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姗姗
摘 要:课文不过是个例子,笔者曾经只将目光聚焦文本,循规蹈矩地按顺序“教教材”,显然已经不适合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改变,迫在眉睫!由“知识主线”向“问题主线”转变,改变以往“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语文课,“只取一瓢饮”—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研读教材,凝练核心问题,有了学什么—问题的提出,怎么学—活动的探究,学得如何—评价的举措,情感的品味,我们才能实现“用教材教”,才能辅助学生进阶性思维。
关键词: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6-0023-02
Meet "deep learning" and sneak in learning
YOU Shanshan (the fourth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Jinjia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text is just an example. The author used to focus on the text and teach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order,which is obviously not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Change is imminent! From the "main line of knowledge" to "the main line of problems",we should change the previous "vague and large" Chinese class,focus on the elements of the unit language,study the teaching materials,condense the core problems,with what to learn - question,how to learn - activity exploration,how to learn - evaluation measures,emotional taste,we can realize "teaching with teaching materials",In order to assist students' advanced thinking.
【Keywords】Depth;Study
无论古今,所有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笔者发现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而教材本身多为知识主线,即教师大多就是遵循教材的“刻板化”。往往一堂课下来,知识点覆盖多而广,课堂热闹而充盈,教师预设滴水不漏,然而学生的习得却甚少,可谓老师尽管费心费神,学生仍是糊里糊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我们一般将识记和理解划分为浅层学习,将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划分为深层学习。过往,我们过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要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必须由只听老师讲解、个别思考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要超越对知识的回忆和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进行“深度学习”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将知识主线转换为问题主线,其涵义十分丰富,将问题作为主线,拓展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问题主线中的脉络,应该是问题→问题串,能够激发学生的进阶性思维。
1.把握前提,在备课中深度学习
部编版教材选编课文皆文质兼美、内涵丰富,那么在教授的过程中,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原则和依据又是什么?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遇到了这样的教学困惑:是落实常规教学目标,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陆续”等9个词语;还是落实情感目标,用不同语气朗读课文,懂得“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或者是落实技能目标,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如果还是将这些教学目标进行满堂灌,无疑又回到了知识主线的模模糊糊状态中,也违背了“深度学习”的初衷。在备课中,笔者根据学段目标,以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为抓手,改变以往一课接一課地教为一组一组的教,“以新授教材为基础,以关联教材为依托,以学情特点为起始”进行目标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思考。
笔者将“学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设定为本课的核心问题,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选定了串联性阅读这一课型进行教学,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实现既定目标:一是粗读习法,通读课文,用抓关键字词的方法体会大榕树的形态美,即静态美;二是精读习法,聚焦课文第12-13自然段,品读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体会动态美;三是串联习法,串联《瑞雪图》中经典段落,进一步加深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印象;四是实践运用,尝试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靶心明确了,核心问题设定才能精准,我们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教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我们对文本的取舍和文本价值的挖掘,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靶向性。
2.凸显问题,在探究中深度学习
每节课基于一个核心问题分解出几个子问题,这几个子问题即为“问题串”,问题串多为进阶或并列关系,起到搭建支架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深度学习教学模式上,我们采用“学习单”作为问题的载体,也作为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媒体。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例,我们进行了问题串的设置:一是课文写了哪两个特定的情景?二是从毛主席动作、神态、语言中,你体会到怎样的内心世界?三是《清贫》这篇文章作者又是怎样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国民党士兵的内心?四是解决问题: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你考得很不理想,当时你的内心感受如何?晚饭时对家人的询问,你的神态、动作、语言可能会怎样?
语文主题教学问题串要做到问题精准、问题聚焦、重视输出、搭建支架。
问题精準:本课问题串的设定主要源于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既能帮助教师找准方向,明确总目标,细化课时目标,又能提供具体的操作途径。
问题聚焦:问题串的指向不能多,不能散,每个问题都聚焦同一语文要素。《青山处处埋忠骨》选取的语文要素是通过神
态动作语言描写体会特定情景中人物内心。问题一是找出两个特定的情景,梳理课文主要内容;问题二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学习;问题三则是对第二个问题进行迁移运用;问题四是创造运用表达方法,由课文联系生活。问题串从始至终聚焦特定环境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所反映的人物内心。
重视输出:“学得如何”看输出不是看输入。在学习结果方面,看学生是否学会了迁移和运用,即从听、说、读、写中选择一种输出。《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输出,落在写,回顾生活经验,紧扣特定情境,根据人物的内心凸显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创造运用。
搭建支架:问题串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媒体,媒体的传播仍需要媒介的介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制造这样的媒介,给学生搭建“支架”,如提示语、小问题、小任务……
深度学习教学问题的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设定,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拓展问题串,细化知识,环环相扣,分层落实到教学的有效问题中,从而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螺旋式上升。
3.“百鸟鸣啼”,在朗读中深入学习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指向,还是教学要求的达成,“读”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形成“百鸟鸣啼”的和谐美好境界。
以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为例,“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是这个单元的主题。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阅读中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体会“慈母情深”,并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课堂上,许多孩子能够在默读中找到文章中的许多细节,并做好批注,可是这还只是浅层性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处理: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一片段,学生第一次读,从神态描写读出了母亲的疲惫,再读,从动作描写读出了母亲工作的艰辛,三读读出了文字的反复的特点,出现三次“我的母亲”。再品,孩子又发现句式的特殊,“我的母亲”出现在句子的后面,带着疑惑读,孩子们似乎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作者当时的不敢相信,是那般的惊讶和心疼,引导学生带着理解和感情读,那缓缓的朗读声中竟有些许鼻子发酸的味道。
深入学习地读,就是学生能够融入课本,走入人物内心,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在品中悟,在悟中学。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深度学习的探索上,笔者仍将孜孜以求,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明娟.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浅谈[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05)
[2]杨源育.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海峡读写研究,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