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中“富脑袋”难题

2021-06-15 09:55朱浩欣赵涵应鹏辉
唯实 2021年4期
关键词:江宁区江宁街道

朱浩欣 赵涵 应鹏辉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8年8月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重視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2018年10月,南京市江宁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区;2019年10月,江宁区又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稳步提升。2020年,该区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区”等荣誉称号,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二,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和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区。

一、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富脑袋”难题

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逐步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拆迁社区和老旧社区解决了“富口袋”难题。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富脑袋”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部分实现“富口袋”目标的地区,在精神和文化生活上并没有实现同步提升。用一位村书记的话来说,“一些老百姓一下子突然富裕了,人就变得有些混沌,不知道该做什么”。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富脑袋”难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较为淡漠。传统乡村邻里亲友之间交往频繁,人情味较为浓厚。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农村留下老人和孩子,村民之间交往减少,亲情、友情和邻里之情日渐淡漠。二是生活矛盾不断增多。一些村民以前关系亲近,富起来之后常常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恶语相加,导致矛盾纠纷增多。个别村(居)民将村委会和村支部作为调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地方,在现行上访巡查和“12345”电话等机制下,乡村社区陷入大量矛盾纠纷调解的事务中。三是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乏合理的精神文化消费渠道,一些富裕起来的群众很容易把金钱用于攀比消费。如个别拆迁户在获得拆迁款后无所事事,沉迷于打麻将、赌博甚至吸毒。四是不良习俗难以消除。一些地方延续了“红白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传统陋习,在消耗来之不易财富的同时助长了新的不良风气。五是缺乏公益互助精神。一些富裕起来的群众缺乏合作互助精神和公益观念,对社区事务了解不够,缺乏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意识;乡村(社区)志愿者存在服务参与度不高、缺少带头人、服务无法常态化等问题。

二、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江宁区于2017年基本建成全域美丽乡村。许多深藏山中无人问津的农村社区,变成了“金花”“银花”。各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群众人均收入快速增长。针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富脑袋”难题,江宁区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东风”,着力探索“为谁建设、谁来建设、如何建设”等问题,为解决“富脑袋”难题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聚焦目标定位,强化顶层设计。一是针对四个群体,解决“为谁建设”的问题。创新创业群体、新型农民、新江宁人、弱势群体,既是江宁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需求方,也是推动江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江宁区将这四个群体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工作对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江宁区以区、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整合各类活动阵地,以精准服务为切入点,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建设为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积极打造“助推创新创业、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江宁人、关爱弱势群体”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助推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宁高质量发展。二是突出五项内容,解决建设内容的问题。学习实践科学理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宣传宣讲方针政策。宣传阐释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行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传承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积极性。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践行乡规民约、建设乡村自治组织等行动。三是构建“五个融合”,解决实践领域的问题。以构建“志愿服务网、全媒宣教网、红色基地网”打造“新思想全民学习堂”,深化“干群实践融合、城乡文明融合、校地文化融合、政企亲清融合、军民互动融合”,形成“一堂三网五融合”的实践路径,极大拓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领域。干群实践融合。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列出服务项目清单,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形成“普惠+特惠”志愿服务对象库、需求库、项目库,让每一位江宁人都能感受到党的温暖。城乡文明融合。通过丰富群众性活动载体、扩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数字影院、用好农家书屋、活化江宁文史等措施,实现了城乡文明的共建共享。校地文化融合。充分发挥江宁区高校集聚的优势,畅通校地文化融合渠道,建立驻区高校与全区201个村(社区)实践站结对共建机制,组织高校社团、志愿服务团体等到村(社区)实践站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文艺演出、健康推广、心理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放大高校优质资源的溢出效应。政企亲清融合。了解民营企业诉求,以实际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军民互动融合。促进军地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双向互动,打造军地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着力整合资源,全面打造阵地网络。江宁区注重整合现有空间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打造全覆盖的阵地网络。一是有效整合八大平台与三级实践场所资源。在打造“全覆盖”阵地网络方面,江宁区建立了以1个区级中心、10个街道所、201个村(社区)站为主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域化扇形工作网,统筹建设891个实践点。同时建立理论宣讲服务、文体服务、教育服务、健康促进服务、科技科普服务、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服务和扶弱帮困服务八大平台。将八大平台与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实践场所有效融合,形成了“纵横衔接、资源共享、服务联动、结果多赢”的良好态势,推动了志愿服务进驻机关、学校、企业、部队、小区、自然村、工地,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全覆盖和常态化。二是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广泛参与。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动能、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创造动能、村(居)民自治组织的内生动能,推动构建“共生、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充分调动村(居)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积极性。如聚焦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的“子女不孝、薄养厚葬、不讲诚信”等突出问题,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推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高质高效运转,在全区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三是以平台牵头建立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八大平台,通过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安排志愿服务计划、组织文明实践项目,打造一支有能力、有热情的“8+N”志愿服务主力军。2019年,全区注册志愿者数量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16.82%,位列全省63个县区第二位。

推动服务落地,形成系列品牌项目。一是丰富服务内容,打造一系列文明实踐品牌项目。在平台建设方面,推出卫生健康领域的“健康讲师团”“签约家庭医生”,民政领域的“小江家护”“益动江宁”,文体领域的“书香江宁”,城管领域的“垃圾分类”,教育领域的“春燕衔泥”,科技领域的“科普宣传活动”等项目品牌。在街道所和村(社区)站,推出江宁街道“长江守望”、淳化街道“七淳之美”、东山街道“晓里有礼”、禄口街道“空间有距离服务无距离”、谷里街道“谷里讲师团”、汤山街道“泉文化”、麒麟街道“科技服务”、湖熟街道服务综合体、秣陵街道“睦邻文化”、横溪街道“横山抗日民主政府”等项目品牌。二是在服务中解决实际难题。精准把握民意民需,常态化开展“进村入户面对面、文明实践手拉手”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开展定点联系、定人到户、定时上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在服务中提升村民素质。如江宁街道牌坊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线上线下阵地推出了青芽课堂、茶乡一公益、茶乡夜话、茶乡农民夜校、茶乡直播间等特色项目,使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该村还开办了“岘里乡学院”,一批批村民在这里学习茶文化、本村典故历史,研究农家乐、民宿的经营之道,甚至还像模像样地学起了英语。四是在服务中推进乡村治理创新。如禄口街道推出了“美丽商户”门前三包公益评选项目。通过对每家商户“门前三包”情况进行调查,评选出从“一星商户”到“五星商户”的不同等级。不仅促进了商户自治,而且促进了居民对社会治理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参与“美丽商户”评选活动的志愿者可以获得相应志愿者积分,积累一定时长的志愿者还可以通过积分兑换服务和物品。通过“美丽商户”评选活动,激发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人人争做优美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时代新风的宣传者和倡导者,真正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精神。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江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和全国试点地区,江宁区经过两年多来的探索,积累了一系列实践经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江宁模式”,对全省乃至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以精准服务为切入点,实现新时代新思想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链接”。一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体实践,更容易让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科学理论的时代价值,而精准服务则是“链接”科学理论与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江宁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科学理论指导—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增进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认同和践行科学理论”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融合,以及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同步。群众从江宁的发展变化中,能够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从而具备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

以特色项目为依托,实现教育引导群众、满足群众需要的双重目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试点过程中,江宁区各部门、街道、村(社区)在深入分析研判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本土优势资源,形成了一批教育引导效果明显的品牌项目。这些品牌项目聚焦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在贯彻科学理论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总结这些品牌项目的实践经验,不仅有助于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人心,而且有助于在全国层面推广江宁的成功经验。

以志愿服务队伍为抓手,实现平台资源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人才资源。仅仅依靠专职人员开展各项服务活动,既力不从心也难以持久。江宁区通过建设八大平台,有效“链接”了志愿者队伍资源。在平台资源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方面,江宁区推出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方案,与南京工程学院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学院,成立了全市首个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并将每月5日确定为“文明实践日”。通过上述举措,提升了志愿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江宁区江宁街道
刘江宁作品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职业知识的实践探索
刘江宁作品
热闹的街道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
街道生活
南京市江宁区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南京市江宁区不同稻作方式调查与分析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