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 许门友 阮云志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探索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内容、课堂信息量和信息方式、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分析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足的原因,从而,丰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和信息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程考核方式,以便做到因生施教,有的放矢,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效果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181-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he teachers should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clu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classroom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mode,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 and analyzes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interest in the courses, thus,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cours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creasing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way, changing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teach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classroom effect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learning interest
新时代,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想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意愿问题,因为如果学生不愿意学,则教师教得再好,立德树人的任务完成也会大打折扣。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意愿,就是学生学习思政課的愿望和原动力。这种动力可以是外部压力性的,也可以是内部心理倾向性的,后者既可以是功利导向性的,也可以是兴趣导向性的。对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任务实现而言,兴趣导向性无疑是最好的原动力。因此,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教师要“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最终归宿。”[3]要引起和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就需要去研究这种兴趣的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作为学习客体的思政课本身能够引起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学习兴趣的特性即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本身又取决于很多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不足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课堂教学内容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首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学生学习一切课程的直接目的都是要学习课程内容,间接目的是顺利毕业、提高就业优势和未来工作能力,一般来说很少有学生是真正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而这正是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目的)而去学习思政课的。如果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本身不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吸引力、说服力,那么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然而,对教师而言,“教师”首先是一个赖以谋生的职业,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就可以维持职业生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至少在物质回报上并没有多大改善;但是对高等教育事业而言,“教师”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职业。比如说,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的马工程教材,而马工程教材的特点是,论断式的理性论点多,论证式的感性论据少,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足功课,广泛搜集、整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可靠的论据,但事实上由于高校收入分配的科研导向致使广大教师并不太愿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这样并无直接甚至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如此这样,也自然就难以使教学内容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吸引力、说服力,难以引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信息量和信息形式单一
在学校纪律要求和考勤方式现代化促进下,多数高校思政课学生到课率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抬头率和互动率却改观不大,上课睡觉、聊天、听歌、看影视剧、低头玩手机、做其它课程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思政课上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无法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思政课上呈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
(三)教学方式方法较为传统
在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上,教师主要是通过“灌输式”教学代替“启发式”教学表达教学内容。在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上,一是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遮蔽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传统思政课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二是理论教学替代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几乎完全取代了课外实践教学;三是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能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吸引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片面性
课程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目前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课程论文”或“考试+”“课程论文+”方式。后两种方式中,考试或课程论文作为主要考核方式,其它平时成绩作为补充方式,其中平时成绩来源主要有学生到课考勤情况、课堂互动参与情况(含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学习课堂笔记情况等,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还有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就主要考核方式而言,从其使用广泛程度排序看,分别是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课程论文、开闭卷结合考试等方式。但无论是哪种考核方式,基本都是知识导向而非兴趣导向。也就是说,目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迫使学生不得不进行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上的学习,但难以真正引起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不足的原因分析
学习兴趣表现为学生作为主体个性心理的倾向性,是个体力求接近、探索某类事物或从事某类活动的态度和倾向。要探究和认识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足的内因和外因,是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一)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原因
课程内容尤其是课堂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因素。目前课程内容之所以引不起学生学生兴趣,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与中小学思政课以及历史课教材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框架性重复。如大学阶段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同高中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大学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与高中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二是高校思政课中《概论》和《纲要》课交叉重复比较严重。虽然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历史,但两者在内容上确实存在大量的交叉重复,尤其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目前这一历史阶段有关内容。教材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毕业后不会从事这方面的相关工作,没有必要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钻研;另一方面,从思想上认为学到的政治理论不会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從而失去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达到既尊重教材又适度超越教材,未能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学生发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基本没有超越教材,学生自己并不是不会阅读教材,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34.25%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的陈旧(与中学内容重复),学生认为自己对知识点有所了解,不需要重复学习,成为学生不喜欢学习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教师未能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点。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或接收到与课程有关的信息是无比多样的,从而其思想状况也是复杂多样的;由于时代差异和个体差异,因此兴趣点也与教师存在很大不同。此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不能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点,其结果可能无法避免教师自说自话的尴尬窘境——教师认真地讲,学生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教师之所以未能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点,主要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和调查研究。
(二)课堂教学信息量和信息形式方面原因
基于以上事实和研判,我们认为造成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而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量和信息形式低于学生的合理期待:一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存在个别网红思政课教师如复旦大学陈果老师、上海大学李梁老师的课堂抬头率极高的现象,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思政课都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课前上交手机,但仍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和互动率,而有些高校允许学生上课带手机,学生课堂抬头率和互动率却仍然比较高,这说明抬头率、互动率、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不是手机惹的祸。教师课堂教学信息量和信息形式之所以低于学生的合理期待的具体体现在,单位时间内教师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没有超越学生通过其它途径尤其是网络途径自行获取相关信息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之所以如此,又主要是因为教师备课的有效投入不足。例如,教师虽然在课前已经制作PPT,但是由于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文科出身,对计算机技术的处理能力受限,导致制作出来的PPT内容上只呈现出简单的文字和图片,课堂信息量和信息方式的受限导致学生失去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原因
在教学方法方式上,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思政课采取传统式的单向“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以向学生输入理论知识的量化标准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参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思政课教师只会背诵政治观点,感到教学内容素然无味,无法体悟到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一些学生甚至对思政课的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教师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解决不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给不出合理的对策。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特点,难以调动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失去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际上,思政课本身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决定“灌输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性,它的理论内容需要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灌输”给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但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会作出选择是否“被灌输”以及“被灌输”什么样的内容。另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进步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兴趣,理论的阐述主要依赖教师的直接讲解,而没有借助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传达,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教学方式方法需要作出转变,采取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你讲我听”。
(四)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原因
无论是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还是开闭卷结合的考核方式,实质上都是一种以理论考查为主的考试形式,这样的方式只能反映出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状况,并不能从试卷分数中判断和了解学生能否采取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无法对教学效果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这就会造成考试成绩成为思政课的学习内驱力,学生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理论的内化过程,也就难以对思政课真正产生兴趣。
三、引起和提高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对策建议
针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和原因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关于引起和提高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从根本上说,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才能逐步培育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其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一要使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尽可能缩小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虽然说理论来于现实,但毕竟高于现实,而且思政课所讲授的理论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可以说,理论是云上的,现实是地上的;理论是骨感的,现实是丰满的。思政课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一鸿沟的填补,需要使理论现实化,理性感性化,一句话需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超越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要适当改变目前高校的收入分配导向。要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除了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外,需要根本上改变目前收入分配上的科研导向,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因为正如邓小平所言,“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4]
三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至少减少框架性重复。这需要统一化设置教材机构、梯度化重构课程目标、一体化编写教材内容。
四要常态化调研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点。国家层面需要每年进行全国范围的调研,发布调研报告。学校层面需要每年由教务处规划,马院(思政部)实施开展相关调研。教师层面需要每门课在开课之初进行相关调研,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二)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和信息形式
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和信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放下手机,抬头听讲。为此,要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其中,专业素质、信息素质和科研素质最重要。专业素质决定着教学内容质量和教学信息量大小,信息素质决定着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或者说信息形式,科研素质影响着专业素质和信息素质。就专业素質而言,思政课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涉及重大的理论问题,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还有国内外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就信息素质而言,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音视频剪辑加工能力、精美课件制作能力,而且要具备现代化的多样化信息呈现能力,如在线教学工具使用能力。就科研素质而言,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三)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要转变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包括师生互动式、学生讨论式)更能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一是课外实践教学法。马克思曾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教师虽然不能指望在课程教学中就让学生去直接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的方式去感受“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如何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因为“群体对于个人,存在着绝对的道德净化作用。”[6]二是课堂实践教学法。思政课的全体育人性使得课外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在课堂之中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如课堂演讲、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
(四)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状况最终要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评价。然而,如前所述,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无论是“考试”“课程论文”或“考试+”“课程论文+”方式,都很难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们都是知识导向性的。要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试点进行、逐步推广兴趣导向性考核。首先,考核方式本身的选择,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考核方式,当然一般来说都不会是一种。其次,在调研学生在课程教学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兴趣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考核内容侧重点。再次可以创新、尝试使用面试的方式,每个学生面试的内容都可以不同,主要侧重各自的兴趣话题,当然这种话题应在课程教学内容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本报评论员.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9-03-20(01).
[3]杨秀治.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8.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6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提升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研究”(编号:19JDSZ
K04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省级精品课程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建设”(陕教工2019[20]号)
作者简介:张文杰(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许门友(1964-),男,汉族,陕西山阳人,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基地负责人,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阮云志(1975-),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骨干,美国孟菲斯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