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兰
内容摘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官场现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资源。《官场现形记》有鲜明近代史特色,结合中国近代史讲授其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感,全书亦涉及晚清的科举和官职,结合两者讲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官场现形记》的体式在中国章回体小说史中独具特色,分析其特色成因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官场现形记》 课程思政 教学 策略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第五点“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到“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
文学史课程以名著为教学内容。文学名著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丰富的自然环境描写为内容,具备多项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讲授的文学篇目、名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等,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做到“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1]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结集出版于1906年。结集前曾于1903年4月至1905年5月在《世界繁华报》连载。[2]438作者李宝嘉(1867——1906)為晚清著名小报创办者。全书共60回,以“官场”为中心,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采用随人物行踪变化转换场景的方式,写了陕西、北京、山东、山东、湖北、江西、江苏等多个省市的官场景象,涉及了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事件诸如鸦片战争(1840——184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洋务运动(1860——1894)、义和团运动(1899——1900),戊戌变法(1898)等,展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的中国人民生活的各种状态,同时也涉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科举制度等多种制度。小说有突出的历史性和批判性。
《官场现形记》可谓“中国近代史”形象和生动的诠释和补充。在讲授该书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文史结合,加强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作品分析和鉴赏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基于《官场现形记》的分析以探讨文学史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作品以增强历史感
中国近现代史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与之相应的教材为《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3]目录中的“第一章反对外国的侵略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3]目录分别论述了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并对各历史事件进行了简要描述,对失败原因进行了逻辑的、抽象的概括。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的是,《官场现形记》则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场景刻画了上述历史事件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生动的注释。
以“鸦片战争”为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述“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大量白银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3]11,而对于如何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并没有展开。《官场现形记》中的描写恰好弥补此空缺。
例如吸食鸦片对人造成严重伤害的描写。第55回“洋提督带了几十名洋兵也早来了。外国的兵腰把笔直,步代整齐,身材长短都是一样,手里托着洋枪,打磨的净光地亮,耀人的眼睛。等到到了法场上,一字儿摆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及看中国的兵,老的小的,长长短短,还有些痨病鬼、鸦片鬼,混杂在内。穿的衣裳虽然是号褂子,挂一块,飘一块,破破烂烂,竟同叫化子不相上下。……痨病鬼不管人前人后随便吐痰。鸦片鬼就拿号褂子袖子擦眼泪。……比起人家的兵来真正是天悬地隔!洋提走来同中国官见面之后,先拿照像机器替犯人拍了一张照,等到杀过之后又拍了一张,然后分道自回去。”[4]978这一段写尽了中国人所遭受的耻辱。鸦片对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影响也通过这段文字形象的表达出来。
再如因吸食鸦片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描写。第20回“譬如我如今幸亏没有吃上鸦片烟;如果也学别人似的,抽上了瘾,到如今一天到晚只好躺在烟铺上过日子,那里还有工夫又要会客,又要办公事呢?自从鸦片烟进了中国,害了我们多少人,弄得一个个痿倒疲倦,还成个世界吗?诸位老兄可以把我的话传谕大家一齐知道,限他们三个月一齐戒除;如果不戒,到那时候却是不要怪我兄弟!”[4]336这借吸鸦片和不吸鸦片人之间的对话,说明了鸦片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具体而生动。
以“戊戌变法”为例。戊戌变法也被称为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包括“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局,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3]55“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这种改革方案,遭到了讽谏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3]55历史教科书的描述比较抽象。但文学作品的描写生动得多。《官场现形记》以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民众对改革的态度,体现了新旧势力激励的交锋。
如旧科举和新的考试制度的交锋,第58回“两天头里便齐集了甲班出身的那些门生,同他们说道:‘从前要进我们这个翰林院,何等烦难!乡试三场,会试三场;取中之后,还要复试,又是殿试、朝考、留馆。诸君都是过来人,那一层门槛可以越得过!如今这些人一点苦没有吃着,止作得两篇策论,就要来当翰林,以后无论什么人也可以当翰林了!然而上头有恩典给他们,我们怎好叫上头不给他们……现在请了诸位来,彼此商量一个抵制的法子,……沈中堂又问他们抵制的法子。有人说:‘这个翰林只能算做‘顶带荣身,不能按资升转。沈中堂听了,不置可否”。[4]1042
这一段形象展示了旧势力对通过新型考试而录取者的抵制。一方面突出了科举制下艰难的晋升之路,也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的艰难,由此加深对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了解。
再如改革受到封建守旧势力反对的描写,第58回“且说他这位亲家沈中堂,现官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兼掌院大学士。虽然不在军机处有什么权柄,然而屡掌文衡,门生可是不少。他的为人本来是极守旧的,无奈后来朝廷锐意维新,他虽不敢公然抵抗,然而言谈之间,总不免有点牢骚。”[4]1035这些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维新变法因守旧势力阻挠难以推进,与历史教科书形成互补。
以上可见,将历史叙述与文学描写对照解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学的理解。
二.结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分析作品以提升知识性
《官场现形记》不仅涉及晚清的科举制度,也涉及大量的官职名称和职级。帮助学生厘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故事,也可以增加相关的知识。
《官场现形记》较多叙述科举与做官的关系。例如第1回以陕西同州夫府朝邑县一村庄赵家出了一个秀才的故事为始。赵家的孙子中了秀才后,参加大比,考中了举人。“村里老三道‘中了举人有什么好处呢?王仁道‘中举之后,一路上去,中进士,拉翰林好多多着哩。王仁道:‘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喝道。阿唷唷,这些好处,不念书,不中举,那里来呢?”[4]4这一段既点明了科举与仕途的关系,也点明了清代科举之路,同时也揭露了晚清官场追名逐利的现状与黑暗。
科举考试的主体是读书人。清代参加科举的读书人称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官场现形记》中有这系列读书人形象。
如,童生。“他自从当童生起,一直顶到如今,所有做的试帖诗稿,经他自己删汰过五次,到如今还有二尺来高,六十几本,自以为在清朝当中也算得一位诗家了。”[4]1001童生是科举考试的起步级别。
如,秀才、举人。“幸喜他凡事虽然缠夹,只有读书做八股却还来得,居然到二十岁上挣得一名秀才,到二十七岁上又挣得一名举人。”[4]946中了秀才后才能才加乡试,乡试中了之后才是举人。
如,进士。“原来这王乡绅也是两榜进士出身,做过一任监察御史,后因年老告病回家,就在本县书院掌教。”[4]10清代中了进士之后可以做官,帮助学生厘清这个关系,有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书。
与科举相应的是职官制度。清代的做官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通过科举考试称为正途,一条通过捐钱而获得官位称为异途。“自从十六岁下场乡试,一直顶到四十八岁,三十年里头,连正带恩,少说下过十七八场,不要说是举人、副榜,连着出房、堂备,也没有过,总算是蹭蹬极了!到了这个年纪,家兄亦就意懒心灰,把这正途一条念头打断,意思想从异途上走。到这时候,如说捐官,家嫂娘家有的是钱,单他一个爱婿,就是捐个道台也很容易”。[4]1066《官场现形记》的这段描写道尽通过科举做官之难,而通过捐纳为官反而容易的社会现象,从侧面批评了清政府以及读书人对于官位的渴望。
清代的官员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如京官和外官、文官和武官,这些官职系列既跟科举考试有关系,捐纳制度有关系,呈现较为复杂的情况。如第60回写到“黄二麻子且不进去,……自己又一面留心,在门楼底下两面墙上看了一回,只见满墙贴着二寸来宽的红纸封条。只见报条上的官衔:自从拔贡、举人起,某科进士、某科翰林,京官大学士、军机大臣起,以及御史、中书为止,外官从督,抚起,以至佐杂太爷止;还有武职,提、镇至千、把、外委,通通都有;又有甚么钦差大臣、学政、主考,一切阔差使;至于各省局所督、會办,不计其数。”[4]1068这一段把甄阁学的哥哥,一个终身致力于科举考试,而屡试不中的读书人,对于官位的渴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对这蹭蹬的儒生嘲讽时也饱含同情,进而了解晚清官员的升迁的路径与艰难。
结合清代的科举制度和职官制度这两条线索,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扩展相关历史知识。
三.结合中国古代小说史分析作品以提高专业性
《官场现形记》是章回体小说,然它的成书与创造动机与以前的章回体小说不一样。清中叶的《红楼梦》带有自传的性质。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在民间传说和说书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形成。《官场现形记》则是应商人之托撰写,其写作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盈利,另一方面也是适应时代之需。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时正庚子,政令倒行,海内失望,多欲索祸患之由,责其罪人以自快,宝嘉亦应商人之托,撰《官场现形记》,拟为十编,编十二回,自光绪二十七至二十九年中成三编,后二年又成二编,三十二年三月以瘵卒,年四十(一八六七——一九〇六),书遂不完。”[5]238这此动机亦决定了《官场现形记》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出版形式方面与上述的四大名著有所不同。
《官场现形记》在思想内容上,以“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5]237为主,围绕官场的种种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评。由于作者李宝嘉是受商人所托而作,这就决定了他的写作要迎合读者,又因为这些文字在报刊上迅速连载,也就决定在艺术方面不能精打细磨,而容易流于粗糙。鲁迅也指出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5]237尽管如此,《官场现形记》也还是体现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
首先,去中心人物的故事形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些经典章回体小说都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官场现形记》全书没有贯穿中心的人物,每回都有几个特定的人物和场所。随着人物活动场所的转移,而将故事的空间转移到下个场所,从而引出新的人物和新的故事。全书没有将其中的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做全面的交代,只是围绕“如何获取官”,“如何做官”这些中心展开。这种叙事形式类似新闻人物报告,只介绍相关人物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细节,让人了解此回中何人、为了做官做了某事、结果如何,以满足读者好奇心。这种故事形式适应报刊连载,适合读者做消遣性的阅读。
其次,开放的文本形式。《官场现形记》虽然为被鲁迅批评为“又仅‘话柄,联缀此等,以成类书;官场伎俩,本小异大同,汇为长编,即千篇一律”,[5]239但是也可以看出它开放性的特征。开放性的特征源于它是报刊连载故事的结集。在报刊上连载的时间和篇章,受到报刊读者的影响。如果故事受读者喜欢,报刊畅销,出版发行量增加,故事可以继续编写;反之,如果不受欢迎,则可以立即终止,从连载了两年的时间长度看,读者还是非常喜欢这类故事。这也意味着这类故事还可以继续编写下去,或者编写续集,因而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与经典章回体小说自成环合而有所区别。
再次,丰富的语言描写。《官场现形记》的艺术手法比较单一,较少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塑造突出在语言描写上。语言描写有分两种,一种直接语言描写,就是出自人物自己之口的语言,另一类则为间接语言描写,是借他人之口来转述另外一人之语言,令不在场的人物也能发声,从而扩充了故事的容量和人物。例如第60回,“黄二麻子走到藩台衙门一问,号房说:‘大人今儿请假,不上院了。又问‘为甚么事请假?回称:‘同太太、姨太太打饥荒,姨太太哭了两天不吃饭,所以他老人家亦不上院了。又问:‘为什么跟姨太太打饥荒?号房道:‘……。”[4]1060如此一问一答来回几次,把大人的一位正太太太和三位姨太太为了要给自己孩子捐官而闹的不愉快,更甚者是三姨太太连身孕都没有也要替儿子捐官。短短的一段对话,除了对话的两人之外,还涉及了5个不在场的人,把官场的黑暗、一夫多妻制的状态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从而拓展了故事的内容,增加了讽刺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应充分的利用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資源,努力做到“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的标准。[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
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孙静,周先慎.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李宝嘉.官场现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
[6]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