以聪颖博学和非凡孝行闻名遐迩。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颜真卿经州郡荐举参加科考,中进士甲科。两年后经吏部铨选,任为校书郎,跻身仕途。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相依为命的母亲溘然长逝,颜真卿悲痛欲绝,赶赴洛阳丁忧三年。
丁忧期满后,颜真卿于天宝元年(742年)回到长安,并参加吏部主持的“博学文辞秀逸科”考试,顺利通过,十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天宝五年(746年),三月,调任长安县尉,加散官通直郎。
天宝六年(747年),颜真卿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奉命巡查陇州、河东。
其时,五原郡一带久旱不雨,老百姓都以为是当地一桩冤狱惹怒上天,遭到了天谴。颜真卿巡察到此地后,很快平反了冤狱,伸张了正义,恰巧此时风雨骤起,大雨滂沱。当地百姓认为这是颜真卿的正义之举感动了上苍,使得天降甘霖,称之为“御使雨”。
颜真卿巡查河东,察访到朔方县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30年还未将其下葬,遂上疏奏劾郑延祚奉母不孝之罪,唐玄宗李隆基立即降诏罢免郑延祚,终身不予录用。
颜真卿正气凛然执法如山的美名不胫而走。
天宝八年(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其时,朝廷昏暗,吏治腐败,奸相杨国忠当道弄权,大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道,颜真卿因不肯阿附杨国忠,被外贬为东都采访判官,第二年,又回朝任殿中侍御史。天宝十一年(752年),颜真卿转任武部(兵部)员外郎,再遭杨国忠排挤,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六月被撵出京师,出任平原太守。
二、安史之乱,未雨绸缪建奇功
平原郡属安禄山管辖,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诗人岑参在《送颜平原》诗中写道:“此地邻东溟,孤城吊沧洲。海风掣金戟,导吏呼鸣驺。郊原北连燕,剽劫风未休。”
安禄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封东平郡王,威风八面,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动武装叛乱。颜真卿早就窥透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甫一上任,便一步跨入战备状态。他派人四处大造舆论,称平原郡将迎来连绵淫雨,洪涝灾害近在眼前,以此为借口,暗度陈仓,动员和组织平原军民加高城墙,疏浚和加宽护城河,整修军事工事,同时大规模招募壮丁,储存粮草。为了迷惑和蒙蔽安禄山,每日邀三五好友,荡舟护城河中,吟诗作赋,把酒笙歌。
安禄山闻知新任平原太守又是招兵买马,又是修筑城墙,如坐针毡,急忙派出细作前往侦查。听完细作匯报,不由长长舒了一口气:颜真卿一介书生,不足为虑。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诈称奉密诏讨伐杨国忠,发动麾下各族步骑兵15万人,号称20万,在范阳公开起兵造反。其时海内承平日久,老百姓已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叛军势如破竹,所经州县,望风瓦解,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只有平原郡提前做好了准备,城高墙厚,防守严密,叛军无法撼动。
颜真卿火速派使者飞马向朝廷报告。
唐玄宗李隆基素来对安禄山深信不疑,恩宠备至,屡屡有大臣向玄宗奏报,安禄山有谋反迹象,玄宗一概置若罔闻。当安禄山在范阳公开举起叛旗,玄宗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仰天长叹:“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恰在此时,颜真卿派出的使者赶到,玄宗“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1]——我不知道颜真卿长啥模样儿,所以才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啊!
这年年底,安禄山攻陷洛阳,杀害了宁死不屈的东都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和采访使判官蒋清,遣麾下将领段子光携三人头颅到河北各地巡回示众。
当段子光来到平原,颜真卿喝令左右,立即将段子光腰斩,遂大张旗鼓,挥泪祭奠英烈,聚众誓师拒叛。河间、济南、饶阳、景城、邺郡等诸郡太守纷纷领兵前来归附,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奉朝廷诏命率五千精锐部队渡河增援,各路兵马汇集20余万人,公推颜真卿为盟主。此时,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斩杀叛将李钦凑,夺回军事要塞井陉,“横绝燕赵”,与平原成掎角之势,有效地滞止了叛军前进的脚步,河北17郡复归朝廷。
联军众志成城,协同作战,博平一战,大显神威,斩敌首级万余颗,自此叛军闻风丧胆。朝廷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命他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不久,又加拜颜真卿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颜真卿和颜氏家族为戡平安史之乱付出了惨痛代价。叛乱初起,平卢军节度使柳知晦叛附安禄山,其麾下将领、左骁卫将军刘正臣心系朝廷,将柳知晦杀掉,据渔阳起义。为坚定其信心,颜真卿当即派属下给刘正臣送去十多万军资,还不顾麾下将领再三规劝,执意将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颜颇送去做人质。在戡乱平叛的征战中,颜氏一门先后有30多人惨遭杀害。
其时,朝廷腐败,奸佞当道,国政先后掌握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手中,军心涣散,官军在叛军的强大攻势面前一触即溃。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常山太守颜杲卿寡不敌众,城破被俘,对安禄山骂不绝口。安禄山命人割去其舌头,颜杲卿依然喷着鲜血含混不清地詈骂不止,最后遭残忍杀害。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陷落之前,仓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安禄山乘虚遣史思明、尹子奇再攻河北诸郡,饶阳、河间、景城、东安相继再度沦为敌手,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叛军攻陷平原,颜真卿率部渡过黄河,历经江淮荆襄,于第二年四月,前往凤翔觐见唐肃宗,被授予宪部(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三、刚正遭嫉,宦海沉浮志弥坚
“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2]他的刚正忠直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也招来了一帮奸猾佞臣的嫉恨、猜忌和谗害,这使得他屡遭贬谪。
长安失陷,朝廷流亡在外,安史之乱正闹得天翻地覆,国无宁日,一些朝臣难免有失往日的恭谨持重,朝堂上的庄严肃穆氛围大不如前。颜真卿依然一如既往,正气凛然,严格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带满身酒气入朝、谏议大夫李何忌在朝班不肃、王府都虞侯管崇嗣不遵礼法,都被颜真卿弹劾降职。于是,朝堂重振纲纪,百官肃然。
收复两京以后,肃宗派左司郎中李选祭告宗庙,在祝词上署名“嗣皇帝”,颜真卿大不以为然,质问礼仪使崔器:“太上皇尚在川蜀,这样称谓合适吗?”崔器立即报告肃宗,予以更改。肃宗因此赞赏颜真卿的卓越才识。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颜真卿扈从肃宗由凤翔出发入长安,奏请肃宗先祭太庙,筑坛向着东方哭祭三日,然后再入宫。肃宗不予采纳。
宰相崔圆对颜真卿的刚直谏诤心生疑忌,厌恶至极,奏请肃宗,贬颜真卿为冯翊太守,不久,又贬蒲州刺史、饶州刺史、升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第二年入京任刑部侍郎,四个月后遭权宦李辅国谗害,被贬为蓬州长史。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代宗起用颜真卿为利州刺史。不久,又改任吏部侍郎、尚书右丞。
宰相元载结党营私,怕群臣奏报代宗李豫,致使自己的阴谋露馅,便私下撺掇代宗不再直接受理群臣的奏表,改由自己总揽审查筛选后转递。
这样的超级馊主意代宗竟然照单全收。
颜真卿闻之愤而上疏:“从此人人不敢奏事,则陛下闻见,只在三数人耳。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陛下后见无人奏事,必谓朝廷无事可论,岂知惧不敢进,即林甫、国忠复起矣。凡百臣庶,以为危殆之期,又翘足而至也。如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李林甫、杨国忠犹不敢公然如此。今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纵悔之无及矣!臣实知忤大臣者,罪在不测,不忍辜负陛下,无任恳迫之至。”[1]
一疏上奏,元载的鬼把戏胎死腹中。他怀恨在心,找个借口,诬陷颜真卿诽谤朝廷,奏请代宗,将其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别驾,后又贬为吉州司马。大历三年(768年)四月,颜真卿改任抚州刺史,后转任湖州刺史。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元载被赐死,颜真卿应召回朝,被任为刑部尚书,不久,迁任吏部尚书。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德宗李适即位,颜真卿以吏部尚书充礼仪使。其时天下纷乱,朝廷典章法令废弛,人心浮躁。颜真卿为恢复和坚守礼仪制度东奔西走,大声疾呼。宰相杨炎容不得颜真卿的骨鲠忠直,奏请德宗,贬其为太子少师,仍兼礼仪使。
颜真卿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入仕,40余年间,历仕四朝,遭受奸佞、宦竖的轮番打击谗害,特别是宰相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总是容不下他的忠直刚正,屢遭贬谪,宦海生涯沉沉浮浮。然而,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也无论是立身朝堂还是履职一方,颜真卿一身凛然正气丝毫不减,忠直坦荡的报国初心历久弥坚。
四、奸相设套,投身虎口遭缢杀
建中二年(781年)二月,貌丑心黑的卢杞做了宰相,更加容不下颜真卿,上任没几天便奏请德宗,罢免了颜真卿的礼仪使,改授他为太子太师。卢杞还放出话来,准备将颜真卿逐出京都,外放到边远州郡。颜真卿找到卢杞,对他说:“先中丞传首平原,面流血,吾不敢以衣拭,亲舌舐之,公忍不见容乎?”[2]意思是,当年我在平原的时候,你的父亲御史中丞卢奕被安禄山杀害,脑袋传到平原,满面血迹,我不忍心用衣服擦拭,亲自用舌头为他舔舐干净,知道了这些,你还忍心不见容于我吗?
卢杞听了,慌忙伏身下拜,口中千恩万谢,信誓旦旦,声称如此大恩大德没齿不忘,必知恩图报,心里却盘算着如何寻找个茬口,狠狠地“修理修理”这倔老头儿。
机会终于来了。建中四年(783年)正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大有挥师西向兵犯长安之势,朝野震恐。卢杞乘机上奏德宗说,满朝文武之中,唯颜真卿德望最高,是衔君命前往招抚李希烈的不二人选,奏请德宗派颜真卿一人出使汝州。
大臣们明知卢杞葫芦里装的什么药,然慑于他的淫威,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对。
德宗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卢杞的奏请。
“公卿皆失色”[2],因为这个李希烈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杀人魔王,残忍至极,他每每一边杀人一边若无其事地饮酒进餐,派颜真卿只身入叛营,无异于驱羊入狼群,必凶多吉少。宰相李勉“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2],遂上密折,请求德宗万不可不顾君臣大义,置元老重臣于死地。密折石沉大海。
颜真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出使之路。行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告诉他,李希烈反状已明,只身前往叛军营垒,无异于投身虎口,劝他三思而后行。颜真卿从容说道:“君命可避乎?”[2]
李希烈闻颜真卿前来,早给他设置好一个下马威。
颜真卿一入营门,便呼啦啦围拢过来上千兵将,一个个张牙舞爪,扯着喉咙呵斥詈骂,手中挥舞着明晃晃的刀剑,挤到近前的一帮人甚至将刀锋在颜真卿身上比画来比画去。
颜真卿镇定自若,正气凛然,从容宣读了朝廷圣旨。
李希烈暗自服膺之至,假惺惺地喝退了众人,将颜真卿迎进驿馆。
李希烈逼颜真卿向朝廷写信,为其洗刷罪行,颜真卿断然拒绝。
硬逼不行,李希烈又耍起了新花招,他与属下几位将领撺掇好,软硬兼施,力劝颜真卿做他们的所谓“宰相”。“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诸贼不敢复出口。”[1]
李希烈依然不死心,企图威胁颜真卿就范。他命甲士拘捕了颜真卿,又在庭院里挖了一个大深坑,将颜真卿带至坑沿,恐吓他说:“不归附,就活埋你!”
颜真卿大义凛然,面不改色。
不久,李希烈占领汴州,僭称帝号,派人询问颜真卿登帝位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記诸侯朝觐耳!”[2]
李希烈恼羞成怒,命人堆起干柴,燃起大火,将颜真卿推搡到近前,威胁他说:“不归附,就烧死你!”
颜真卿两眼喷着火,一语不发,纵身就往火里跳。监押士卒赶忙把他拉了回来。
经如此反复折腾,“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曰:‘此吾殡所也。”。[2]
李希烈煞费心机,用尽招数,都不能奏效,知道颜真卿忠义大节坚如金石,志不可夺,于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命人将其缢杀,时年76岁。
五、品评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独步天下,极负盛誉,亘古以来天下学书者莫不靡然从之,相形之下,人们对书法艺术之外的颜真卿大多知之甚少。颜真卿笃实纯厚、立朝正色、刚正忠直的做人为官之道,国家危难之际跃马扬戈、驰骋疆场、平叛靖乱的不世之功,屡遭权奸谗害依旧初心不改、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明知是权奸设圈套构陷却毫不畏惧、勇投虎口、慨然赴国难的义无反顾,面对叛酋威逼、利诱、封官许愿等种种手段的从容泰然,以及面对砍头、活埋、火烧等种种威逼恐吓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光耀千古,垂范万世。倘天下学颜书者,能从颜真卿的秉性风骨学起,定当大有裨益。
《新唐书·颜真卿列传》谓之:“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南宋学者晁公武谓之:“世谓真卿忤杨国忠、李辅国、元载、杨炎、卢杞,拒安禄山、李希烈,废斥者七八,以至于死而不自悔,天下一人而已……而所为乃尔者,盖天性然也。”
康熙帝谓之:“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南宋学者李行中赋《读颜鲁公碑》赞之曰:“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世俗不知忠义大,百年空有好诗名。”
注释:
[1]旧唐书·颜真卿列传[Z].
[2]新唐书·颜真卿列传[Z].
(刘立祥:原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教授,全军优秀教师;彭俊: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