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里的布依少女到优秀的女性校长

2021-06-15 20:39张璐瑶
中国教师 2021年6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老师

张璐瑶

一、村寨、家庭与求学

1. 村寨:习俗的桎梏

我出生在黔西南大山里一个由汉族和布依族组成的村寨。当地的传统观念是女孩子长大都要嫁出去,是帮别人养的,不用花太多的成本。所以在当地,读书是女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件事。我母亲说:“我家这孩子要读书。”村里的寨老①还讽刺挖苦:“这孩子如果能走出大山,我从手板心里面抠四两肉给你家烧汤喝。”很多人嘲笑:“一个女孩子跟着男孩上上下下背个书包像什么样子”……小时候受到这样那样的议论,心里还挺不舒服的,也羡慕同龄的孩子,不需要读书,扎一个大辫子,还可以去赶集。

2. 家庭:母亲的支持和父亲的“忽视”

我的母亲是地主家的女儿,读过书,做过老师。她善良、有爱心,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带动村民搞养殖业,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当地是很有话语权的妇女。母亲重视教育,她没有把我当一个所谓的“农村女孩”来养,一直坚持让我读书。我的父亲是农民,一字不识,他对我的关注不是那么多,不关心我读不读书,将来要怎么样。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我是读书最多的。

3. 求学:走出深山,不断学习

1985年,我进入者冲小学,在那里读了学前班和小学。我的成绩很好,1992年毕业时考上了当地有名的册亨县民族中学,全校只有我一人考上。1995年,初中毕业,我进入安龙民族师范,成为山里面第一个走出去的孩子。1998年7月毕业,9月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我在工作之余又通过了成人自考,完成了大专学业。大专毕业后又通过函授完成了本科学业。

二、从教师到副校长,机遇与成长

1. 女性干部的机遇与困境

2009年,上级规定册亨县每一所学校都要提拔一名女性干部。教育局说提拔时要注意考查能力,但当时女性做校长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整个学校也没有女性做行政岗位的工作,不知道怎么提拔。实在找不到办法,就说比教学质量,谁的“红本本”—荣誉证书多就提拔谁。这个办法非常粗糙,但谁也想不出别的方法。那时候我除了当班主任,连主任都没有当过,但說起教书,当地任何人都比不过我,所以我就被提拔上来了。

当时学校没有任何制度,管理全凭人情世故。上级领导来检查,都是校长亲自扫地,平时管理老师们也不买账。我上网学习,结合实际把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制度草拟出来。执行的时候,全校都炸锅了,议论纷纷,“新人要烧三把火呀”“一个女人喜欢出这样的风头”。当面、背地,都是风凉话。

2. 中英项目带来成长

做女性领导不容易,更需要学习。2009年到 2011 年,我得到机会参与“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女性领导力板块的学习,这个项目的任务是培养偏远山区女性的领导力。

(1)自信和方向

2010年,我去北京参加了“女性 · 领导力 · 行动研究”的学术论坛。那时候才明白原来性别平等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女性的机会少、能选择的职业也少,但我们要树立进步的人生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增强参与意识。通过培训,我看到了老师们身上女性领导平易近人和敢于决断的魅力,看到了自己坚强自信的优势,也更理解学校管理的意义,逐渐明白自己在工作中遭受反对与急于树立“领导”形象和缺乏一定沟通技巧有很大关系,找到了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改进的方向。总结大会上我被选为代表进行发言,老师们说,一个不起眼的小姑娘慢慢成长起来了。

(2)贵州姐妹花

培训过程中,我们贵州的十二位姐妹感情非常融洽,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建立 QQ 群,回去后集十二个人的智慧治理十二所学校,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支招。别的校长说我们是一时激情,但我们相信,团结起来力量大,在教育这条战线上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支招,一定会比单打独斗更有收获。我被推举为姊妹团行动小组的监督者,定期向项目办负责人谢旌老师汇报我们的工作情况。

3. 在册亨实验小学挂职

参加项目之后,我更加渴望学习,局长说:“这是好事,我放在心上。”我以为是搪塞,结果真的给了我去册亨实验小学挂职学习的机会。册亨实验小学是我们县最好的小学。我没有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但也因此得到了增进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机会。

(1)爱心是很神奇的

刚到册亨,我像个候补委员,哪个老师出差了就去代课。有位老师得了癌症,副校长让我去带这个班。这个班上有三十几个留守儿童住在学校,我和我家孩子也住在那栋楼。宿舍在一条河的边上,水涨起来很危险。那一年,恰好我们邻县望谟县有洪灾,当时不仅仅是学生们害怕,我也害怕。雷声特别响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缩在被子里面。我每天都去看他们,告诉他们:“不用怕,有老师在呢。”他们会说:“老师,你早点休息,你看你好辛苦。”学生年龄小,但是特别懂事。

这些学生是从村里来的,基础不好,成绩比较差,在班上不受待见。县城的老师们教学能力非常好,但是对学生的感情比较淡漠。我白天晚上都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对我的依赖非常强,没想到成绩也突飞猛进。爱心这东西太神奇了,你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也会随着你的心走。

(2)我的“法宝”:小组合作和数钩比赛

我改作业从来不打叉,错的地方我会跳过去,只在对的地方打钩,发作业会让学生们进行“数钩比赛”。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有学习的分组,于是我“照葫芦画瓢”,把“分组”复制到了班里。让班上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组合起来,四人一组。小组合作,进行“数钩比赛”。组长负责教会组员没打钩的题,然后再次上交作业。我检查,检查完以后每组抽一个学生,问一问题目的来龙去脉,如果他懂了就给小组加分。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小组的学习氛围很好。

(3)我的语文教学

词语抄写考查的是细心,可以组内批改,改的过程也是分析、学习和加深印象的过程,我的主攻方向在作文和阅读上。一节作文课要分三步讲:第一步,找资料,每个人分一篇不同的文章,课下好好地理解和想象;第二步,在小组内部,一个学生读给另一个学生听,我会给他们配上音乐,让学生边读边理解;第三步,自己写,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创新。学生的记忆力和感受力是很强的,教学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

周末大家都休息的时候,我就在办公室批改读书笔记,那是我觉得最惬意的时候。我还会给家长打电话,告诉家长们在家要给孩子读什么书。两个月后的短文分析大赛,我们班把一、二、三等奖全拿了。期末考试成绩也从第四名直接升到第一名,遥遥领先,学校和家长们对我的认可度也高了。这让我明白,别人的尊重一定是自己拼命努力才能得到的。

三、回到威旁,成为校长

1. 突破困境

挂职结束,我回到威旁中心学校,成为校长。当时我分管片区的教师资源分配不均,我通知某校的教师调到另一所学校,结果那所学校的校长带着一群人来闹事,说:“你要调就调我,我的兄弟不准动。”临走还摔了门,说:“我就不信这地方还能出个‘武则天!”

第二天,我把那个校长叫来,他还沉浸在前一天的情绪里,很不友好。我就说:“王校长,局长这样说:‘人家王校长这么支持你的工作,你都不感谢人家呀?人家想去,你就让他去嘛!还要号召乡全乡镇的老师们向王校长学习,在这种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他万万没想到我会这么说,一时语塞。我顺势给他台阶下,说半年之后把他调回来。他沉默了半天,说好吧,但是强调只去半年。大会上,我宣布了结果,并希望大家以后有问题能够文明交流。

2. 教育理念

管理学校,老师们表面的服气是不够的,校长通过态度、理念,激发老师们的工作激情更重要。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也慢慢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运用。

(1)学生是中心

我们这边“读书无用论”根深蒂固,辍学退学情况严重,很多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反而支持他们外出打工。我们召开收心会,开展大型的家访活动,劝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

我們学校是九年一贯制,无条件接收辖区内的适龄学生。大寨的一个学生考上了二中,但因为家庭贫困想回到我们学校,问我能不能免除费用回来上学。这个学生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与奶奶生活,奶奶身体不好,几乎没有任何收入。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我答应了。

当时,县里许多食堂是承包出去的,老板们会给校长送礼以便承包食堂,但我发现他们用的油和食材不好,拒绝了承包。我们学校是自己买食材、自己做饭。我们希望学生们吃得好、有营养,不考虑赚钱。平时,行政办公室购买办公用品也要多方面比较,能省就省,把钱用在学生身上。

(2)教研挺在前面

以前威旁中心学校没有教研活动,从校长到老师都不重视改善教学。但册亨实验小学的张校长很重视教研,经常拿着听课记录本去教室听课,一天下来可以听十几节课,查作业、查教案,和老师探讨、组织教研活动。我觉得校长应该有这样的引领作用。

回到威旁之后,我主抓教研活动。第一,与册亨实验小学以及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互相学习,学校各自备课,比赛交流谈感受,在差距中找到努力的方向。第二,每周用一两个下午组织大家学习,集体备课,再结合各班的实际修改教案,老师们把上课过程中的不足写成反思,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进步。第三,组织教学风采大赛和微课大赛,给老师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好的也会奖励,不断打磨,互相学习。比赛与师徒结对相结合,老教师带新教师,如果新教师取得好成绩,老教师也有奖励。第四,组织听评课,每星期所有班级的作业都要交叉检查,老师们指出自己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看到的亮点,分享交流。

访谈后记

第一次见韦校长是在本科三年级,她和我印象中的很多校长不同,不端架子,学生们看到她会一窝蜂地涌过来,亲昵地唤她“韦老师”,她会笑着张开手臂,把所有学生拥进怀里。得知她是当地第一位走出大山的学生,也是那里第一位女性校长时,我既吃惊又佩服,想知道从深山里的少女到优秀的少数民族女性校长,她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在女性不读书的村寨文化中,韦校长是幸运的。母亲给了她读书的支持和鼓励,凭着一股“争气”的信念,她一步步走出大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从参与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到挂职学习,她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面对重重困难,她从不轻言放弃,而是不断坚持,努力克服。她对教育、对学生的热情是根植在心里的,和学生们朝夕相伴的时光让她明白爱是最神奇的,学校工作的中心就是对学生好。她把优秀的老校长作为自己的榜样,积极向外寻求各种帮助和合作,为学校、为老师争取资源和机会。

在韦校长的口述中,我感受到了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自豪,也感受到了女性发展受到的众多制约,如习俗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工作能力的性别偏见、社会对领导力的认识误区、舆论的排斥和挖苦等。我想,女性的发展需要个人和外部环境多方面的配合,女性在领导力道路上的突破也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争取,这一切都是看得到希望的。

这个完成于疫情期间的访谈进行得很不容易,感谢韦校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访谈,也感谢胡艳老师在“教育口述史”课堂上的精心授课和访谈过程中的悉心指导。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口述史”课程作业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老师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