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有武
摘 要: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针对教育行业而言,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其在教育教学中凸显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新课标导向下,各科教师可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以其优势,创新教学方式,落实高效课堂生成。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优势;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5-0094-02
Discuss the Advantage and Application P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ed Subject Classroom
YAO Youwu (Fujian Yong an Minzu Primary School,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working mode of all walks of life and people's way of life have undergone important changes. As for the education indust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arious subjects is getting closer and closer,and the frequenc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subjects is also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and it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refor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teachers of all subjects can actively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 efficient classroom generation with its advantages.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Subject teaching;Advantage;Application
1.信息技术与综合学科课堂融合的优势分析
(1)推动学生学习内动力
各个学科在教学时,要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以讲授式为主,这让学生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欠缺了主动意识。由于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丧失了对学习的积极性。而当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后,教学内容明显丰富了许多,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影音、视频、动画等技术让课程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这让以往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感和学生课程学习的疲惫感得到了缓解,同时,也有效帮助学生扫除了在新知学习中遇到的理解障碍与应用障碍,成功推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2)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许多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从而使得现今各科教学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样,教学内容也得到丰富和发展。虽然各科教師在进行课前准备环节中,增添了课件制作这项工作,使得课前准备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但是这也使得各科教师有机会掌握了新的教学技术,而这项技术的掌握不但能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有效的提升,同时也推进了高效课堂的生成。比如,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微课短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预习复习以及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记忆等,这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锻炼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
(3)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知识获取时感受全新的体验感,且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比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几何知识,教师借助多媒体Flash动画进行动态展示,不但提升了学生对图形的理解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查显示,在语文、英语、科学等其他学科也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很好的落实了学生综合素质素养和技能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综合学科课堂融合的应用实践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课本文字描述的形式传递新知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果单纯的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全面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使用技巧。尤其是对抽象概念较多且直观理解难度系数较高的数学学科,如果这时应用信息技术于课堂中,便可以借助技术将知识化抽象为直观,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上文当中针对数学学科的几何知识学习中提到的,教师可以应用课堂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物体构成,利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图形结构的特征,通过动态图像帮助学生区分相似的图形几何体等等。另外,在《看几何图形,编排数学公式》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思维模式的转换能力,以及对数学抽象公式的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于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局限,使学生更快的领悟抽象符号的含义,更好的应用学科新知,这也充分的体现出目前我们教育领域中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益处。除数学学科外,语文学科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由于语文教材中,阅读文本的占比量同其他语文基础知识相比要多很多,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借助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能力,锻炼学生的仿写续写等写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写作技能等。由此可见,阅读文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要通读文章了解中心思想。而课时数量有限,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多种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搜寻作者创作背景或文本内容有关的影音视频资料。经过整理后,应用于课堂的导学环节。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集中注意力听从教师的讲解。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在学习现代文的时候,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播放朗读音频,并要求学生跟读,从而掌握长短句的语气停顿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优势颇多,如何应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其优势能够充分展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一定基础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创新性思维,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丰富教学内容。除数学学科外,语文学科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由于语文教材中,阅读文本的占比量同其他语文基础知识相比要多很多,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借助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能力,锻炼学生的仿写续写等写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写作技能等。由此可见,阅读文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要通读文章了解中心思想。而课时数量有限,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多种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搜寻作者创作背景或文本内容有关的影音视频资料。经过整理后,应用于课堂的导学环节。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集中注意力听从教师的讲解。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在学习现代文的时候,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播放朗读音频,并要求学生跟读,从而掌握长短句的语气停顿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优势颇多,如何应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其优势能够充分展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一定基础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创新型思维,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丰富教学内容。
(2)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还可以借助各类教学APP的开发以及教学网站的兴起而变得越来越丰富。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要有所更新,切不可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在新的教学观念下,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能动性。因此,课前准备工作务必要做精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挑选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动力,给予学生助力为目的选取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许多定理、定义等抽象概念。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定理、定义以微视频的形式制作成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观看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讲解,对于定理定义的判定或论证过程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抽象定理定义的记忆和运用。在语文学科中,教师针对一篇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结构图或表格的展示,而学生也可以学习并复制教师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另外,许多学校都在教室中设备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的应用也让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电子白板不同于微课短视频,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增强并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进行图形翻转和平移等操作时,都可以运用电子白板来实现。各科教师只需要将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挑选出来即可,由此可见,使用信息技术于课程教学中,不仅仅会让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了丰富,更是让整堂课都变得十分充实。
(3)促进学生自主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
由于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需要打造生本课堂,而实现生本课堂的重要因素则是要树立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在课堂学习中获取自主学习的空间,这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但在应用信息技术于各学科教学后,学生拥有了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制定课后作业,并且学生在课下还可以通过交流软件与教师、同学进行线上交流讨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时间与空间障碍,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线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教师则在线上批改完作业后便可以当即进行作业评价,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制定第二天课程教学设计,将作业中反馈出的重难点知识做集中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连接其他高校的交换生,通过视频连接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到可以锻炼口语的小伙伴。学生可以与彼此的小伙伴交流沟通,建立友谊,也可以同小伙伴一起完成教师制定的口语学习或听力练习等。这样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学习乐趣,渐渐的有了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的能动性得到了提升,英语口语能力也在不断的练习中有了显著的进步。另外,在其他学科如科学学科中,对于课程中提到的生活实践课或实验研究等内容。教师通常会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并给每组制定活动任务。例如,探究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三个学生为一组。学生们需要记录蚕宝宝每天的生长情况,同时还要记录每次给蚕宝宝喂食的量。为期两个月的时间同组的学生都会将蚕宝宝放在家里养一段时间。而在家期间小组内其他成员想要获知蚕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同学实现沟通,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每日分享了解每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及时的指出饲养时存在的错误行为等。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实验的成功几率,帮助学生懂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和自我探究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于不同学科中,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课堂学习和课下练习也渐渐的突破了教师为主体的局限,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也让新型课堂的构建增加了教育意義。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很明显让学科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获得了提升。而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许多教师都十分的倾向于应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各项教学活动,使得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而学生的学习兴致也越来越高,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交流频率也明显增加,从而让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游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分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9(32):12-13
[2]杨静宜.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