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1-06-15 02:58夏珊珊
唯实 2021年4期
关键词:供需双循环动能

夏珊珊

在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随后,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从供需角度揭示了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内涵和要求。

供需结合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机理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经济研究的一条主线。通过对价值生产过程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各部类保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才能推动整体社会生产的平稳发展。以斯密、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则认为,市场出清会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供需总是趋于平衡。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供给学派的这一理论难以令人信服。大萧条后,凯恩斯主张的政府干预经济学横空出世并成为主流,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政府应当进行逆周期的干预使社会有效需求与供给相均衡。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体普遍陷入滞涨,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认为,政府干预经济是造成滞涨的根本原因,应当摒弃凯恩斯主义而重拾萨伊定律,运用减税以及减少政府干预激发企业家创新,利用市场自由来实现经济增长。

供给创造需求。供给与需求并非相互独立、非此即彼的抽象,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总结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在萨伊自身的时代是有其合理性的,当时的法国处于短缺经济,供给相对于需求的严重短缺,使得生产出的产品能够迅速实现价值并引致新的需求。而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并且不存在供给过剩这一思想,在逻辑和现实上都难以成立,因此遭受了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不同于萨伊定律所解释的,现代经济发展中“供给创造需求”应当从如下角度理解:一是生產决定消费,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居于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从内燃机到互联网,科技革命主导的颠覆性创新大大激发了潜在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看,这些需求很难由消费者“先验”地决定。二是“有效供给”创造需求。有效供给是指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供给的有效性使得价值能够得以实现,从而引致新的需求,而无效供给导致供给过剩和供需错配。

需求牵引供给。消费对生产能动的反作用体现在,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下,消费者对于产品、服务的需求偏好的变化能够引致新的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产生。电子产品的更新迭代、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背后都是消费者对于时尚、便捷、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所以说,需求能够牵引供给,准确地说,“有效需求”牵引供给。有效需求是指有购买意愿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一方面,需求政策应当着眼于有效需求的提升,包括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供给体系应当适应有效需求,才能实现供需的均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新技术催生的新供给需要在社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完成价值实现,而价值实现后产生的新需求能够推动技术、产品等供给侧的创新。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和供给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人类的消费需求不断发展,两者互相引致、平衡、发展和再平衡,共同形成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迭代的动能。经济发展新动能实际上是新供给和新需求的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动能要素不仅来自供给侧,也来自需求侧。现阶段要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就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供需新动能及阻滞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供给侧和需求侧动能及其相互作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对应不同水平的供需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充裕的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不断释放的制度红利构成了供给侧强大的动能。相应的,巨大的国外需求、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构成了需求侧的动能,带来了国内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形成了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供给侧劳动力、资源、创新等成本大幅提升,需求侧面临外需萎缩,资本形成回报率下降等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要激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新动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这也是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义。

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常住人口)达到6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53.9%。根据钱纳里模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由浅层工业化向深度工业化转型阶段,工业“大而不强”,工业智能化、数据化程度仍需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业融合”水平不高,随着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数据等新兴生产要素的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工业化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今后将推动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改变以往粗放的速度型城镇化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城乡融合共享型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新发展格局要求立足国内强大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使供给体系能够满足和适应需求,需求能够及时畅通地被反应。当前,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仍存在一些痛点和堵点,阻碍供需新动能的释放和平衡,形成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阻滞因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生产领域,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突破,以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供给体系的质量仍需提升以满足需求品质的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不足。二是在分配领域,分配结构不均衡会导致双循环的机制性堵塞,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收入的提升才能有效提升整个社会结构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分配机制的扭曲、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影响内需的释放。三是在消费领域,房地产的高杠杆率大大压缩了居民消费,房地产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加重了分配结构的失衡,扩大内需的平台亟待搭建。四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要继续推进要素市场等领域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有效实现供需的畅通和均衡。

打通供需两端,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从供需两侧同步发力,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供给侧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打通双循环的痛点堵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需求侧深化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搭建扩大内需的平台,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强化供需产销对接,破解生产与消费脱节、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等问题,实现供需循环畅通。

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扩大和利用好内需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一方面,深入发掘国内市场主体有效需求,利用好我国庞大内需市场,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题所在;另一方面,利用内需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用内需促进外需,将过去要素低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庞大的内需比较优势,更深入地融入和推动全球化,推动我国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向全球链式结构高端挺进。应当深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完善医疗、教育等领域社会保障体系,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在财税、金融領域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围绕“两新一重”加大投资力度,搭建扩大内需的制造业平台、城镇化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居民消费平台,虹吸全球创新资源,释放内需潜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等措施,打通要素流动梗阻,促进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要素健康有序循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和活力。推动高强度科技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端芯片、核心部件、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门类的国家,这一优势是我国经济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暴发中展现强大韧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条件和优势。当前,全球供应链从以欧美日韩主导研发、营销、核心零部件生产,中国及东南亚承担组装制造,拉美、中东等提供能源的“金三角”格局,逐渐向以北美经济圈、欧盟经济圈、亚洲经济圈为主的“俱乐部模式”转变,原有合作、互补型的产业链模式向替代、竞争型转变,加上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将加剧供应链本土化,因此我国应当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供应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高附加值攀升,不断提升竞争力。推动短板产品国产替代,以强大国内市场为支撑增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发挥数字经济的先行优势,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坚持创新发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闭关自守走内卷化发展道路,而是要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即以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而以国际大循环不断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因此,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既要发挥强大生产能力优势,为世界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又要发挥国内超大需求市场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机遇,虹吸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和融入全球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营造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开放平台为重点,推动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供需双循环动能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足:做好三篇大文章 汇聚发展新动能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2020年4月28日28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20年3月 27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探寻新动能
2018年1月29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17年12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