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志馨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健康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不光如此,学习文言文还可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但是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文言文积累量少。教师注重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侧重对客观知识点的教学,忽视文本的人文内涵。部分教师文言文素养不高,缺少必要的文言知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解决策略,即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加强诵读训练。
关键词: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文言文的教学是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针对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文化内涵
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果。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是讲好文言文的前提。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呢?王荣生教授指出:“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中文言文教學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因此教师不能以“唯结论”和“唯功利”的思想进行文言文教学。更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文言文的所言之志和所载之道视而不见。王荣生教授还指出,学习文言文的实质就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和所载之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文言”是指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系统。“文章”是指文言文的功能,例如《出师表》和《陈情表》等是具有实用功能的文章,《劝学》和《师说》等是载道类的文章,《兰亭集序》和《项脊轩志》是言志类的文章。“文学”指的是文言文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文言文的两大文学体裁。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语言的锤炼与章法的考究,尽显文言文的文学性。教师教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都应该重点关注它谋篇布局的章法,以及巧妙的炼字炼句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欣赏水平、阅读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文言文的这些地方就是它言志和载道的关键点,即“文道统一”。文言文中体现了文化的很多层面,文言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语言影响思维,制约着思维,很多文章还体现着传统的思维方式。文言文还记载着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文言文中的文化还体现在它所承载的仁人雅士的情怀和思想,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的所言志和所载道。教师不能只是浅层次地讲考点,而是要从文言文的一体四面出发,进行文言文教学。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文言文知识,使学生可以读懂一篇文章,也要清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和炼字炼句的,以及作者在这篇文言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与道理。这样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发挥出育人作用。
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绝对要不得的。在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消极被动地学习文言文,这种缺乏积极性的学习状态,当然没有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效果好,自然也就学不懂文言文,进而越来越畏惧和反感文言文学习。
二.增加文言积累,提升专业素养
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是教师文言文教学的前提。要想教学生读懂文言文,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扎实的文言知识积累。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文言素养,才能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要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语文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把书越读越薄。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不会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能够给学生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教师表现出的高水平的文言素养还能够吸引学生去了解和学习文言文,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夯实自己的知识积累。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节选,教师想要把课讲得更加深刻和精彩,就必须深入研究全文,透彻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教材中选文的相关书籍也一定要仔细阅读,例如《史记》和《论语》等。另外教师还要广泛学习与文言文相关的知识。例如,训诂学和音韵学等。不但要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最大作用,学生才能够对课堂内容理解得深刻。
三.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学习内容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太过枯燥,没办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运用有趣活泼的教学形式,增加文言文课堂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大都爱听故事,而对枯燥的文言知识不感兴趣。让他们单纯学习文言知识,只会让他们更加抗拒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厌恶学习文言文。教师可以在讲授文言文时穿插讲解名人轶事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可以营造生动活跃的文言文课堂氛围,避免了沉闷和无趣的课堂状态。这种形式又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在讲述故事时可以是教师讲也可以学生讲,一定要注意声情并茂。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切身体会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得理解人物形象。例如,《愚公移山》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都可以用排演课本剧的方式来进行讲授。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手段,文言文课堂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把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呈现出来,用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文本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使教和学都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在运用多媒体导入时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走进作者,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讲授《三峡》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三峡最真实最壮美的风景。讲解《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找到文人墨客饮酒游玩的影视片段,或者播放符合文章主题的音乐和图片,让学生静听音乐观赏图片,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创作情境中。在讲《木兰诗》时可以给同学们播放动画电影的片段。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让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发挥它的最优功能。
四.加强诵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诵读法有很多种,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因为教学内容和文章的题材的不同,诵读的形式也是有所不同的。诵读有读和背两种类型,依据声调又可以分为朗读、吟诵和朗诵。
诵读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一种学习活动,经常诵读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比单纯的记忆背诵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诵读也是一个快速背诵的过程,研究表明大声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的识记效率。而且诵读内容在头脑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不容易忘记。在讲授一篇新的文言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这样读第一遍让学生扫除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等字词障碍。诵读的过程不光是解决字音字义字形的过程,在诵读的同时学生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
呂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关于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就是快速领悟文言文的能力。语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一种经过后天不断地训练积累形成的能力。学生诵读的越多,在头脑中积攒的文言材料也就越丰富,语言系统就会越完备。当收到相关刺激时,学生就会对这个刺激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诵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诵读时间的选择很重要,首先时长一定要足够多,其次,时间点的选择也要合理。可以合理利用早读的时间,早上孩子的头脑最清醒。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最好是篇幅较短需要背诵的文章。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早读计划,监督执行。形成一定的评价机制,检查学生的诵读效果。让学生边读边背,日积月累下来,自然可以熟读成诵。不只是早读时间,在课上教师也要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引领学生用不同的诵读法进行诵读。把课内和课外的文言文阅读统筹起来充分利用。
诵读的情境和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诵读效果。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节选,即使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也都只选取了一个片段,所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有些困难。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广泛查找资料,及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与拓展。让学生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对文章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再去诵读文章,才能更好得理解文章的主旨。
单一的诵读方式会让课堂沉闷枯燥,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诵读热情。集体朗诵,适合学生在初学篇幅较短的文章时运用。教师在学生的集体朗诵中可以发现学生共有的问题,以便进行统一的纠正指导,这种方法节省时间又能准确发现问题。分角色朗读之前学生必须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深入的了解。这种诵读方式还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教师范读现场感强,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以增加学生诵读的欲望。
文言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它带给我们美的熏陶和生活的启迪,文言文教学对初中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如何教好文言文是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素质,改变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39.
[3]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4]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4:1.
[5]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3:165.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