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冰
内容摘要:由日本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文学作品《雪国》,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关注,现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仅汉译本便有多种,这些汉译本在表现原著创作风格和语言特征方面,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本文主要以《雪国》的叶谓渠译本和高慧勤译本为例,通过分析探讨两译本在把握原著文学风格、表现原著修辞手法、描摹原著人物形象、传递原著文化信息以及翻译原著所使用的拟声拟态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阐述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差异性,旨在提供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文学作品 语言翻译 《雪国》 译本比较分析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雪国》,在问世之后便受到世界性关注,拥有多国语言译本[1]。之后,伴随川端康成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雪国》这一川端康成代表作也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译本数量不断增多、种类日趋丰富。《雪国》汉译本中较具代表性的译本,主要是叶谓渠译本和高慧勤译本,两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别,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差异性,体现出不同译者的个性化翻译风格。
一.《雪国》汉译本研究情况概述
《雪国》作为川端康成创作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在中国广受欢迎,关于《雪国》汉译本的研究亦不一而足。这些研究主要将把握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以及其作品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的理解作目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2]。具体而言,我国关于《雪国》汉译本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重点:
1.分析汉语与日语之间存在的语言异同
这类研究,将《雪国》汉译本作为分析翻译语言差异性的载体与工具,旨在通过分析译本本身,探讨汉语与日语之间存在的语言异同,以及两种语言在实际应用旨在存在的区别和联系[3]。此類研究的研究核心是语言的应用功能研究,较少涉及《雪国》汉译本所具备的文学性。比如,王维在《日汉比较句对比研究:以<雪国>及其中译本为例》一书中,通过研究《雪国》汉译本中的比较句,归纳了日语与汉语在比较句使用上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2.研讨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引导性
这类研究,主要以某一具体的翻译理论为研究出发点,结合这一翻译理论的内容,考察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与具体影响[4]。比如,王楠在《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日语拟态词翻译——以<雪国>的中译本为例》一文中,通过将纽马克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考察日语拟态词的翻译,论述了如何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下展开日语拟态词翻译。
3.对不同的汉译本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
这类研究目前仍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或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不同译本所使用翻译技巧的异同,比如翻译方法、语词选用特征、文化因素表现、修辞手法表现等,较少将原著的文学风格与译者的翻译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未能有效反映文学作品语言翻译中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关于《雪国》这一文学作品的汉译本研究,大多将研究重心放在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上,缺少将作品风格与译者翻译主体性结合起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进行探讨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仍需要在日后得到不断丰富,以便构筑较为完整的《雪国》汉译本研究体系。
二.《雪国》高慧勤译本与叶谓渠译本比较分析
文学语言,即作家在文学作品之中,为达成一定文学目的而使用的语言。文学语言是作者文学风格的具体呈现载体,其主要体现在作家的人物描摹、修辞手法应用以及文化信息与文化背景传递等各个方面[5]。拟声拟态词是翻译之中一类较为特殊的词汇,译者对于这类词汇的翻译,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其翻译主体性。基于此,下文从叶谓渠译本和高慧勤译本在把握原著文学风格、描摹原著人物形象、表现原著修辞手法、翻译原著所使用的拟声拟态词以及传递援助文化信息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把握原著文学风格比较
首先,从翻译的简洁程度上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相较于叶谓渠译本而言,高慧勤译本更为简洁[6]。不过,由于简洁并不是川端康成的文学风格,因此并不能认为简洁性更强的高译本在文学风格表现上优于叶译本。不过,简洁流畅的高译本,呈现出较强的译者主体性,读者在阅读时也会感到更为明快,这同样是值得肯定的地方。高慧勤认为,地道的汉语通常不会使用过长的句子,决定词法翻译的是文学修养,但在组织句法时,需要从地道汉语和中文句子的特征展开翻译。从这一论点中,可以窥见两个译本在简洁性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接着,对两个译本的语词和句式选用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叶谓渠译本在组织翻译文本时,更倾向于与原文保持基本一致,忠于原著,而高慧勤译本则拥有更强的创造性。最后,从画面感方面对两个译本加以分析,相较于叶译本,在阅读高译本时,读者能够产生更强的画面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高译本在使用句法与词法时,更符合汉语使用习惯,因此中国读者在阅读时也会感到更为亲切、更容易产生想象与联想,因此画面感更强。
2.描摹原著人物形象比较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在对小说这类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着力描摹原著中所呈现的人物[7]。下文将以“岛村”这一人物为例展开对比,考察两译本在描摹原著人物形象方面的差别(以下译文节选自《雪国》开头部分,岛村在开往雪国火车上的所思所想)
叶谓渠翻译:由于什么东西都不十分惹他注目,他内心反而好像隐约地存在着一股巨大的感性激流。
高慧勤翻译:正因为没有什么尚堪寓目的东西,不知怎的,茫然中反倒激起他感情的巨大波澜。
考察《雪国》全文,对岛村这一人物进行分析,他实际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精神空虚,没有明确的追求和人生目标,唯独欣赏根据西方文学构想出来的舞蹈。这样的人物,对于真实存在的事物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生存本身即是一件徒劳无功之事,但正是这样的人物,更为容易沉入自己的幻想。上文所节选的翻译,均从不同侧面呈现出岛村的这一性格。在语词与句式选用方面,前半句差别不大,但在后半句之中,叶译本使用的是更为客观的“隐约”,而高译本使用的是情感色彩较强的“茫然”,结合川端康成的原文,可以发现两者在译文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的差异。
3.表现原著修辞手法比较
对川端康成《雪国》原著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其语言精巧、凝练却又典雅、庄重,汉译本在呈现川端康成这一语言风格时,通常采取具有对称性的句式以及四字成语[8]。叶译本与高译本在表现川端康成原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时,集中反映出这一差别,其中,最为突出的仍是与原著用词之间的关系。叶译本由于遵循忠于原著用词的原则,因而与原文的对应性更强,而高译本文采更强,能够让读者拥有更为简洁明快的阅读感受。以下以两译本在翻譯《雪国》中驹子外貌的译文为例进行分析:
叶谓渠翻译:玲珑而悬置的鼻梁虽嫌单薄些,在下方搭配着的小巧的闭上的柔唇却宛如美极了的水蛭环节,光滑而伸缩自如,在默默无言的时候也有一种动的感觉。
高慧勤翻译:笔挺的小鼻子虽然单薄一些,但下面纤巧而抿紧的双唇,如同水蛭美丽的轮环,伸缩自如,柔滑细腻。
从上述译文中可以看出,高译本更倾向于应用紧凑的四字语词来进行翻译,在文采方面更胜一筹,尽管在选词上不像叶译本那样与原文高度一致,但在表现川端康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方面不落下风。
4.翻译原著拟声拟态词比较
在翻译拟声拟态词方面,高译本更能带给读者想象空间,尽管字面上并未翻译出部分语词,但却能够调动读者结合上下文展开视觉画面上的想象,且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更强的简洁性。
5.传递原著文化信息比较
对于“土間”这一日本独有的文化事物,叶谓渠采取异化的方式,将其翻译为“土间”,基本沿用原词形式;高慧勤则采取规化方式,将其翻译为“门”。由于中国的“门”与日本的“土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笔者认为叶译本的做法更好。由于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读者往往从异域色彩的词语中了解外国文化,因此将“土間”这一日本文化中的事物以“土间”的形式进行翻译,能够更好地呈现其文化色彩。
三.结束语
对于《雪国》这一川端康成代表作品的汉译本,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汉语与日语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异同、探讨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翻译活动的指导意义及影响、对不同的汉译本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等,其研究重心主要为探讨《雪国》汉译本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缺少将《雪国》原著创作风格与汉译本译者的翻译主体性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的研究。出于分析探讨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这一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叶谓渠《雪国》汉译本和高慧勤译本,对两者在把握原著文学风格、描摹原著人物形象、表现原著修辞手法、翻译原著所使用的拟声词与拟态词、传递原著文化信息五个方面所具备的差异性加以分析,认为叶谓渠译本更加忠于《雪国》原著词句,在把握原著风格上也更胜一筹,而高慧勤版本则从汉语的特征出发,突破了原文日语句式为翻译带来的限制,译文更为优美流畅。
参考文献
[1]韩秀宏.浅析《雪国》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叶渭渠版本翻译为例[J].安徽文学月刊,2017,000(12):65-66.
[2]徐爱红.从识解理论再析《雪国》的汉译问题[J].韶关学院学报,2017(07):96-99.
[3]童蕾.浅析川端康成译本《雪国》的翻译特色[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000(5X):83-84.
[4]张悦.叶渭渠《雪国》译本的赏析——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J].神州,2018,000(022):65-65.
[5]黄晶晶.《雪国》三译本中比喻的翻译[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000(4):214-214.
[6]王楠.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日语拟态词翻译——以《雪国》的中译本为例[J].北方文学(上旬刊),2018,000(012):231.
[7]韩思远.文学翻译中人物形象与语境对比研究——以《雪国》为例[J].语文建设,2016,000(36):82-83.
[8]吴震.对《雪国》汉译本的比较分析——以叶谓渠、高慧勤译本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00(7):123-125.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